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2021-11-18 19:10李芳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9期
关键词:规则男孩爸爸

李芳

规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合理、公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包括“自我成长”应遵循的规则、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应遵循的社会规则等。幼儿正处在对事物认知角度逐渐改变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他们的身心发育还不够完善、认知能力有限、行为控制还不稳定,不能充分理解规则对个人行为和集体活动顺利进行、安全开展所带来的益处。所以,需要成人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和教育他们懂得规则与安全的重要性,厘清边界,让他们能够从他人监督执行规则到自己自觉遵守,从被动到主动,理解规则并遵守规则。

而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最主要途径,如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时间观念、遵守交通规则、学会有序排队、不破坏公共财物等。对此,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和学习,让他们在有规律的生活中获得安全感,这样他们才能学会生活,才会适应社会,从而实现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场景

游乐场里,小朋友们都在快乐地玩游戏:有的滑滑梯,有的骑小车,有的走独木桥,还有的在荡秋千……大家都在有秩序地玩着,其乐融融。一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也想荡秋千,于是就突然冲了过去,从后面一下把正在荡秋千的小姑娘推了下去,而他自己也被荡回来的秋千打倒在地,两位小朋友都哭了起来。这时,两位孩子的爸爸都走了过去。女孩爸爸扶起女儿先观察是否受伤,然后进行安慰,说:“没关系宝贝,你真勇敢,你有哪里不舒服吗?”女孩摇摇头,接着就不哭了。而男孩的爸爸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大声训斥男孩:“让你推人家,碰到你活该,这下改了吧,快去跟人家道歉。”男孩不仅不听,还捂着脸继续大哭。女孩的爸爸对男孩说:“小朋友,不要紧,小姐姐只是吓了一跳,没有受到伤害。你伤到哪里了吗?”男孩慢慢从手指缝里看了一眼女孩爸爸,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哭声变小了些。女孩爸爸接着说:“以后你想玩,可以先告诉小姐姐,等她下来你再玩,这样就不会吓到姐姐,也不会伤到你了,明白吗?”这时男孩不再哭泣了,抬起头,使劲地点了点头。他的爸爸,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女孩爸爸又对女儿说:“弟弟知道怎么做了,你们继续玩吧。”然后,女孩让男孩坐上秋千,女孩在旁边推着男孩,两人玩得很开心。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中的情形,相信是许多家长经常碰到的。因为孩子都喜欢去游乐场中玩,那里有不同年龄、不同性格脾气的伙伴,如何让孩子懂得规则,学会与人交往,同时又保障自己的安全,是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的帮助和指导。

从家长行为来看,案例中女孩的爸爸,对孩子尊重理解,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不仅给孩子以心理安慰,还抓住机会,恰当指导孩子理解规则的重要性,懂得怎样做才比较安全恰当。而男孩的爸爸,如果恰当抓住时机,一开始就对男孩讲清楚规则,并为孩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自己来选择和决定,也许男孩子就不会出现大哭大闹,爸爸也不用气急败坏,感觉在众人面前丢面子了。

从幼儿行为来分析,男孩特别想玩秋千,他可能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流相处,也可能不知道玩游戏要遵守规则,只是想尽快满足自己玩游戏的愿望,所以就用武力解决了。他没有预估到这种方式会带来的危险后果,当秋千碰到他让他感觉到疼痛以后,他才本能地大哭起来。爸爸对他说的话,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撒泼耍赖,认为可以通过大哭“逃避责任”。生气逆反的心理,让他不想也不愿意去给小姐姐道歉。而女孩爸爸的话,让他感受到了被尊重、被关心,哭声才逐渐减小,进而愿意接受意见,同时知道了怎样去处理和解决问题,最终停止了哭泣,使劲点了点头,表示接受。女孩明显懂得谦让,懂得规则与安全的重要,在自己安全的情况下,还帮助弟弟一起玩,享受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这就是家长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

所以,家长在带领孩子去游乐场玩之前,一定要与孩子先讲好规则和要求,让他们知道怎么玩才安全。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尽量不玩带有危险性的玩具和游戏。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自由是建立在严格的规则之上的,要学会自律,根据这个规则,判断是非善恶。

培养建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我们成人在共同的生活中应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第一,要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重要性。规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人身安全的“高压线”,这是底线,是无论如何不能触及的。比如,过马路时红灯停绿灯行,不能把手指放在电源孔里,不能手握尖锐物品走路……这些规则无论是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一旦违反,极可能会酿成严重后果。一类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小电线”,是家庭根据自身情况、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打造的。父母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通过鲜活的案例和分析,耐心地给孩子讲清楚规则对生活的重要性。比如,从小培养孩子刷牙的习惯这没有错,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也有益。但是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无法真正理解食物残渣和龋齿的关系,不喜欢成人拿着牙刷在自己嘴里搅来搅去,自己动手又无法清洁干净。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父母动脑筋想办法了。如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牙齿,体验治疗龋齿的小朋友多么痛苦;做鸡蛋壳泡在醋里会变软的小实验,帮孩子了解不刷牙的危害;给孩子买各种牙刷、牙膏,如:电动的、硅胶的、软毛的、卡通的、会唱歌的牙刷,水果味的、糖果味的牙膏;讲故事、看动画片、父母天天在孩子面前刷牙,树立爱刷牙的好榜样;玩找虫子、数牙齿的游戏,帮孩子适应牙刷在口腔里的感觉……这种游戏化、多样性的方法,会让孩子慢慢接受规则,从而形成习惯。此外,有时孩子的一些违规行为其实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表现,只要这些行为没有对他們的安全造成损害,成人就不要随意打断和制止,否则,可能会抹杀其行为背后的无限创意。如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将自己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这些都是他们萌发创造力、发展动手动脑能力的良好契机。面对这些情况,只要父母理解孩子的行为,把握尺度,恰当引导,让孩子知道应该遵守怎样的规则,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他们就会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家庭规则要请孩子共同参与制定。不管是什么规则,只有孩子真正明白、想去做,才有可能坚持下去。因此,在制定家庭规则时,父母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因为他们也是规则的执行者之一。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商定规则,教给他们遵守规则的方法,做好执行规则的示范者和监督者。一是规则要求要适宜,符合幼年龄特点。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对孩子提出的规则要适宜。比如,小班的孩子,我们就不要期望他们能够安静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超过30分钟。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所限,他们的专注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所以绝大多数孩子是做不到这么长时间专注的。另外,幼儿在性格、性别方面存在的差异,也会导致他们在遵守规则方面的能力有所不同。一般文静内向一点的孩子相对能够更加严格地遵守规则,活泼好动、外向的孩子由于约束能力较弱,违反纪律的现象也就会多一些。男孩子相比女孩违规的比例也略大一些。二是规则表述要清楚,易于理解。4-5岁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还处在具体形象、直接表达的阶段,所以成人提出的规则要表述清楚,讲述具体,让孩子能够充分理解。

第三,父母做孩子的榜样,共同遵守规则。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当父母违反规则时,也应该主动承认错误,坚决改正,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给孩子树立规范的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契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过马路,家长不管带不带孩子,都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线,骑车要戴头盔,开车要系安全带等。又如在超市,購物者应有序排队付款、安静等待;在医院里不能大声喧哗,有序排队不插队等。这些无形的规则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孩子的规则认知。

第四,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现在的孩子,智商都特别高,会看眼色行事,他们明白在谁那里毫无原则,在谁那里没有商量的余地,他们会试探挑战家长的底线。所以,家庭成员一定要求一致,该遵守的“高压线”规则一定要严格遵守,不要让孩子有机可乘,否则会对孩子的品德养成非常不利。比如有时早上孩子去送孩子去幼儿园,起得很早,却还是迟到了,急得家长“恨铁不成钢”。有时或许并不是他们故意拖拉,而是没有掌握做事要领。这就需要家长教给他们做事的方法、注重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不要为了省时间,剥夺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由他人包办代替。否则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养成会看人脸色做事的不良习惯。所以,当一个家庭要决定做某件事情时,全家一定要求一致,持之以恒,把握孩子年龄心理特点,用爱心、耐心和童心去呵护培养,让他们在习惯养成、规则建立的重要时期形成科学规律的饮食习惯和自理能力,这是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事情。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七里山幼儿园)

猜你喜欢
规则男孩爸爸
亲爱的“老男孩”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我和爸爸
差不多男孩
爸爸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