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煜 黄玉琰
摘 要:图书馆文献保护与修复的工作对象,根据纸张类型分为手工纸和机制纸,按照历史年代分为古籍和民国文献。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在流转与保存过程中,由于“炙、盗、兵、蠹”的原因损毁严重,而传统修复速度跟不上、材料难以获取促使文献修复行业发明新技术、使用新方法,纸浆滴补在文献修复的实践中有速度快、操作简易的优势,有利于推进馆藏文献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文献修复;纸浆滴补;修复效果
常州图书馆成立于1904年,距今已有110余年的历史。其前身为武进商会图书馆,性质是民办的公共图书馆。成立初期,藏书来源于社会各界的捐赠及本地士绅和藏书大家的寄存,当时拥有藏书10万卷。战争时期,图书馆也历经八年劫难,“大部珍藏书籍,类皆残缺不全”。近年来,通过古籍普查工作的开展,目前藏有古籍37000余册,民国文献44000余册。笔者专职从事古籍的编目、修复工作,在库房管理时发现馆藏的部分古籍和民国文献纸张酥脆、絮化、机械强度丧失、酸化严重,抢救性修复已是燃眉之急,而传统的修复方法并不适用于解决这些问题,修复效率低且效果不佳,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笔者尝试将纸浆修复古籍的方法运用到民国文献的修复。
1 采用纸浆滴补修复的背景
传统的修复对材料和技艺都有很高的要求,材料要源于自然、过程可逆;技艺要从业人员技术娴熟、动手能力强。就目前的环境和用人体制而言,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历史文献的原生性保护与修复,即古籍和民国文献的修复,都需要与时俱进的态度和方法。
1.1 合适的修复纸张难以获取
我国的古籍形制是使用手工纸印制的单面印刷,按中缝书口对折为一个筒子叶,修复时摊平,在背面无字迹的破损处进行修复,纸质基本是麻纸、皮纸、竹纸、棉纸等几大类。古籍修复的第一步就是要配纸,选用补纸的原则是“宁浅勿深、宁薄勿厚”,配纸决定了古籍最后的修复效果。但是时至今日,能制作用于古籍修复的手工造纸的厂家日渐减少,甚至某些纸张的制作工艺已经断绝,可能在十余年后,我国的修复用纸要走上大量使用机械制纸的道路了。即使是目前尚在生产的古籍修复用纸生产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古籍修复过程中用纸较少,依靠各大公藏机构的采购,不足以形成纸张生产的规模经济,难以支撑造纸厂家的人工工资、原料成本和产品利润,以致传统造纸工人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外出务工,就在农闲或回乡时间才进入生产;其次,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许多传统造纸的原料不易获取;最后,近年来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许多森林封林、大山封山、河流治理,原本该在山林里的沤塘、河溪里进行的冲滤环节都不能进行,造纸原料里的木质素、杂质去除得不彻底,也极大地影响了成品纸张的质量。
民国文献的生产使用的是西方文献生产模式,纸质是机械制木浆纸,油墨双面印刷,纸张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升白度,会大量使用酸性化学试剂,数十年保存至今,已经严重酸化、脆化。在平日的纸样收集中,木浆纸难以获取近似可用的补纸,配纸难度远大于古籍配纸。
因此,使用纸浆滴补的方法可以在古籍修复过程中简化配纸流程、降低配纸难度。
1.2 黏合剂的防虫和防霉
传统的修复糨糊原料为小麦淀粉,一般是面粉经过洗粉去面筋后留下来的沉淀物,每日换去清水,过滤掉小麦碾粉过程产生的麦壳等杂物,经沸水冲制或是大锅熬煮方可使用。经过历史的检验,小麦淀粉糨糊黏性好,适用于古籍修复和书画装裱,过程可逆,是天然植物黏结材料中的最优选择。同时,小麦淀粉糨糊也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不防虫,淀粉反而成了蟑螂、蠹鱼的食材,一旦疏于看管探查,书中修补过后的部位会引发更严重的虫害,反倒加速了古籍的毁坏;二是南方天气多雨水,空气中湿度较大,而目前大部分的古籍收藏单位都没有条件做到恒温恒湿。经调查,在经济发达、古籍藏量丰富的江苏,十三个设区市公共图书馆中,仅苏州、无锡两地图书馆的古籍库房采用恒温恒湿设备。大量使用淀粉糨糊修复的历史文献容易受潮发霉,又是对历史文献的二次破坏。
纸浆滴补的修复方法可以依靠纸浆自身的黏合力与原书粘接,不使用黏合剂或者微量使用甲基纤维素作为黏合剂,有利于减少虫蛀现象和霉菌的生长。
1.3 降低修复的技术要求,提升修复效率
根据《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10.1.3的规定补纸颜色、质地、厚度及帘纹与书叶相仿,边缘必须有毛茬,补纸与书叶粘连处控制在2厘米以下。这条规定里的2厘米要求,增加了古籍修复的难度,可能一天只能修复一叶或几叶,或者是几天才能修复一叶。修补的痕迹越细致,经过锤平的工序后,修复的效果也越好,不至于发生补纸拉断原书纸的现象。但是对修复师的技术要求高,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导致修复进度慢,修复数量少。因此,自2007年国家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十余年来,全国古籍修复从业人员数量从不足百人增长到一千多人,而古籍修复的书叶数量并没有得到飞跃的提升,古籍的修复速度依旧赶不上古籍自然损坏的速度。而民国文献因为双面印刷、纸质酸化严重的特殊性,依然是国际性的保护与修复难题,开展民国文献修复业务的公共图书馆更是凤毛麟角。
纸浆滴补的修复方法简单易学,修复速度快,对于民国文献的修复具有可行性。
2 纸浆的制作方法
2.1 所需的工具
因为所在单位的条件和场地有限,故只列出修复过程中使用的简易工具(表1),仅供参考。
2.2 纸浆的制作
纸浆的制作分为手工纸纸浆、机械制纸纸浆两种,除了原材料的选用和甲基纤维素的用量不同,其他流程一致。先将配补的纸张撕碎,在纯净水中浸泡一个小时,然后倒入打浆机中打成纸浆,持续时间为一至两分钟,倒入备用脸盆加入适量的甲基纤维素待用。甲基纖维素的加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作为黏合剂,帮助纸浆和待修复文献的黏合;二是使纸浆悬浮减缓沉淀,有利于纸浆滴补得更均匀,提升修复后的视觉效果(表2)。
3 纸浆滴补的操作
3.1 古籍的纸浆滴补修复
本次纸浆修复的古籍为明万历十五年南京国子监刻本《宋史表》,原书纸张为竹纸,残叶。笔者在古籍普查工作时,因为“目见原书”的要求,几乎是翻遍了书库中的每一种古籍。在这一过程中,从善本书库的樟木箱底发现了该叶古籍,当时被揉成一团难以揭开,稍动就开始掉碎片。笔者取回修复室,置于塑料薄膜上,喷壶略微喷水后,用塑料薄膜包覆静置,隔日利用针锥和镊子展平。该书叶超过百分之六十都已老化发脆,如果是传统的修复手段,一般是采用托裱的方式,即在书叶的背面刷上浆糊,使用竹纸在书叶的背面覆背一层命纸。
纸浆滴补的修复流程是首先是将书叶在竹帘上展平,放入注满纯净水的水槽中,待书叶完全泡透后,取出竹帘。修复台上平整得铺好鹿皮毛巾,把竹帘放在毛巾上,用事先裁好的四条一厘米宽宣纸纸条将书叶的四边框住,用毛笔蘸水润湿,保持纸框方正。使用3毫升规格的滴管,将滴管头部剪成45度的斜角,吸取不锈钢碗中的纸浆,对书叶缺损部分按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方向进行滴补。在此过程中,根据纸张厚度,缺损部分滴三遍,老化部分滴一遍。滴补完成后,将竹帘靠墙斜置于无水的水槽中,因为水的张力,此时无须担心书叶从竹帘脱落。直至七八成干后取下书叶,垫上吸水纸,放入压书机中压平。手工纸几乎都是竹帘抄制,故在纸浆滴补的修复中要选用竹帘,尽量地模仿出手工纸的帘纹效果。
3.2 民国文献的纸浆滴补修复
笔者初始选用2012年的《扬子晚报》进行试验,发现如手工纸修复同样分量的机制补纸加入甲基纤维素后,修复效果不佳,主要问题是经过翻折后纸浆修复的部分有部分脱落的现象,遂数次试验,终于测得每4克机制纸加入0.12克的甲基纤维素,纸浆的黏结效果较好,修复过程中要多加纯净水对纸浆进行稀释。
笔者在管库中发现民国时期的旧报刊,早已残破不堪。此次修复选取的是民国九年(1920)的地方报纸《武进商报》,四边缺损,中间部分多有断裂。因为机制纸老化后透水性差、泡水后易糟朽的特性,在此就不泡入纯净水中,而是选用喷壶喷平。先将无纺布裁剪叠成所需的形状,置于鹿皮毛巾,将报纸放在无纺布上用喷壶喷湿,宣纸上边框。由于机制纸较厚,缺损部位滴四至五遍。报纸断裂而不缺损的部分选用马尼拉纸制成的纸浆滴补一遍,待七八成干后取下压平。选用网纹的无纺布是因为民国文献采用机制纸,多有铜网压制的网格纹路,也是为了达到近似的视觉效果。
4 纸浆滴补与传统修复的比较
4.1 古籍书叶的修复对比
古籍书叶的修复对比如表3所示。
4.2 民国文献的修复对比
民国文献的修复对比如表4所示。
通过修复效果的比对,得出以下结论。
纸浆滴补的优点在于:与传统的手工补书上手难相比,纸浆滴补几乎无难度,修复速度快,极大地提升了修复效率;在修复过程中,因为有书叶浸水的工序,类似于把书叶在纯净水中清洗了一遍,去除了书叶上的污物、中和了纸张的酸性,间接起到了延长纸张寿命的效果;传统修复的书籍,因为修补接缝处隆起较大,装订前都有个敲平的工序,此时往往会把修复好的书叶敲断敲破,而纸浆滴补的书叶厚度薄,经压书机压平后,几乎不需要再敲平,更有利于书籍的保护;传统手工修复面对机制纸双面印刷的民国文献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选在无字跡或字迹较少处修补,断裂处无从下手,采用纸浆滴补则可修补裂缝,增加纸张强度。
纸浆滴补也有着自身的缺点:首先,传统修复要求补纸纹路相近,修复后视觉效果好,大方美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籍的原样和韵味;滴补修复的古籍,视觉上如同新印制的线装书,帘纹也不美观。其次,手工补书保持了古籍开本尺寸的原大小,而纸浆滴补后普遍增大,甚至书叶变形,装订后书脊处出现弧线。最后,用淀粉糨糊的手工修复能保持数十年补纸不脱落,而纸浆滴补的新方法还存在不确定性,需要时间的检验。最后,纸浆滴补所使用的甲基纤维素在未来的二次修复中不能从纸张上去除,违反过程可逆的原则。
5 结语
笔者在尝试纸浆滴补的过程中,进行多次试验,通过记录数据和流程,不断地和手工修复做比较。作为历史文献的保护者和修复者,现在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待遇和地位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恒温恒湿的库房条件也在各大公藏单位逐步普及。是否可以在坚守传统的手工修复与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纸浆滴补上做到有机结合,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努力地探索、创新,将祖国的历史文献保护工作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邢雅梅.浅谈古籍的手工修复与纸浆补书[J].当代图书馆,2008(2):42-44.
[2]邱晓刚.对使用“甲基纤维素”作为胶粘剂修补古籍的分析[J].广东图书馆学刊,1990(3):91,90.
[3]彭道友.手工纸浆修复技术与实例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106-107.
[4]张新航.一种新型的古籍修复方法—纸浆修复技术[J].贵图学刊,1995(3):69-70.
[5]邱晓刚.再谈古籍修复中的浆糊问题[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6):22-23.
[6]邱晓刚,蒋一斐,郑宁.纸浆修补古籍技术的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4(1):38-47.
[7]蒋金.古籍的手工修复与纸浆补书[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