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自然双重视角下的加拿大国家公园准入与分布

2021-11-18 07:23李亚萍
中国园林 2021年10期
关键词:保护地加拿大公园

李亚萍

唐 军*

吴 韵

侯艺珍

1 加拿大国家公园发展与准入概况

国家公园作为保护地体系的一个重要类别,从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起,至今已历经140余年[1]。1885年加拿大紧随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三座国家公园——班夫国家公园。1911年成立世上首个国家公园专属管理机构:领土公园局(Parks Canada)。1930年通过《国家公园法》(National Parks Act)确立了国家公园宗旨:为了人民利益、教育和娱乐而服务,国家公园应得到好的利用和管理以使下一代使用时不遭到破坏。规定“新的国家公园建立及旧的国家公园范围变更必须得到国会批准”[2]。

加拿大国家公园早期虽强调全民世代的可持续利益,但砍伐、狩猎、采矿等活动并未被明令禁止。1962年加拿大自然保护联盟开始扩大国家公园体系,次年成立国家和省立公园协会,国家公园的价值取向从游憩利用开始转向生态保护[3],至1970年国家公园数量发展到24个。1971年《国家公园系统规划》(National Park System Plan,以下简称“规划”)正式提出,以美国传来的“自然地理区域”主张为思想基础,把全国划为39个“自然地理区域”,国家公园的生态完整性成为首要目标,游憩利用则必须在维护生态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真正形成了具加拿大自身特色的国家公园系统(图1)。

图1 加拿大国家公园阶段性事件纪年轴

据规划可知,加拿大新建国家公园须满足的条件有:

1)具有国家意义的自然特征或文化景观;

2)具有保持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受人类影响极小,处于自然状态或可恢复到自然状态;

4)具有成立国家公园的可行性;

5)能达成新国家公园协议。

不满足以上条件的任意一个,都可能影响国家公园的遴选。

截至2020年,加拿大已有39个国家公园和8个国家公园保护区(以下简称“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45万km2,在全国13个行政区中至少每个都有了一个国家公园。公园管理局“保证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至少有一个国家公园”的目标目前已经完成了77%,成为IUCN认定的国家公园建设的典范。

2 研究方法

对加拿大国家公园,罗纳德曾就加拿大自然区域系统的历史和特点建立了评价工具评估其优劣[3]。而国内加拿大国家公园的研究多为其选择的制度、政策和方法介绍。如刘鸿雁就加拿大国家公园的建立历史、管理现状和问题解决进行介绍[2];申世广介绍了加拿大国家公园确认与管理政策[4];李鹏对基于自然区域特征和生态代表性选择国家公园单元的方法加以介绍[5];彭琳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从规划管理角度对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加以研究并提出建议[6];姚亦锋对加拿大国家公园的百年历程进行详细梳理[7]。从历史地理角度深入探讨加拿大国家公园准入及其在国土空间上分布成因的研究尚属空白。

本文以加拿大47个国家公园的分布和准入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体系背后的历史与自然动因,研究方法和途径如下。

1)构建加拿大国家公园数据库。使用GIS等收集数据并总结公园概况、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数量和区位分布等规律,基于资料占有对其准入与分布特征进行梳理。

2)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别对经济发展、人口扩张、自然区域分布三方面分析现状及不同地理区域中各种占比关系,以历史、自然双重视角探析加拿大国家公园体系建立的特征和规律。

3)在认知加拿大国家公园模式基础上揭示其建立与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的关系,探索其准入与分布背后体现的价值理念、要素依据、技术方法等,并对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提出适合国情的可行性意见。

3 加拿大国家公园分布与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的关系

3.1 经济发展与国家公园分布

受自然条件限制,加拿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中部>西部>东部,而国家公园分布也体现了这种差别。中部工业化水平高,经济发展迅速,共建立8座国家公园;西部总产值全国第二,一直呈递增趋势,由于资源开采和铁路建设带动了早期国家公园的建立,现已有16座国家公园;东部港口众多交通便利,区域面积小但却是早期人口分布最集中的省份,共有10座国家公园;而北部经济发展滞后,虽国土面积广大,但只有13座国家公园。从区位分布看,早期加拿大国家公园数的增长与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图2)。

图2 加拿大东、西、中、北部国家公园分布图

3.2 人口扩张与国家公园

3.2.1 人口分布特点

加拿大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人口集中在国土以南的东南部和西南部等经济发展快、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省份[8]。南北部人口密度、基数和国家公园数量存在较大差异(表1)①。

表1 加拿大各省区人口密度与国家公园数量分布

国土东南部省区面积占比虽低,却集中全国70%的人口,而北纬60°以北地区仅居住全国人口的0.3%。人口密度存在极大的南北差异。对应加拿大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中东部>西南部>西北部,国家公园数量分布上也呈现出中东部(18个)>西南部(16个)>西北部(13个)的特点。

3.2.2 国家公园与人口分布变化的关系

综合人口分布看,早期加拿大人口中心由中东部向西南部省份转移,而从空间分布扩张特点看,国家公园建设可分为3个阶段(图3)。

图3 1885—1935、1936—1970、1971—2020年新建的国家公园与省区人口密度分布图

第一阶段:1885—1935年,新建14座国家公园,多分布在东南和西南部六省,尤其是落基山脉附近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阿尔伯塔省。此时期国家公园规模较小,多为20~40km2,内陆或平原国家公园规模超半数均在500km2以上且建立点比较集中,类型单一,处于同一地理区域或生态区,多以山地型为主,如冰川、贾斯珀国家公园等。

第二阶段:1936—1970年,加拿大经济发展迅速,交通业发达,旅游业兴起,公园年游客量猛增,超过了游客环境承载量峰值。为缓解自然景观保护与旅游业发展间的矛盾,政府一方面加大保护力度,一方面设立新的国家公园来分散旅游者[4]。在人口较多的东部省份新建9座国家公园。此时期国家公园规模较小,多沿港口建立,类型以岛屿保护区为主。

第三阶段:1971—2020年,自《国家公园系统计划》提出后,自然景观的保护与旅游业开发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新建24座国家公园体现出由早期利用景观资源服务国民转变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变化。公园局开始挑选具生态完整性的荒野区作为潜在公园地,因此北方国家公园系统逐步确立并扩大。

综合而言,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变化,加拿大国家公园数量和地理分布区域也随之改变。可看出1971年前国家公园集中分布在人口与资源均相对密集、交通便利的省份,呈现出自然条件与人文需求共同作用的国家公园准入与分布状态。

4 加拿大国家公园分布与自然地理区域

1970年,公园局依据地形、动植物区划和生态特征,将国土分为具代表性和国家性的39个自然地理区域(natural regions)。并从那时起成为公园系统扩张规划的基础,为建立新的国家公园提供了方法指向[3]。公园局将国土分为39个自然区域并明确了一个政策框架和目标:在39个自然区域中,每个地理区域至少有一个国家公园。

4.1 自然区域及国家公园分布状况

1)自然区域规模和国家公园区域代表性。

加拿大国土空间十分多元,由低地、地盾、高地3种地形、8个自然区构成[9],其中还包括21个子区域(图4)②。

图4 加拿大国家公园及区域代表性与自然区域分布图

八大自然区完整覆盖了加拿大所有陆地范围,规模大小各异。其中地盾、平原及西部山脉国土占比较重,相应的国家公园数量也较多。

自规划通过并实施后,公园系统扩张速度加快,新建24座国家公园(表2)。有13座位于北部,11座位于南部,其中超过70%位于从未有过国家公园的区域,国家公园系统的区域代表性逐渐被提高。

表2 新建国家公园分布与代表性情况

2)南北地区国家公园的游憩与保护价值差异。

截至2020年,南部地区共有国家公园36座,占国土比重2.37%,北部地区国家公园11座,占国土比重2.13%,面积占比相近但数量、规模存在较大差异。

北部极地区仅有4座国家公园但规模达到83 183km2,被代表性为9.49%,这与荒野保护范围有关,人烟稀少,需要大规模的严格保护。而南部国家公园数量多且人口集中,景观破碎度高,单个国家公园规模相应较小。其次,南北地区国家公园游憩价值差异还体现在年游客量和游憩活动类型上。从游客量看,南部地区国家公园年游客总量高达12 000万人次,北部地区国家公园年游客总量约2 230万人次;从活动类型看大不相同,活动范围也有所差异(表3)③。

表3 加拿大南北地区国家公园年游客量与活动统计表

经统计,南部国家公园的活动类型有51种,而北部活动多集中在陆域,基于保护的目的极少有具开发性的活动,活动多样性和场地建设性大大降低。

因此可知南部国家公园数量多的区域充分发挥了其游憩价值,北部国家公园数量少但规模大的区域往往更体现其保护价值。

4.2 从加拿大保护地系统看国家公园

加拿大保护区系统在国际自然保护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0]。

1)加拿大保护地系统中的国家公园兼具保护和游憩双重功能。

根据IUCN保护地系统统计数据,加拿大保护地系统分为6类,仅第II类和第V类提供旅游功能[11]。目前保护地数量总计8 763个,第II类保护地数量约占总数的18.52%,面积的56.36%。加拿大延续IUCN的保护地分类系统,其中第II类指的是国家公园系统,还包括加拿大省立公园、国家地标、候鸟保护区等多种分类类别,而国家公园只是其中一种,共有47个④,承担了主体的保护作用,但不是最严格的保护地,而是兼具保护和游憩的功能。

2)保护地系统斑块空间分布与国家公园数量的关系。

截至2019年底加拿大陆地面积(土地和淡水)的12.1%得以保存,其中保护区占11.4%;海洋面积的13.8%得以保存,其中保护区占8.9%,保存的面积比例因省和地区而异⑤。

可看出加拿大保护地系统空间分布呈现从北到南斑块愈加破碎化,从沿海到内陆愈加完整化的趋势(图5)⑥,结合前文的人口密度和地理区位、数量分布规律,总体呈现出人口分布越集中,保护地分布斑块越破碎,但国家公园分布数量越多的特征。

图5 加拿大自然保护地/区及国家公园的分布[作者改绘自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2019)加拿大保护区和保护区数据库]

5 结语

5.1 加拿大国家公园分布与准入特征

加拿大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渐进并仍在发展的过程,其准入标准和分布状态随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而不断变化,其特点如下。

1)准入与分布从早期受经济发展影响,呈现人文地理区位差异,到后期注重自然代表性。

建立初期以经济利益为主,国家公园设立受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和资源分布影响,易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资源充足、经济发展快的区域,被代表区域生态保护类型单一,缺乏统一的设立原则。1970年后,伴随着规划的实施,北部国家公园建设速度明显提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国家公园区位分布呈现动态变化,其建设从西部、东南部地区逐渐向内陆、东部沿海及西北地区扩展。后期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域的景观和生态都有被选择到的计划,使得草原、湖泊、极地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不断加入国家公园系统之中,不断有空缺区域得到填补,国家公园的保护和代表作用逐渐得到充分展现。

2)国家公园的面积规模具灵活性。

IUCN国际保护联盟在1959年提出设立国家公园的标准之一是:不小于10km2,具有优美景观、特殊生态地貌、国家代表性且未经开采、聚居或开发建设的地区[12]。加拿大根据自然和人文条件的不同,并未强求国家公园面积大小。从规模上看,西北地区国家公园规模最大,其次是中部平原,最后是东西部沿海区,最小的格鲁吉亚湾国家公园面积仅为14km2,最大的则是西北部的伍德布法罗,面积为44 972km2。

3)国家公园准入标准兼顾科学化和代表性。

加拿大国家公园系统近年来的扩张以自然区域特征为基础,以生态完整性为目标,以每个代表区域至少建立一个国家公园为宗旨,逐步完成对39个自然区域的覆盖,有效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全面发展。这些国家公园既具美学吸引力,又具原始景观代表性。从国家公园意向区到研究区再到保留地,通过审批成为正式的国家公园或不满足准入标准被撤销备选资格,如第二区域的海湾群岛国家公园意向区在2003年成功确定为保留地,而第七区域的沃尔夫湖在2004年未通过评审而无法成为潜在公园地。一系列的评审也体现了政策的客观性和灵活性。可以说自然区域的划分并不是加拿大国家公园遴选的绝对标准,其准入还受区域经济发展、景观代表性等影响,其标准兼顾了自然区域划分方法的科学化和地域发展潜力的代表性。

4)国家公园作为保护地体系的一环,其分布与职能相辅相成。

从保护地层级看,加拿大国家公园隶属其保护分类系统的一种类型,其职能兼顾保护与游憩,与其他保护类型一同平衡加拿大的可持续发展。总体呈现出人口分布越集中,保护地分布斑块越破碎,但国家公园分布数量越多的特征,其区域游憩价值也相对高于保护价值;国家公园数量较少的区域其保护价值则相对高于游憩价值,其职能往往与保护地规模呈负相关。

5.2 对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思考

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在国土差异性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加拿大相比更为突出,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水平和资源分布极其不平衡,地域条件差异大。对比加拿大国家公园准入发展历程和分布特征,我们在如下方面应做进一步深思和谨慎决策。

1)在地球走入“人类世”发展阶段的今天,国家公园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保护等级和职能应进一步明确。我国保护区存在类型多、保护区空间重叠、功能定位不明确等多种类似问题[13]。从国情出发,明确是否需要划定保护强度和保护等级更严格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从而明确保护与游憩等职能之间的关系。同时,面对我国东西部多元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明确科学的国家公园准入和遴选标准是否应有所区别和动态调整,从而使我国国家公园体系更好地体现国土生态系统、景观乃至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2)国家公园不应刻意追求保护面积规模的大小。加拿大国家公园面积在10~50 000km2不等,以较小的保护面积实现更大范围的生态保护。我国已有的保护地种类繁杂,数量庞大,面积占比已经较大,遴选国家公园要避免空间上的重叠,每个国家公园必须具有突出的地域代表性,避免单纯追求保护地的面积和范围,以便更好地适应各地多样的发展状况。

3)应明确国家公园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游憩职能定位。如认可国家公园的游憩职能,则准入和建立标准不仅要从自然角度考虑遴选的科学性,还应从历史和社会角度考虑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在按照自然地理、植被类型、地貌特征、气候生态等因素划分并选择符合国家公园准入条件的区域作为潜在公园地的同时,也应综合考虑东西部经济、交通、人口密度等社会因素的不同,科学确立国家公园遴选标准,平衡国家公园意向区的数量与分布,从而充分发挥国家公园游憩和教育职能,激发人民对国土自然景观的认知和自豪感。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① 来源:人口数量及密度统计数据引自加拿大统计局网站https://www12.statcan.gc.ca。

② 来源:引自加拿大政府门户数据集网站https://search.open.canada.ca,底图引自https://ftp.maps.canada.ca/pub/nrcan_rncan/raster/atlas_6_ed/reference/eng/physiographic_eng.pdf。

③ 来源:保护星球网站https://www.protectedplanet.net,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局(PARKSCANADA)网站https://www.pc.gc.ca。

④ 第II类国家公园系统在加拿大分为35个类别,国家公园仅是其中一种,共47个;数据来源:保护星球网站https://www.protectedplanet.net/country/CAN。

⑤ 来源:数据来自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2019)保护区数据库网页报告https://www.canada.ca/en/environment-climate-change/services/environmental-indicators/conserved-areas.html。

⑥ 来源:底图来自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2019)保护区数据库网页报告Conserved areas, Canada, 2019,作者改绘自https://www.canada.ca/en/environmentclimate-change/services/environmental-indicators/conserved-areas.html。

猜你喜欢
保护地加拿大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多元加拿大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
一见如故
加拿大看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