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祎旸
(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
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是指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与增龄相关;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的重要原因和表现之一。患病人群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亚洲,患病率为 4.1%~11.5%[1]。发病机制与运动减少、神经-肌肉功能减弱、增龄相关激素变化、营养因素等多个方面有关,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2]。目前尚无以肌少症为适应证的药物,运动和营养疗法是常规防治措施[3-4]。肌少症属中医“痿证”范畴,主要成因为老年患者脏腑功能减弱,气血亏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与脾关系尤为密切。笔者2018年3月—2019年12月应用自拟健脾补中方联合西医基础干预治疗老年肌少症,患者受益明显,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71例老年肌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者分成以下两组:对照组36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76.2±6.57)岁。观察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62~85岁,平均(75.6±6.49)岁。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肌少症共识》[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1)四肢肌肉量:男性<7.26 kg/m2,女性<5.45 kg/m2;(2)步速:6 m日常步速<0.8 m/s;(3)握力:男性肌肉力量<25 kg,女性<18 kg。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6]“痿证”辨证属脾胃虚弱证。症见肢体软弱无力、肌肉萎缩、神疲肢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无华或白、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2)患者年龄均在60周岁以上;3)对患者和家属充分告知并征得同意。排除标准:1)其他疾病、药物引起的肌少症;2)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3)认知正常,可进行正常交流者。
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专业的营养医师指导,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 D,必要时补充蛋白质或氨基酸。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制定相应的肌肉训练与康复手段。观察组在营养和运动疗法基础上接受自拟中药健脾补中汤水煎服,方药组成:黄芪、党参、山药、白术各 15 g,大枣5 枚,刺五加、杜仲、益智仁、当归、黄精各12 g,神曲、鸡内金各10 g,每日1 剂,水煎取汁300 mL,150 mL 早晚2 次分服,连续服用2 个月。
2.2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治疗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评定证候疗效。
2.3 观察指标 1)肌肉力量:握力测力仪(CAMRY EH101,中国)测定两组患者优势手握力;2)肌肉质量:生物电阻抗法,计算骨骼肌肌肉质量指数(SMI),SMI=肌肉质量/身高2(kg/m2);3)躯体功能:采用步速进行评估,测定 6 m 步行时间,计算步速。
3.1 两组患者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证候疗效比较(例)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肉力量、骨骼肌肌肉质量指数、躯体功能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握力、SMI、步速的比较
肌少症是由于骨骼肌量的持续流失、功能和强度的下降所引起的综合征,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症,骨骼肌的流失量与年龄的大小呈正相关[8]。患者常表现出步履缓慢、站立困难、易发生关节损伤和骨折,在中医学,与“痿证”相契合。《黄帝内经·素问次注》首次对痿证描述:“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证治要诀·杂病》对其症状进一步描述“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其病位在肌肉,发病与脾胃关系密切。《素问·经脉别论》有云:“筋脉、肌肉、四肢、百骸皆赖五脏精气以充养,而五脏精气津液皆源于脾胃”。《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言“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四圣心源》);《素问·痿论》指出“治痿独取阳明”。因此临证从脾论治为主要治疗法则[9]。
基于上述理论,笔者围绕肌少症脾胃失和、气血亏虚的病机核心,拟方健脾补中汤,药黄芪、党参、山药、白术补气生血、健脾生肌;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增加肌力;刺五加益气健脾、补肾安神;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益智仁温肾健脾开胃;当归补血养血;黄精补脾益肾;神曲、鸡内金消食健胃;全方补脾益气、养血生肌,气血双补,补先天以资后天,使气血和顺、脏腑协调、经脉通畅、元气充沛。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健脾补中汤用药8 周后,可明显增加患者的握力、骨骼肌肌肉质量指数和步速;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表明健脾补中汤可有效改善肌肉力量、质量和躯体功能,是治疗肌少症的有效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