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敏
摘要:在采用标准化均值方法测算2011~2016年间中国及2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指数的基础上对该指数进行指标数据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其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论表明: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金融合作关系不断拉近但经济合作潜能并未完全激发,仍有发展余地与合作空间;通过金融环境的改善及贸易畅通程度的提升,“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显著促进了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地位;区域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1)02-0067-1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凭借自身丰裕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发展比较优势,逐步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伴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持续推进,资本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清醒的意识到,大量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仍然处于低端、“被支配”地位,加之后危机时代的来临,發达国家开始意识到自身面临着制造业空心化的现状,纷纷采取相应措施以期稳步实现“制造业回流”,推动“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通过推进制造业复兴,增加本国劳动力就业,稳定并改善国内经济状况,该环境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近年来“人口红利”“要素红利”“制度红利”的消耗殆尽,使中国原先具备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一边是发展中国家为融入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压低的要素成本,一边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及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政策的实施,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双面夹击”之中,逐步陷入发展窘境。在此形势下,如何在稳定我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基础上,避免我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开拓新的发展方式,积极稳步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之中成为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囊括范围不断扩大。截止2019年7月底,已有136个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这136个合作伙伴国中既包含西欧等地区的发达国家,也包含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合作范围广,国际影响力大。“一带一路”建设将会通过输出我国过剩产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式方法,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最终促使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实现攀升[1],中国通过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化解过剩产能等措施带动周边国家与自身一同实现发展繁荣,并实现自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借鉴现有学者在全球价值链提升影响因素分析方面的模型,基于WIOD的投人—产出表,使用Robert K等[2]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公式进行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经济合作效应具体在哪些方面对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产生影响,分析相应实证研究结果,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全球价值链的兴起,造成了全球各国的贸易结构和生产架构的极大改变。关于全球价值链的量化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参与度与地位。对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测度是研究其攀升机制的基本问题。当前国内关于价值链测度的主流认知有以下三种:第一,是用进口的投入用于生产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进行全球价值链的度量,该方法不仅是最早将国家投入产出表运用于测算全球价值链的方法,还对垂直专业化贸易的概念进行了扩展[3];第二,是Robert K等[2]提出的贸易增加值模型,其认为是国内增加值与国外增加值构成了出口总额,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构建了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全球价值链地位两个指标;第三,是Antras P等[4]测度的上游度指标,上游度指标体现了某国或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相对位置,但国内有学者指出,该方法测算的结果为价值链“位置”,其与“地位”存在较大差异[5]。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使用国家间出口商品结构的相似度进行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量化[6]。
长久以来,中国制造业一直饱受“大而不强”的困扰,加之其在现有全球价值链体系中面临嵌入遭低端锁定、重构还为时过早、攀升被围追堵截的三重发展困境使得促进制造部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为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7-8]。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共同克服内外部危机,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明智务实的选择。“一带一路”合作重点包括六个领域,具体而言,包括各国政府间以沟通交流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规划发展战略为主的政策沟通;不断推进各国间基建对接,规划建设的设施联通;注重双边贸易,投资合作,国际产能及产业园建设合作的贸易畅通;打造良好的金融投资监管环境,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资金融通;以旅游、民间合作、人才交流等沟通交流为主的民心相通。由此不难看出,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发展的重中之重。“一带一路”国家间区域经济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促使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可缓解我国产能过剩压力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极大阻碍[9],“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中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出口,从而实现产能过剩压力的缓解[10];第二,“一带一路”建设范围广有利于产生正外部效应与规模效应。Ahrens J等[11]认为区域合作是一种“俱乐部”形式,俱乐部中成员越多,俱乐部中各成员收益也就越大;“一带一路”建设是动态的,完整的区域合作而不是静态的,割裂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其规模经济效应和正外部效应是可持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证明,各国受益的多少与贸易交往和分工的范围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12]。第三,“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国从生产端向研发、渠道端转变。低端产业转移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得中国国内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国内企业业务重心更需要向技术开发端转移,同时中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研发能力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13]。
综上所述,研究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是可行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利于实现现阶段我国对外竞争力的提升。现阶段,OFDI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效应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14-16],而由“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入手研究其对于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作用影响的文献较少。鉴于此,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全球价值链影响因素方面的理论模型,运用Robert K等[2]构建的贸易增加值模型,通过测度区域经济合作指标,综合数据可获得性,基于2011~2016年对“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与我国相关指标联系程度的测算,定量测度分析“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建设对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以及作用。
2 “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指标测度分析
2.1 区域经济合作指标体系的构建
2.1.1 区域经济合作指标的选取
现有学者借鉴Petri P[17]的研究使用签订的贸易协定对“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贸易畅通”进行刻画,而对于“资金融通”指标的测量,有黄先海等[1]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所需资金的直接效应及“一带一路”国家FDI壁垒下降的间接效应两方面进行测度。这些文献对于贸易畅通及资金融通方面的测度或多或少有所出入。
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独特性,本文采用《一带一路“五通”指数衡量报告》中关于贸易畅通以及资金融通方面的变量选取进行“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指标的测度,且进一步考虑到两项一级指标下设的部分二级指标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成果可能不存在直接关系,故本文通过对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下设的二级明细指标进行度量,更加细致的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贸易畅通以及资金融通指数具体在哪些方面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产生影响。本文构建了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中的区域经济合作指标中共包含了两个一级指标,六个二级指标和十七个三级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贸易畅通。一国倘若达到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目的,率先应注重自身全球价值链中参与度的提升,贸易畅通程度则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国与国之间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的积极性。而结合现有学者关于服务贸易自由化[18]、进口自由化[19]、中間品贸易自由化[20]以及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21]等贸易自由化与全球价值链升级发展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其结论具有差异性,存在发展阶段,发展战略不同的地区或国家其实现贸易自由化对本地区或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影响具有不同的作用效应的现象,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贸易畅通对于不同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作用效应可能也存在着差异。故,贸易畅通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存在着不确定性。贸易畅通指标下设贸易畅通程度,投资水平,营商环境三个二级明细指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经贸合作水平以及国际营商环境均可通过这三个二级指标全面、细致、客观的展现出来。
(2)资金融通。一般而言,在市场作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更容易实现升级与调整[22],申明浩等[23]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第二产业产业升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和信贷市场的发展存在微弱负相关关系;李宏等[24]认为金融发展不仅可以实现资本积累,还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升级产生直接影响。资金作为项目的重要支柱,在项目建设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而资金融通在这其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该项指标具体反映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金间融通、流动的合作程度。从金融合作,信贷体系,金融环境三个层面入手进行衡量。
这两个一级指标涉及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往来和东道国内部的贸易,金融环境,衡量了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使得整个体系架构建立的更为完善全面。
2.1.2 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
“一带一路”倡议共含65个沿线国家,这65个国家通过“一带一路”与中国相连,涵盖中东欧、西亚中东、中亚等地区且囊括了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以及发达国家,总人口约占全球人口44%,GDP约占全球经济总量17%,可以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区域经济合作的样本国家进行研究。结合样本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最终选取27个“一带一路”国家2011~2016年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为了消除各指标在数据单位方面存在的差异,本文借鉴现有研究中对于贸易便利度指标数据处理的方法[25],对原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公式可表达为
Yij=Xij/Xmax(1)
公式(1)中,Xij表示原始数值,Xmax表示与Xij同一列原始数值中的最大值,其中下标i表示二级指标,j表示i个二级指标下设的三级指标;各个二级指标的取值为其下设三级指标取值的算术平均数,具体可表示为
(2)
n表示对于第i个二级指标下有n个三级指标。
2.2 区域经济合作指标的测度与分析
进行上述样本数据的处理,计算得出2011~2016年间2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畅通程度、投资水平、营商环境、金融合作、信贷体系以及金融环境等六个二级指标的具体指标数值,并列出分析,具体数值见表2、表3。
贸易畅通指标下设三个二级指标,中国自“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以来,与沿线国家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往来合作,推进与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完善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贸易合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表2为贸易畅通指标的具体测度。表2中可以观察出,除了少数国家与中国在2011年与2016年间畅通程度存在下降的情况,大多数国家例如俄罗斯,格鲁吉亚等与中国间的贸易往来关系不断密切,双边贸易畅通程度不断加深;在投资水平方面,可以明显的观察到,投资水平的数值明显低于畅通程度以及营商环境,且各国间的极差较大,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双边直接投资流量不足是贸易畅通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与沿线国家还存在着明显的双边投资合作短板;在营商环境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营商环境指标上普遍呈现下降状态。
资金融通同样下设三个二级指标,表3体现了资金融通指標的具体测度指数。金融合作指标的变动反映出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积极开展与中国的货币互换、金融监管与投资银行方面的合作。近年来,伴随着丝路资金,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构建以及电子通信业的迅猛革新,在日趋多元化的金融合作方式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关系发展日趋密切;各国信贷体系指标大都存在下降态势,格鲁吉亚更是在六年间由0.927下降至0.425,组内横向数据显示,塞拉利昂指标为0.287,新加坡信贷体系指标为1,组内极差悬殊;而在金融环境方面,各国金融环境大体呈现好转态势,除马来西亚,土耳其,新西兰,塞拉利昂,匈牙利,乌拉圭等六国在2011年与2016年间存在下降外,其余21国金融环境发展向好。
3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3.1 计量模型
影响一个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因素有很多,为了避免遗漏重要变量造成研究偏差,更全面的分析倡议区域经济合作效应与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间的关系,本文借鉴现有研究文献,并在考虑到部分控制变量会与本文中核心解释变量产生共线性的基础上,分别选取创新能力(R&Djt)、基础设施水平(Infrajt)、自然禀赋水平(Naturejt)以及人力资源水平(Humanjt)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中。一国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研发投入水平进行衡量,位于全球价值链上游环节的国家通常拥有高端的科技水平,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处于优势;基础设施水平不仅可以反映出一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也可以通过贸易便利化程度从侧面反映出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对该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产生影响;自然资源禀赋是一个国家最原始的要素禀赋,一国是否为初级资源出口国对该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产生影响[26];人力资本禀赋通过改善一国的生产效率进而影响一国比较优势,促使一国分工实现专业化发展,最终改善与提高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7]。故本文分别使用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下设的二级指标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GVC_position_jt=α0+ α1Naturejt+ α2R&Djt+ α3Humanjt+ α4Infrajt+ α5μij+ εi+ μt(3)
其中,μij表示多元核心解释变量,ε和υ分别为截面误差项和时间误差项,下标i表示国家,t表示样本年份。贸易畅通以及资金融通的具体计量模型构建如下
GVC_position_jt=α0+ α1Naturejt+ α2R&Djt+ α3Humanjt+ α4Infrajt+ α5Environmentit+ α6Creditit+ α7Cooperationijt+ εi+ υt(4)
GVC_position_jt=α0+ α1Naturejt+ α2R&Djt+ α3Humanjt+ α4Infrajt+ α5Tradeijt+ α6Investmentit+ α7Bussinessit+ εi+ υt(5)
3.2 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
本文借助Robert K等[2]提出的贸易增加值模型,测度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具体的测算公式如下所示
GVC_position_jt=ln (1+ IVAR_jt)-ln (1+ FVAR_jt)(6)
其中GVC_position_jt表示j国t时期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所处的地位,IVAR_jt表示一国总出口产品中国内增加值所占份额,即为国内增加值率,FVAR_jt表示一国总出口产品中国外增加值所占份额,即为国外增加值率。倘若一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地位,对于该国而言,其国内生产产品的增加值应高于国外增加值,即该国会有IVAR_jt > FVAR_jt;反之,倘若一国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地位,那么该国会有IVAR_jt < FVAR_jt。据此可知,GVC_position_jt的测算结果越大就表明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就越高,即,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全球价值链地位呈正相关关系。
3.3 数据来源
3.3.1 被解释变量
GVC_position_jt使用Robert K等[2]的贸易增加值法计算所得,表示了j国t时期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该项数值测度的原始数据来源于WIOD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
3.3.2 解释变量
(1)核心解释变量:Environmentit表示i国t时期的金融环境;Creditit表示i国t时期的信贷体系;Cooperationijt表示j国与i国t时期的金融合作;Tradeijt表示j国与i国t时期的贸易畅通程度;Investmentit表示i国t时期的投资水平;Bussinessit表示i国t时期的营商环境。以上六项核心解释变量的具体含义以及数据来源均在表1中予以列式。
(2)控制变量:R&Djt表示j国t时期的研发投入水平,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表示;Infrajt表示j国t时期的基础设施水平,用航空运输的货运量(百万吨,公里)表示;Naturejt表示j国t时期的自然禀赋水平,使用该国矿石和金属出口(占商品出口的百分比)表示;Humanjt表示j国t时期的人力资源水平,用高等院校的入学率(高等院校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表示。上述控制变量数值均来自WDI数据库。
4 计量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2011~2016年27个沿线国家的样本面板数据,运用stata14.0使用固定效用模型对样本进行回归,在原有的控制变量基础之上依次加入衡量区域经济合作的解释变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对于表4中的回归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核心解釋变量:(1)“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系数中在“贸易畅通”一级指标下仅有贸易畅通程度这一解释变量在10%的水平下显著,并对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这归功于国家间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不断削减以及贸易成本的不断降低,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实现了中国国际市场的开拓,扩大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程度,进而对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投资水平与营商环境这两个二级指标均不显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相互直接投资流量较低,在该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可能是投资水平的回归结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而营商环境指标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商环境指标普遍呈现低走态势,且营商环境指标更多体现的是某一国的营商环境,较难体现出区域经济合作中对于其合作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产生的影响效应;(2)“资金融通”一级指标项下的三个二级指标中,仅信贷体系这一指标不显著,其不显著原因可能与营商环境指标相同,因为二者都是反映沿线国家国内环境,与区域经济合作中合作国的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关系并不密切;金融环境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系数为正,体现出该指数对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促进作用,表3中的指标数据体现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的金融环境向好发展,这就意味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存在吸引大量中国企业在外投资建厂的优势,会使得中国将国内处于劣势的产业以及一些落后的生产工序转移至他国,输出我国国内过剩产能,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金融合作在5%的水平下显著,并能实现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货币互换、金融监管、投资合作等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推进,在促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金融合作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对推动中国扩大对外投资,实现国内高质量经济发展、转型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提供机遇。据此,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各国间在资金,贸易等方面的合作确实可促使中国全球价值链提升,但仅局限于合作国的金融环境,双方金融合作以及贸易畅通程度,应认识到区域经济合作并非在方方面面对一国全球价值链的提升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应积极发挥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补齐区域经济合作的短板。
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显示丰裕的自然资源会对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产生负效应,并且影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存在“资源诅咒”的因素,一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会阻碍其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最终抑制该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攀升,结合我国现有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我国省际层面存在“资源诅咒”[28-29];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结果显示中国对于研发支出投入的增加反而会对本国价值链攀升形成阻碍,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以生产半成品为主,涉及更多生产环节的最终产品出口占比在不断下降,在最终品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人力资本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体现为对价值链地位的正向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本积累给予智力支撑,那么一国最终只能成为世界市场中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所以必要的人力资本积累会促进一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中的攀升;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正向的影响着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中国与沿线国家间贸易沟通交往在运输、通信等方面的壁垒,提高了双方的沟通交流效率,而且在推动中国机械设备出口和服务贸易的同时,促进了中国对外输出过剩产能,不断实现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稳步攀升。
5 稳健性检验和讨论
为了检验上文中回归结果的稳健型,本文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以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比较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与广义最小二乘法,实现现有数据更为有效的估计以及分析。
5.1 资金融通
通过对资金融通二级指标采用不同计量方法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表5可知,金融环境变量最为稳定,该变量在不同的计量方法下系数的符号及显著性水平均不存在明显差异,只是在系数的大小方面存在出入;信贷体系的系数符号虽不存在差别,但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在不同的计量方法下有所不同;三种计量方法下,金融合作变量的系数符号发生变化,体现出中国与沿线国家在金融合作领域具有不稳定性。在资金融通的研究过程中,金融环境始终是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一个有效因素,说明该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而在信贷体系和金融合作等方面结果差异较大。
5.2贸易畅通
通过对贸易畅通二级指标采用不同计量方法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
通过表6可知,贸易畅通程度变量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这与表五中的估计结果分析呈现一致,即双边贸易合作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推进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模型中的投资水平、营商环境指标在系数符号上不存在差异,均对中国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抑制作用,但这两项指标在显著性水平上存在不同,说明投资水平、营商环境两项指标的影响效果仍然值得商榷。
6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2011~2016年中国与2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金融合作关系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拉近的同时也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各国间作用的程度和大小有所不同,中国与各国间的经济合作潜能并未完全激发,仍有发展余地与合作空间;其次,基于2011~2016年对“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与我国经济金融合作指标联系程度的测算,进行实证研究与稳健性检验,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通过金融环境的改善及贸易畅通程度的提升,“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显著促进了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即“一带一路”倡议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某些方面对于实现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贸易、资金等传导媒介,“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发展及区域经济合作的稳步推进,有助于实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提升。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建议:
第一,合理判断影响中国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因素。由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合作国金融环境,双边国家间金融合作和贸易畅通程度对中国全球价值链攀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信贷体系,营商环境,投资水平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据此,说明金融发展流通以及贸易合作领域的全球价值链提升效应较优,中国应着重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以及贸易合作,在明确发展重心的基础上,与沿线国家建立更为深入的“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从而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区域经济合作效应,极大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
第二,中国政府应积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世界银行的相关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建设与一国对外贸易发展及经济产出均呈现同步发展的关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国与国之间贸易活动的进行是否顺畅,据此,“一带一路”建设应该集中力量发展沿线国家特备是沿线落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沿线国家在道路、水路、航空等方面的通达水平,建设“一带一路”区域内部的跨区域基础设施联动机制,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协作完善并发展沿线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往来,并推动双方国际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三,各国政府携手深化国家间的金融合作及发展,加强各国间金融政策的沟通。资金支持是产业内部实现升级优化的“后盾”,有利的国内以及国际金融环境是一国实现价值链攀升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应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金融资源的整合,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以及金融供给便利性,与此同时加强国家间金融政策的有效对接,保障国家间金融合作的资金安全,为各国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以及融资基础,进而实现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升级。
第四,中国政府应牵头继续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使得区域经济合作得到了强化,而且在实现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导者与践行者,应积极构建安全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倡议建立切实可行的经济环境秩序,完善贸易与投资等国际经济合作方面的规则,积极推进六大经济走廊的建设,加强与沿线各国间的交流对话沟通,为将来的合作发展,为打造“双循环”“南南合作”的新型全球价值链体系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先海,余骁.以“一带一路”建设重塑全球价值链[J].经济学家,2017(3):32-39.
[2] Robert K,Wang Zhi,Wei Shangjin.Estimating domestic content in exports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99(1):178-189.
[3] Hummels D,Jun Ishii,Yi Keimu.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75-96.
[4] Antras P,Davin C,Thibault F,et al.Measuring the upstreamness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flow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02(3):412-416.
[5] 何祚宇,代谦.上游度的再计算与全球價值链[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1):132-138.
[6] 彭澎,李佳熠.OFDI与双边国家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8(6):75-88.
[7] 张彦.中国与东盟共建区域价值链问题探讨——以制造业为例[J].国际展望,2019,11(6):68-89.
[8] 黎峰.国际分工新趋势与中国制造全球价值链攀升[J].江海学刊,2019(3):80-85.
[9] 姜志达.“一带一路”:以“空间”换“时间”的发展战略[J].和平与发展,2015(4):1-11.
[10] Cui Lianbiao,Song Malin.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an unimpeded trade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9,22(1):25-46.
[11] Ahrens J,Herman W,Ohr R.Deepening integration in an enlarged eu:A club-theoret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uropean Integration,2005,27(4):417-439.
[12] 陈淑梅.2030: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国纪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4):57-67.
[13] 王英姿.略论“一带一路”下的区域经济合作[J].商业经济研究,2018(18):141-143.
[14] 刘敏,赵璟,薛伟贤.“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与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J].国际经贸探索,2018,34(8):49-62.
[15] 曾小明,刘友金,尹延钊.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的规模测算及影响机制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2):68-75.
[16] 王恕立,吴楚豪.“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投入产出分析[J].财经研究,2018,44(8):18-30.
[17] Petri P.The trans-pacific and asia-pacific integration[J].New Rules of Trade December San Diego California,2012,2(4):381-383.
[18] 马盈盈.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及分工地位[J].国际贸易问题,2019(7):113-127.
[19] 魏悦羚,张洪胜.进口自由化会提升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吗——基于总出口核算框架的重新估计[J].中国工业经济,2019(3):24-42.
[20] 赵春明,江小敏,李宏兵.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增加值出口与生产率进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8(9):107-116.
[21] 邓晶,张文倩.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31(6):45-49.
[22] Fisman R,Love I.Trade credit,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and industry growth[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3,58(1):353-374.
[23] 申明浩,杨永聪.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我国第二产业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2(7):3-11.
[24] 李宏,鲁晏辰,魏程秋.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布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3):92-104.
[25] 王微微,谭咏琳.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2019(9):120-128.
[26] 刘海云,毛海欧.国家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影响因素——基于“GVC地位指数”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5,31(8):44-53.
[27] 李俊久,蔡琬琳.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基于“一带一路”的视角[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57-168.
[28] 徐晓亮,程倩,车莹.中国区域“资源诅咒”再检验——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7(3):29-37.
[29] 王嘉懿,崔娜娜.“资源诅咒”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以中国中部36个资源型城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6):1 259-1 266.
[责任编辑:郑笔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