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鼎,史 兵
(1.宁夏医科大学体育部,宁夏 银川 750004;2.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泛在”意指普遍地存在。1988年,美国Xerox公司PARC中心计算机科学实验室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第一次提出“Ubiquitous Computing(泛在计算)”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发展,泛在已经从技术概念发展为国家战略,出现在社会不同领域,如泛在学习、泛在网络。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变革的新时代。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体育发展间的矛盾,客观要求体育进行均衡、充分的供给,由此也形成了泛在运动局面。[1]
正如泛在学习是指普遍存在的学习一样,泛在运动是指普遍存在的体育运动。目前,关于泛在运动的研究仍然较少。刘芳[2]的研究指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在排球教学中的应用;荆雯[3]和杜俊儒[4]分别开展了泛在化新型体育学习模式及其在武术运动学习中的实证;董传升[1]的研究提出了新时代泛在体育治理的逻辑与策略。从这些研究来看,仍然难寻泛在运动的完整面貌,即泛在运动的表征、特征、生成原因、价值为何。对于这些问题的清晰认识,有助于更好地认知、利用泛在运动。
从当前的社会现实来看,人们的运动行为广泛地存在着,如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的路走、跑步、广场舞等为泛在运动体育提供了表征。《2017中国人运动报告》显示,我国有50 %的人每天坚持“路走”,[5]有6 000万~7 000万人经常从事户外体育运动。[6]在跑步方面,2018年的时候这一人数已接近600万。广场舞是中老年女性常开展的运动,[7]每天都有1亿人参与该运动,几乎随处可见。此外还有骑行,据统计在2018年有1 500万人从事骑行活动。[8]篮球、足球、排球,特别是乒乓球、羽毛球、毽子、太极拳、门球等也都是人们普遍参与的运动行为;[9-10]在年轻人中间,滑板、轮滑、网球等运动很受欢迎;[11]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跆拳道、攀岩、小轮车等运动则是他们常见的运动行为。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运动竞赛更为常见,为泛在运动提供了又一表征。例如人们熟悉的马拉松竞赛,一开始仅作为奥运会项目或单项赛事而开展。而今,马拉松竞赛已“泛在”于社会中,报道显示仅2017年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就达1 100场[12],日均达到3场。另外,全国乃至各地更多的运动竞赛更是“泛在”于社会中,如2017年各足协开展赛事约30万场(不含校园足球);中国排协举办赛事超过2 100场;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举办全国性锦标赛119场、国家级休闲旅游集结赛8场;中国航空、定向、无线电、车辆模型、航海运动协会举办赛事95场[13];甘肃省2016年有记录的群众体育赛事举办67场[14];广东省2017年群众体育重要赛事举办高达460场[15]。再者,各种“广场舞大赛”、公园或广场中随处可见的“篮球”“足球”“毽球”等业余运动竞赛,均是泛在运动的表征。
运动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运动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以往的运动学习,更多的是通过学校的体育课程被人们所熟知,或者是通过校外的培训机构来实现。随着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各种运动网络资源的丰富,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泛在运动学习,也为泛在运动提供了表征。例如,晨练的人们通过视频学习新的“广场舞”;“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利用手机学习居家体育运动技能;学生利用学校开发的大量慕课、微课、线上教学等[3]实现校外的体育课程学习;还有一些人利用运动学习软件或设备,如通过VR、游戏等手段,在家里、办公室进行运动学习。
泛在运动在时间安排上表现出了自由化的特征。以往,人们开展体育运动的时间主要是在周末,现在发生了变化,表现出了自由化特征。从周一到周五,人们可以在每天的早、晚进行体育运动,也可以在一些“碎片化”时间中进行体育运动,比如工作的间歇时间和上下班的时间。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更加地自由,几乎任何时间都可以看到有人在进行体育运动。
泛在运动表现出时间自由化的特征,这主要得益于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这主要是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增多。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周末2天的休息政策,并且从1999年开始,固定在每年的“五一”“十一”放长假。此外,我国还在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放假,这些节假日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休闲时间用于体育运动。[16]另一方面是智能家电在生活中的大范围应用,提高了效率,带给了人们更多的可支配时间。根据互联网公司Statista调查,截至2018年中国每100户家庭中就有超过97.1户的家庭拥有洗衣机。[17]2017年仅苏宁一家公司销售的吸尘器、洗碗机数量就增长了132 %、121 %。未来5年,智能家电在中国还将以45.3 %的年均速度增长。[18]智能家电在中国家庭的广泛使用,使以往需要人工完成家务的时间减少,这也增加了人们的休闲时间,有利于人们从事体育运动。
泛在运动在空间上表现出了多样化特征。以往人们的体育运动空间主要是以体育场馆、公园等为主。现在,可以看到人们体育运动的空间变得多样化,包括体育场馆、公园、马路、湖泊、城市广场、沙滩、山丘、家里、办公室等,比如在公路上骑行和跑步、在草地上踢足球、在沙滩上打排球、在湖泊里游泳、在家里利用跑步机运动、在办公室利用轻器械或徒手运动。
泛在运动表现出的空间多样化特征,主要得益于政府修建和改造了更多具有体育运动功能的空间,以及人们在体育运动器械上消费的增多。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截止到2013年,我国建设的体育场地总数量比十年前增长了99.34 %,各种类型体育场地共达到164.24万个,还新建了全民健身路径器械330.03万件、登山步道0.12万条、城市健身步道0.97万条‘户外活动营地0.09万个。[19]这些数据在2013年后还在持续增长,表明人们在不同空间开展体育运动变得更加方便。另外,《2012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分析报告》显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的增加,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购买家用健身器材进行体育运动;[20]《中国企业报》在2013年的报道显示,我国家用健身器材增长的速度稳定保持在6 %~10 %之间,国人购买健身器材的发展空间很大。[21]这些都说明了人们通过购买家用体育运动器械,实现了在家里或者办公室进行体育运动的行为,实现了在多种空间开展体育运动。
泛在运动在参与人群方面表现出了全面化特征。以往参与体育运动的群体主要是以老年人为主,这是因为他们在退休后时间充裕,能通过体育运动充实自己的生活。现在,体育运动的群体包括儿童、青少年、中老年和不同的性别,儿童和青少年在学校和放学后进行体育运动,中年人在下班后进行体育运动,老年人在早、晚开展体育运动。
泛在运动表现出的人群全面化特征,主要得益于人们收入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提高。[22]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9 %,[23]我国已跨入联合国划分的20 %~30 %的富裕区间。如果一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达到联合国划分的富裕地区标准,那么这个国家的居民在体育、健康等领域的消费能力将大大提高。[24]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满足了家庭成员体育运动消费需求,能够支持家庭成员参与体育运动。同时,McKinsey公司2017年的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健康意识比以往有所提高,[25]人们更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以预防和抵御疾病。
政府出台政策能够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例如,美国曾经实施的“健康公民2000年”计划,[26]大幅度提高了参加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人口数量。澳大利亚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澳式体育计划”(Aussie Sport),也成功提高了青少年的体育参与率。[27]我国泛在运动的出现,同样离不开政策的引领。
我国颁布了大量的体育运动方面的政策(图1)。从1995年到2016年,我国共颁布群众健身相关政策384件。在这22年的时间里,我国连续不断地颁布全民健身政策,平均每年颁布全民健身政策18.3件,最多的时候一年颁布了26件(1999),最低的两年也有10件,并且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
图1 我国体育运动政策数量
我国颁布的全民健身政策,对不同时期全民健身的目标和保障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这有效地促进了泛在运动的发展。例如,1995年中国颁布了《体育法》,从法律上保障了群众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如:在2010年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人数的比例应达到32 %以上;全面开展体质测试,要求测试合格人数比例达到90 %以上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务院又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提出了新的目标:至2020年时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要达到4.35亿,从而使群众的身体素质稳步增强。[28]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30年时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要达到5.3亿的要求,同时将“全民健身计划”升级为国家战略。这些政策的出台,促使各地政府大力开展体育运动宣传,增加本地区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增强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推广群众体育竞赛,提高人们的体育运动意识,努力去实现政策预定的目标。从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并经过我国权威机构的调查评估显示,这些政策在不同阶段都取得了预期效果。[29]
随着经济持续不断的提高,自1995年我国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以来,群众健身场地得到了快速增加,这为人们从事体育运动提供了场地保障,促进了泛在运动的出现。体育运动场地数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政府加大了对于体育运动场地的建设。根据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GDP数据,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分别在1995年、2003年、2013年所做的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可以直观地发现,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体育健身场地总数量和人均体育运动场地面积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增加。从图2可以看出,1995年中国GDP总量为61.57万亿元人民币,体育场地总数量为6.13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65 m2。2017年,我国GDP总量为195.7万亿元人民币,体育场地总数量为82.03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6 m2。1995年到2017年的22年间,我国GDP增长了217.85 %,体育场地总数增长了1 238.99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了155.38 %。通过分别计算我国GDP总值与体育场地个数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相关性,能够发现相关系数为0.993 9、0.959 6,说明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与体育场地的建设数量具有正相关性。
图2 我国体育运动场地数量变化
另一方面,当前国家还采取了一些新措施来增加体育运动场地。这些新措施包括:国家体育总局持续兴建各类体育运动设施,推动在100个城市建设奥林匹克公园的进程,在全国现有500座公园内增加体育运动设施,在1万个以上的社区中建设标准化健身中心。[30]另外,国家还出台政策要求大学、中学、小学的运动场地向公众开放;还有很多城市修建了具有购物、休闲功能的“综合体”商业中心、城市广场、休闲小镇、体育小镇,这些场所全部可以用于进行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动机是人们参与和维持健身行为的心理动力,也是健身依从的关键因素。[31]很多研究显示,动机能够帮助人们持续参与体育运动。[32-33]Frederick和Ryanrm的研究编制了身体动机测试量表(Motives for Physical Activities Measure-Revised,MPAM-R),经过多次验证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4-36]本研究利用MPAM-R对我国健身群众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良好的体育运动动机是泛在运动形成的又一原因。
调查的地点主要集中于北京、西安、成都3个城市。调查中要求参与者报告在过去的一年里,通常一周进行体育运动的天数,如果回答不为0,那么进一步询问参与者每天的运动时间和强度。[37]通过3个条件确定具有稳定运动行为的参与者: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至少30分钟,每次运动强度在中等强度以上。这3个条件也是我国统计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人口的标准,即“体育人口”。[38]经过筛选和统计(表1),总共有2 140人符合调查标准,其中男性1 123人,女性1 017人,年龄从11岁到60岁以上的都有。
表1 群众体育运动动机调查信息表
MPAM-R量表总共由30个关于身体活动动机的问题构成,包括5类动机:乐趣动机(7题)、能力动机(7题)、外貌动机(6题)、健康动机(5题)、社交动机(5题)。“乐趣动机”是指参加体育运动是因为它有乐趣,可以使自己感到快乐;“能力动机”是指参加体育运动是因为希望获得新的技能和对自己能力的提高;“外貌动机”是指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控制体重、改善体型和外表,使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健康动机”是指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促进身体健康,获得强健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社交动机”是指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和朋友相处或者结交新朋友。MPAM-R量表的所有题目均采用Likert7级量度,包含“没有这种动机和想法”到“这种动机非常强烈”的不同量度。
由表2对我国群众调查结果的得分显示,“健康动机”排在所有动机的第一位,“乐趣动机”排在第二位,“外貌动机”排在第三位,“社交动机”排在第四位,“能力动机”排在第五位。心理学上已有的研究指出,动机可以分析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39]内部动机是指参与一项活动是为了行为本身带来的满足;外部动机是指因为外部的压力、奖励和回报而参加活动。[40][41]内部动机能够促使人们稳定地发出某一行为,它对于人们坚持运动更有帮助。MPAM-R量表包含的5类动机都反映了身体活动者的内在动机,也就是说他们是出于这些内在动机去参与体育运动,而不是因为外部的奖励或者回报。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们拥有良好的体育运动动机。这对于泛在运动的出现也提供了帮助。
表2 群众体育运动动机调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质增效,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42]从全民健身领域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不充分和需求之间。一方面,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业余时间的增多,使其在健身目的需求层次、类型以及健身设施的要求上表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全民健身涉及到的人群广泛,包括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残疾人、农民等不同群体,加之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的特点,群众体育发展容易出现不平衡的情况。
泛在运动能够在新时代全民健身领域矛盾的化解与提质增效中发挥助推作用。一方面,泛在运动现象的出现能够引起政府部门、企业的重视,增加全民健身场所的供给和介入频率,满足不同健身群体的需要。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已制定了“建设一批建设步道,一批体育公园,一批社区健身中心,一批智能健身房,一批‘双改’体育场馆,一批群众体育业余俱乐部,一批街边镶嵌式健身点,一批商场、旧厂房改造的冰雪运动和其他运动设施,一批共享健身服务平台,一批体育运动休闲综合体”的计划,[43]进一步增加运动场所。企业也已开始青睐全民健身,作为社会力量的它们,已逐步摆脱此前单一赞助的模式,开始主办活动,深度介入全民健身;[44]还有的地方成立了“全民健身有限公司”,营运和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另一方面,泛在运动竞赛的出现,能够促进全民健身政策的优化,出台更多有利于提高群众健身效应的政策,帮助全民健身提质增效。例如,第13届全运会开始增设太极拳、马拉松、柔力球、舞龙、笼式足球等18项群众体育项目,正是得益于这些竞赛的泛在,才能通过政策出台的政策而进入了全运会。最后,泛在运动能够促进全民健身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健身人口数量与效益。
体育治理对于体育发展的引导、制约、促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往我国体育现象较为简单,主要依靠的治理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各协会也是挂靠在体育职能部门下,借助职能部门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企业、民间力量、个体等,在体育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扮演的治理角色也不太明显。如今,由于泛在运动现象的出现,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健身俱乐部,健身中介机构、体育文化场馆、赛事运动公司、草根体育协会、民间运动竞赛、运动学习共同体、非正式体育组织等,构成了新时代社会体育的新生因子。
泛在运动中产生的体育新生因子,包含有企业性质、群体性质、个人性质,相互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体育治理部门要考虑并梳理各方关系,充分调动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力量,还要为不同力量的参与搭建平台,做到对它们同时的监管、规范、治理,甚至是培育、扶持[45],以更好地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还有,泛在运动的出现,将会增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数量,运动赛事在户外运动频次也与日俱增,这些过程中管理机构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节约资源、降低污染,协调不同竞赛群体、运动与不运动群体的关系,也是体育职能部门将要面临的考验。
学校体育教育是指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泛在运动的出现,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变革有所促进。首先,泛在运动的出现,使各种新兴运动项目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育兴趣、需求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球类、田径、体操等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如何推陈出新从而满足学生不同口味,这就需要学校体育教育拿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其次,泛在运动的出现,激发了各种青少年运动培训机构的兴起,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参加培训。人们普遍认为,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表现出的效果不及培训机构的好。这也是很多人质疑的14年学校体育教育,没有教会学生掌握2项运动技能所造成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改变现有的不足,让学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有效掌握若干运动技能、得到人们的肯定,同样需要体育教育积极应对。再次,网络泛在运动学习资源的大量出现,让人们看到了运动学习、运动技能掌握、运动知识获取已不再是体育教育课程、课堂的专属,人们可以借助网络泛在运动学习资源实现学习泛在运动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正如David Kirk(大卫 科可)在其著作PhysicalEducationFutures(体育的未来)[46]中所担心的一样:“我们能想像未来学校体育被踢出学校吗?”也就是说,在泛在运动学习变得非常普遍后,如何优于泛在运动网络资源提供的内容,也需要学校体育教育积极应对。
泛在运动的出现,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良好结果。体育运动的本质是为了人类的健康服务。在新时代,无论是“健康中国”战略,还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都让人们愈发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健康的重要性。能够预见,泛在运动势必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政府、学校也将为此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而这将会助推我国社会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