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

2021-11-15 23:25:03李晨雨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9期
关键词:保护措施

李晨雨

摘要: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高新科技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席卷而来以后,民俗文物的研究受到重重阻碍,那些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当前,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空前高涨,民俗博物馆数量也逐渐增多,保护民俗文物的重担也落在了这些民俗博物馆身上。本文针对民俗博物馆在保护民俗文物中出现的问题,以武强年画博物馆为例,从民俗博物馆的角度出发,探讨对民俗文物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民俗博物馆;民俗文物;武强年画博物馆;保护措施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文化生活也不断丰富,尤其是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后,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受到冷落,正慢慢在大众的视野中消失。民俗文物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研究价值,连接着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人民的深厚记忆,也可以使公众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因此更要加强对民俗文物的保护。

一、民俗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民俗博物馆作为民俗文物的载体,承担着展示民间文化,传播民俗知识的重任。但是在我国,民俗博物馆的建设起步较晚,直到1985年才真正建立起了第一个民俗博物馆,即苏州民俗博物馆[杜传省:《民俗博物馆的发展与思考》,《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5年第25期。],之后天津民俗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也相继建立,1999年北京民俗博物馆全面向公众开放,建成后馆内常年举办有关老北京风俗的民俗展览,近年来也推出了以端午、中秋以及二十四节气等传统节日为基礎的民俗活动。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蒸蒸日上,民俗博物馆的数量日渐增多,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以综合性民俗博物馆和专题性民俗博物馆为主,综合性民俗博物馆以介绍该地区或某一个民族的各种民俗为主,如洛阳民俗博物馆、南昌市民俗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等;而专题性民俗博物馆则是以某一种民俗为主题进行专门性的陈列展示,如武强年画博物馆、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等。但是我国的民俗文物众多,各个省市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存在着差异,许多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问题,陈列展览从形式到内容都趋于平淡,民俗文物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未能展示出来,以至于前来参观的公众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还有许多参观者驻足门口便望而却步。

二、民俗博物馆在保护民俗文物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民俗文物正加速消失,许多民间工艺技术面临失传,尤其是许多人对民俗文物存在偏见,认为其不属于历史文物,没有保护价值;另外,我国至今都未对民俗文物做出规范性定义,以至于我国许多珍贵的民俗文物散落四处,有些甚至被收集到海外。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保护民俗文物的重要性,而征集、保护民俗文物的重任也落在了各地民俗博物馆的身上,但是许多博物馆在保护民俗文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民俗博物馆管理不到位

相较于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参观民俗博物馆的观众人数少,博物馆专员也相对较少,导致博物馆在对民俗文物的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如民俗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能力不足,没有对民俗文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对各种民俗文物的特性、保护方法及保管环境等有全面的了解,如此才能避免民俗文物遭到人为和环境的损害,但是目前我国专业的高素质文物管理人员仍然较为缺乏。另外,大部分的民俗文物管理人员不能熟悉掌握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工作流程,不利于对民俗文物的保管与整理。通过参观武强年画博物馆发现,馆内的工作人员较少,讲解员只是在有大批学生或是有合作项目的企业人员来参观时才前去讲解,且讲解内容主要集中在一楼的传统作坊,以至于游客在有疑问或是出现突发情况时没有工作人员可以及时的提供帮助。另外武强年画博物馆对科学技术的引进也只是用于陈列展览上,对于民俗文物的保管仍然采用人力管理,而仅凭人工方式无法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二)民俗文物利用率低

许多民俗博物馆的文物利用率低,偌大场馆内并没有较多的民俗文物被展示出来,而被陈列出来的民俗文物也摆放随意,有的甚至没有展示说明牌,以至于公众在参观时兴致不高,也不能深入地了解当地民俗文物。此外,我国多数民俗博物馆的展览方式都是以静态展示为主,动态展示以及观众体验项目的占比很小,而很多民俗文物年代久远,公众对其样式、用途及使用方法都知之甚少,导致参观者也难以理解所见民俗文物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三、民俗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措施

民俗博物馆作为保管文物的重要场所,在保护民俗文物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在建馆之初就应明确对民俗文物的保护范围以及保护方案,加强管理,从而有序地保护民俗文物。

(一)完善征集路径,建立文保档案

由于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度不够,相较于“国之重器”,公众对民俗文物缺乏保护意识,许多民俗文物散落在各地,尤其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专员就需要了解各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民俗风情,掌握各地民俗文物的分布状况,拓宽文物征集渠道,做好宣传工作,让大众意识到保护民俗文物的重要性,动员公众主动将民俗文物捐赠给当地的博物馆,还可以走访到乡村、社区以及各个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田野调查,挖掘并征集民俗文物,在征集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民俗文物的记录与保管,如记录文物的年代、用途以及使用方法等,以便于公众在参观时全面的了解文物。武强年画博物馆建成后对散落在民间的年画古版极为重视,尤其是武强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专家学者通过走访、征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先后抢救了上百块年画古版,收集了上万件年画史料,后成为武强年画博物馆的入藏品而得到保护。

(二)丰富展陈形式

民俗文物不同于历史文物,其更多的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有着浓厚的地域风俗特色,在那一针一线、一笔一画中凝聚着人们深厚的情感,也承载着悠久的时代记忆与重要价值。民俗博物馆在展陈方面除了重视实物陈列以外,还应拓展其他的展览方式,如现场展示民俗文物的制作工艺或利用科学技术,以影像的方式展示出来,引入互动内容,使参观者深入的了解工艺流程。武强年画博物馆对展厅进行了分割与设计,共六个部分,分别为大家介绍了年画的源流与发展、历史上年画的辉煌成就、具有革命传统的近现代武强年画、目前年画发展的新格局、各地年画的异彩纷呈以及传统工艺作坊,其中三楼展厅采取了场景复原的陈列方式,使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地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民间特色。另外,展馆内还充满趣味性与参与性,如博物馆除了陈列传统的年画外,还有以世博会为主题创作的当代年画,使年画更加融合现代生活,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传统工艺展厅更是以现场制作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六子游戏图》的印刷过程,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去了解和保护这项古老的工艺。

(三)发挥民俗文物的教育功能

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也随之而来,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越来越突出,成为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校外课堂。博物馆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其开展的教育形式多样,受众面广泛,更易于被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所接受。公众通过参观民俗博物馆,了解民俗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有助于激发参观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当地的学校展开馆校合作,开设民俗文物专题课堂,使学生深入学习当地的民俗历史,传承民族精神。武强年画博物馆便发挥了自身优势,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项目,弘扬传统工艺。在中小学,以知识普及为主,使中小学生了解武强文化,认识到保护民俗文物的重要性,树立“热爱家乡,建设武强”的理想信念,同时与素质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武强年画专业,讲授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使其加入保护年画的行动中来。同时,与大中专院校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使武强年画得以更好地弘扬与传承。

四、结语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全球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民俗文物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研究价值,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更应加强保护力度,民俗博物馆也需发挥其保管职能,多方征集,深入挖掘民俗资源,推陈出新,開展具有教育意义的民俗活动,使公众进一步了解我国民俗文化,自觉加入保护民俗文物的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1]韩浩.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No.176(05):138-139.

[2]刘晋冀.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02):124-125.

[3]聂景爱.试论民俗文物的文化价值展示及其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19(04):229-230.

[4]刘家兴,朱琳.当前民俗博物馆展示与体验方式的问题与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8(045):100-101.

[5]马云霞.河北武强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6]徐艺乙.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002):4-8.

猜你喜欢
保护措施
城市道路施工中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当代水产(2022年7期)2022-09-20 06:22:42
商标侵权问题和保护措施研究
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初探
地面气象观测场防雷保护措施分析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04
现代营林技术中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浅谈智能化电能表的数据安全及保护措施
电子制作(2017年22期)2017-02-02 07:10:12
十四师一牧场天然草原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浅谈10kV配电室高低压开关选择及保护措施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2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