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历史流变与创新性探索

2021-11-15 15:41峻冰
现代艺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志愿军

编者按

历史上的长津湖战役历时28天(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十几万穿着南方单薄棉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紧急奉命入朝。那时福建气温15度,而长津湖区域最低达到零下40度,因军情紧急,原本准备在沈阳更换冬装的计划也被取消,十几万志愿军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出发了。影片《长津湖》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以伍氏兄弟、钢七连为劇情主线,通过钢七连的行军动作,勾勒出整个战场的宏观场面,白天藏在雪地里、夜行军、无线电静默、冻坏僵硬的土豆,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把当时志愿军的艰难处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此,《现代艺术》本期特别推出《长津湖》系列评论,分别从整体创新、导演手法、情感表达、叙事得失及形象塑造等方面,全面论述了《长津湖》。以飨读者!

《长津湖》在自然流露出宏大主题的同时,亦较为充分地加强了人性人情内容的具体呈现,使有着明确意识形态诉求,也有着显明宣教认知功能的影片,既与广泛受众认同之间无有隔膜,又复刻出已成历史但依然可触可感的活的战争及穿行其间的活的人与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

一、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历史流变

上世纪中国人民志愿军(下文简称志愿军)因保家卫国而参加的抗美援朝战争自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止,历时三年有余。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及对那群“最可爱的人”付出巨大流血牺牲赢得最终胜利的展示,之于电影故事片,则是战争结束三年后的事。纵观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特指故事片)的历史演进,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一)“十七年”电影中后期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高潮

“十七年”电影特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6年“文革”前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电影,可分为前期(1949-1958)和后期(1958-1966)。此期涌现了不少优秀之作,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为“文革”后国产电影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七年”电影中后期,《上甘岭》(沙蒙、林杉,1956)、《长空比翼》(王冰,1958)、《奇袭》(许又新,1960)、《铁道卫士》(方荧,1960)、《三八线上》(史文帜,1960)、《烽火列车》(朱文顺,1960)、《英雄坦克手》(李昴,1962)、《英雄儿女》(武兆堤,1964)、《打击侵略者》(华纯,1965)等多部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战争电影面世,并凸显《上甘岭》《奇袭》《英雄坦克手》《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等经典之作,从而形成这一题材电影的创作高潮。

《上甘岭》是第一部国产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它聚焦志愿军某部八连在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坑道24天与敌周旋的艰危及在连长张忠发(高保成饰)的率领下最终夺回地面阵地、配合大部队赢得胜利的故事;《奇袭》讲述志愿军某部侦察连在连长方勇(张勇手饰)的带领下,与敌斗智斗勇,最终完成炸毁公路桥(康平桥)、断敌退路任务的故事;《英雄坦克手》描述志愿军坦克部队某排在排长张勇(王仁饰)的率领下急驰被敌大批坦克猛攻的我军350高地,有力地配合步兵作战并取得反击胜利的故事;《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叙述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志愿军战士王成(刘世龙饰)牺牲后,其妹王芳(刘尚娴饰)在师政委王文清(田方饰)的帮助下继续战斗,最终与养父王复标(周文彬饰)、生父王文清在战地团圆的故事;《打击侵略者》根据宋之的话剧《保卫和平》改编,讲述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协同作战,共同严厉打击侵略者的一次战斗过程。这些影片再现了敌我战斗的极端惨烈、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敢于牺牲的坚强意志。叙述生动质朴,较为注重战斗的背景展现及细节刻画,注意形塑主要人物坚韧顽强的品质风貌。但对敌工具化、扫描式的展现,也多少削弱了残酷战争的历史真实感及艺术欣赏的合理可信性。

(二)“文革”后期及改革开放后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相对沉寂

因“文革”十年(1966-1976)国产电影创作几近停顿,故抗美援朝战争史实直至“文革”后期方登大银幕。《奇袭白虎团》(王炎、苏里,1972)、《激战无名川》(华纯,1975)、《碧海红波》(刘斌,1975)等都是关乎这一题材的战争电影。作为那一时代较有代表性的戏剧电影作品,《奇袭白虎团》 改编自列入“文革”期间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的同名现代京剧,它描述志愿军某团侦察排排长严伟才(宋玉庆饰)率领尖刀班,克服重重困难,直捣敌白虎团团部,最终完成穿插任务,为我军全线反击胜利创造有利条件的故事。影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体现出打击侵略者的胆识精魂。然对敌描写过于喜剧化,有的对白过于口号化,英雄形象过于高大完美,也使本片带有显明的理想化、概念化之弊。

从1980年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至21世纪初叶,因国产主旋律电影创作尚处低谷,加之国际交往的需要、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的影响、战争电影投资成本颇高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一时期拍摄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较少,只有《长空雄鹰》(王枫,1976)、《飞虎》(郑治国,1978)、《神龙车队》(李三义、于业华,1992)、《战地之星》(魏龙,1983)、《铁血大动脉》(李三义,1998)、《三八线上的女兵》(王晓民,2000)等几部。它们囿于剧作、资金、制作条件、拍摄周期等的限制,并没在观影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其言语对白、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对敌描写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的简单化、工具化、概念化之弊,也使这类电影在艺术创新、受众影响上处于较为滞缓、沉寂的态势。

(三)新时代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升级换代

201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突飞猛进,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产电影创作步入全面发力期。“2010 年,中国电影总票房首过百亿元大关,至2012年,中国已以超400亿元的总票房臻于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国内(区域)电影市场,并跻身世界范围内不容忽视的电影大国之列。”(峻冰、游严严:《当代国产中小成本艺术电影的生存景观、创作特征与发展策略》,《电影文学》2020年第19期)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召开,“文化自信”的大力弘扬,也促动国产电影(尤其是新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大发展:《智取威虎山》(徐克,2014)、《湄公河行动》(林超贤,2016)、《血战湘江》(陈力,2017)、《战狼2》(吴京,2017)、《建军大业》(刘伟强,2017)、《红海行动》(林超贤,2018)、《八佰》(管虎,2020)等战争(军事)题材的主旋律电影纷纷问世,并赢得不俗票房;中国电影总票房也因之连续两年(2018、2019)挺进600亿元大关。也因国内国际政治环境的某种影响,《我的战争》(彭顺,2016)、《金刚川》(管虎、郭帆、路阳,2020)、《英雄连》(董哲,2020)、《最可爱的人》(陈向农,2020)、《浴血无名川》(翌翔、郭勇,2021)、《血战狙击岭》(李志文、张珏,2021)、《长津湖》(陈凯歌、徐克、林超贤,2021)等为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同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纷纷进入观众视野,并促成某种程度上的升级换代。

《我的战争》与《英雄儿女》一样,也改编自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只是它讲述的是张北川(刘烨饰)、孟三夏(王珞丹饰)、张洛东(杨佑宁饰)、王文珺(叶青饰)、刘诗文(王龙华饰)等平凡而伟大的志愿军战士(含支前文工团战士)在残酷的异域战地所遭遇的与爱情、友情、亲情有关的感人故事。在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之际上映的《金刚川》《英雄连》,均描述志愿军某部某连(工兵连、穿插连)在敵我力量大为悬殊的情况下,不畏强敌,以血肉之躯、钢铁意志与忘我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奋勇向前、争取胜利的故事。它们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注重战争环境的写实建构、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塑造与情节、细节的合情合理铺叙,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令人尤为欣喜的是,在2021年国庆档上映、当下正在热映的《长津湖》可谓一部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巨制(耗资13亿元拍摄),由来自内地与香港的三位知名导演联合执导,由著名演员(兼导演)吴京与多位实力派演员(段奕宏、胡军、易烊千玺、朱亚文等)联袂出演。影片票房在国庆档一骑绝尘,截止于2021年10月20日已狂赢50亿元之多,不仅成为近年国庆档国产电影票房之最,亦跻身迄今为止国产影史票房榜前三。客观而言,作为一部由真人演出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长津湖》在主题开掘、形象塑造、影像表达等方面都达到了同类题材国产电影的最高点。换言之,它是升级换代了的国产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统一得最为成功的作品。

二、《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创新性探索

与以往的国产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相比,于数字化现代视听技术的加持下,《长津湖》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一)叙事线索的合理全面

之前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尤其是2010年以前的影片),多为单线叙事,即故事叙述多聚焦于志愿军攻坚克难、浴血奋战及性格化、情感化、生活化表达上,而刚刚宣告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层面关于这一战事的意识形态状况常通过语言(画外音、字幕、台词等)交代,敌对一方即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的线索在叙事上几乎是缺席的。在此方面,《长津湖》则脱出窠臼,较为全面具象地展示了三条叙事线索:国家意识形态线索、志愿军某部官兵具体战斗生活的线索与敌对军队(美军)官兵作战生活的线索,且三线都得到了尊重,对敌官兵亦无贬抑丑化,而是将其放在一个平等的对抗平台上予以展示。显然,这种尊重对手的叙事策略强化了装备、补给条件远低于美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可战胜的钢铁意志、保家卫国的赤诚信念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影片开篇便以客观视角将三条叙事线引出:以连长伍千里(吴京饰)和新入伍的伍万里(易烊千玺饰)为代表的志愿军官兵的线索,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仁川登陆、美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语言交代)、战火殃及中朝边境(暗示出美军意欲染指新中国的战略野心)等敌情线索,中国国家层面对此具体反映的线索。在影像化展示毛泽东主席(唐国强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铿锵誓言与毛岸英(黄轩饰)的参军动因(“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彰显志愿军赴朝作战的必要性、正义性之后,影片“以小见大”,具体描述志愿军某部第七穿插连(以下简称七连)急速登车赴朝、砾石滩涉险、狼林山脉遭遇战、东线长津湖围歼美军陆战第七步兵师北极熊团等战事及穿插其间的战地生活情状。其间,作为敌对一方,以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美第十集团军军长阿尔蒙德及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等为代表的美军官兵的参战情状及战地生活状况也被客观具象地呈现出来。

无疑,《长津湖》对志愿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与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的叙述自在情理之中,但难能可贵的则是对敌对一方的客观描写:下碣隅里战斗失利后,史密斯率部撤退,路遇“冰雕连”,其注目那些被冻死的(遭遇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天气)但仍然保持战斗姿势的志愿军战士,面色凝重地敬礼后哀叹:“面对有如此决心的敌人,我们永远都无法战胜他们!”这一源自史实的叙事显然肯定了志愿军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既照应了前文(当炮排排长雷睢生[胡军饰]问伍万里:“为什么要当兵啊?”伍万里:“为的是让我哥瞧得起我。”雷排长:“这是什么话呀?让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也深化了题旨(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也因如此——钢铁军队(“钢多气少”的美军)与钢铁的人(“钢少气多”的志愿军)战斗——美媒评价美陆战1师的撤退,乃“美军陆战史上遭遇的最艰辛的溃败!”事实上,作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方(实现了战略目的,但也付出牺牲近二十万人的惨重代价),肯定对手的强大,实际上也是对抗美援朝历史的肯定,对志愿军将士的褒扬!因为战胜强大的对手,才更能说明胜利者的强大。

(二)敌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客观

在以往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中,对志愿军的大力褒扬自不待言,但有的也有过度拔高之嫌,甚而有神化志愿军官兵的倾向(凸显其党性、爱国性及国际主义精神,回避其个性、人性及凡俗性的一面)。而对敌军官兵的展现则更为简单、不太客观,甚而是工具性的、影子似的存在,机械而缺少性格刻画,扁平而不丰满立体,有的还有扭曲变形、故意丑化的倾向。但《长津湖》则一改旧路,较为立体客观地呈现志愿军与敌军官兵的形象、性格及心路历程。

在《长津湖》里,之于志愿军,从面对被炸成废墟的指挥部而心情沉重、怒而振作的彭德怀总司令(周小斌饰),到面色凝重、为受冻挨饿的战士们担心的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张涵予饰),尤其是有爱心孝心、有人情味、有勇有谋的七连连长伍千里,由调皮捣蛋、不谙世事、恐惧怯战的新兵蛋子成长为不畏强敌、积极参战、机智灵活、勇做英雄的七连第677名战士伍万里,文质彬彬、呵护妻女、深明大义、勇担责任(虽已退伍,但仍携带妻女照片,骑12小时的自行车归队参战)的七连指导员梅生(朱亚文饰),喜欢说笑、生龙活虎、作战勇猛的七连一排排长余从戎(李晨饰),爱护同志、风趣幽默、智勇双全、富有人性本真的七连炮排排长雷睢生(被战士们戏喊为“雷公”“雷爹”),少言寡语、冷静沉着、本领过硬、渴望和平的七连狙击手平河(韩东君饰),行事果决、崇尚军人荣耀、曾为七连狙击手和连长、被誉为“打不死的英雄”的三营长谈子为(段奕宏饰)等,都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既个性鲜明、立体丰满,也鲜活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性本义。概言之,他们是会哭会笑的活生生的平凡人,而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只是在特殊的年代直面国族大义时,他们成为了奋起担当的平凡英雄!

之于敌军官兵,《长津湖》所形塑的不可一世、骄傲狂妄的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叫嚣“战争在圣诞节前就可以结束了”),急躁盲目的军长阿尔蒙德,迷恋咖啡、谨慎小心的师长史密斯,渴望美色(当然也渴望回国与亲人团聚)的北极熊团团长麦克里安(他把半裸美女图片张贴在指挥室的墙上)及猎杀成性、玩打尸体竞赛游戏的美军飞行员,嘴上享用着感恩节火鸡大餐、心中却想着圣诞节前回国的美国大兵,与伍千里、余从戎等人拼死肉搏的美军士兵等,亦都形神兼备,虽无浓墨重彩,但寥寥几笔,亦能勾勒出武装到牙齿的号称世界最强军队的情状;而这自然也流露出战争胜败的最终决定因素不在于武器装备是否精良,而在于人(参战者坚强的精神意志、参战方的正义性等)的道理。

(三)影像奇观与细节密度的相得益彰

在较大程度上,之于电影故事片,除主题的令人振奋、形象塑造的典型外,叙事成败的关键还在于故事创意策划的新颖、情节的精巧铺叙、铺垫与照应的巧妙自然、悬念设置的合情合理,尤其是可谓情节点睛之笔的新奇细节的高密度。当然,之于战争电影,关于普通观众并不常见的战地宏大场景的奇观化处理自是本义,但众多被机巧的视点所观照的新颖细节及其微奇观化呈现,则是有效满足审美鉴赏能力大为提高了的当代观众期待视野的视听手段。比之于传统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长津湖》较好地协调了影像宏大奇观、微奇观与高密度新颖细节的审美功能;其视觉冲击力与情绪感染力的有机交融使影片的艺术性与观赏性高度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作品思想性的有效传达。反观以前的有些同类题材电影,许是因为创意策划的不够精到,许是囿于视听技术的局限,抑或对主题意旨的过度强调等,其影像奇观与细节密度的新奇化、精细化及其在对题旨的烘托、对形象的映衬、对欣赏的正向引导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欠缺,进而直接影响了作品艺术功能的良性发挥。

在《长津湖》中,不仅有火车被敌机投弹轰炸燃烧的场景、敌机扫射砾石滩以致血肉横飞的场景、朝鲜大榆洞志愿军总指挥部被敌机轰炸燃烧的场景、敌连接指挥部与长津湖的通讯塔被炸塌的场景、志愿军抢夺敌坦克轰击敌坦克群的场景、依然保持战斗姿态的冰雕连的场景等宏大奇观,也有借助缆绳滑向敌阵地的炸药包被狙击手射出的子弹击中(慢镜头展示的子弹瞬间击穿炸药包)爆炸的景观、敌我击发的坦克炮弹互相擦挂溅出火花的景观等微奇观,宏大奇观与微奇观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强化了视听感受,深化了叙事意义。在带领一个排阻击敌人的七次进攻后,战至最后一人的连长杨根思(欧豪饰)冲出战壕引爆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的宏大场景令人震撼,而他所写的贴在坑道壁上的话——“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作为微奇观,又令人感慨!而作为宏大奇观,又作为叙事细节,物像化了的冰雕连给人的冲击力、震撼力是超出画面的:这是一种宁死也不后退的大无畏精神的表征,亦是保家卫国、为后代谋和平的钢铁意志的灿然绽放!死有重于泰山,死有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其实他仍然活着;有的人活着,其实他已经死了。不用怀疑,为国族大义英勇赴死的“冰雕连”,将永远活在国人心中。

实事求是地说,《长津湖》对新颖细节的高密度呈现一直贯穿于影片始终。被伍万里接住并始终揣在怀里的年轻送站女兵的红围巾(暗示大后方对志愿军的敬仰和爱护,也标明志愿军战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伍万里收藏的砾石滩遇险牺牲的战友张小山(史彭元饰)的坠饰(喻示生命的脆弱),梅生女儿的照片(劫后余生的他终于找回散落的女儿照片并对其不停亲吻,连声说“对不起”,象喻志愿军对家人的爱),(美军感恩节大餐)餐盒积在桌面上的水瞬间凝成了冰(暗示天极冷),伍万里啃冻硬的土豆磕断了牙(平行叙述:美军感恩节吃火鸡大餐,潜伏在雪地上的志愿军战士只能啃几乎冻硬了的烤土豆,明示志愿军战士生活补给条件极为恶劣,并对比说明敌我生活条件相当悬殊)等细节,都增强了情节叙述的有机性、观赏性;在语义上,或烘托人性与情感的温度,或强化叙事意义和题旨建构,进而使影片整体叙事流畅、圆润,富有感染力和审美魅力。

(四)宏大主题与人性人情的多维呈现

以往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尽管在强化宏大主题表达的同时也会进行一些人性人情方面的描述,但这种描述往往较少,有的还是被主观拔高了的,缺少人间烟火味,甚而有将凡俗物事、世俗言语高雅化、观念化之嫌。这常常降低影片的生活质感,人物形象也因之较为扁平,史实情境的真实可信性、作品的审美功能与宣教认知功能也大打折扣。纵向比较,《长津湖》在自然流露出宏大主题的同时,亦较为充分地加强了人性人情内容的具体呈现,使有着明确意识形态诉求,也有着明显宣教认知功能的影片,既与广泛受众认同之间无有隔膜,又复刻出已成历史但依然可触可感的活的战争及穿行其间的活的人与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

对宏大主题的揭示,《长津湖》不是口号化的,更非观念的传声筒;令人振奋的题旨多从情节细节中自然而然地流溢。在志愿军总指挥部刚休息一会儿的七连又有新的任务,随着连长伍万里“全体都有,五分钟整理装备,准备出发”的号令,还在啃馒头的战士们迅速行动,这显然展示出志愿军令行禁止,敢打硬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品质。当然,这是有革命传统的,伍千里给伍万里讲淮海战役中打掩护的哥哥伍百里英勇战死的情状,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但志愿军并非嗜血猛兽,他们爱好和平,渴望国泰民安。当想当英雄的伍万里(毙敌20即能成为英雄,伍万里差两个就够数)欲开枪击毙重伤卧倒的北极熊团团长时,伍千里拦住他:“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整建制歼灭北极熊团之战后,稍事喘息的伍千里、伍万里等人遇见刚用巴祖卡火箭筒打下敌机的谈子为,他对称自己为“打不死的英雄”的伍万里所说的话——“见过敌人的飞机吗?飞机屁股一开,下来的都是枪炮,而我们是一片片的黄衣服。身边那些被炸死的兄弟們,我们该叫他啥?行军六天六夜,那些被冻死的兄弟们,我们该叫他啥?那些突击到离敌人十米远的地方才扔手榴弹,自己也被炸死的兄弟们,我们该叫他啥?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无疑令人动容:志愿军不畏强敌、勇于牺牲的胆识气魄感天地、泣鬼神!事实上,志愿军践行军人荣耀的动因已被梅生的话点明了;“这场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概言之,护佑国族,为子孙后代求和平、谋幸福,乃支撑志愿军钢铁般意志品质的根本力量。

《长津湖》在建构宏大主题的同时,也用凸显人性人情的幽默诙谐的情节段落来刻画性格,揭示人物内在心理,舒缓紧张的战地节奏。因伍万里的鲁莽任性,伍千里让他“回去写份检查”,而识字不多且根本不知“啥叫检查”的伍万里写出的所谓检查中多个不会写的字都用“〇”(口语也读“蛋”,即“零蛋”)代替。在志愿军总指挥部休息的间隙,余从戎读伍万里写的检查,便将“〇”读成“蛋”,遂闹出一连串笑话——这体现出志愿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长津湖战役打响之前,潜伏于雪地的七连战士一边抵抗着饥饿和严寒,一边在监听美军动向,当收听设备中传出“Merry Christmas”时,面对大家疑问,梅生将其译成“圣诞快乐”,不明就里的雷排长颇为骄傲地说:“生个蛋都那么快乐,他们过得日子也不怎么样”——显然也令人捧腹。在沉着冷静的雷排长用迫击炮精准炸掉压制伍千里等战友前进的敌重机枪阵地时,伍千里一边指挥战士冲锋,一边喊出“雷公,您是我親爹”——这亦给血与火的战斗增添了一抹温情与敬意。当然,当伍万里、余从戎等人接二连三地被北极熊团指挥室墙上贴的半裸女郎图像惊呆了的情状,既让人会心微笑,也揭示出人性的本真及“钢少气多”的志愿军何以能战胜“钢多气少”的最精锐的美国王牌军的原因。实际上,曾为七连第17号战士,平素英勇无畏的雷排长临死时所说的话——“疼,疼死我了!别,别把我,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亦深刻揭示出人性本真: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再英雄的人,直面死亡亦有恐惧的一面,因其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之所以能英勇赴死,实如片尾曲《天地我来过》所咏叹的那样:“是战斗的使命,召唤我”;“是军人的荣耀,激励我”;“请你不要为我哭泣,替我看那山河壮丽”;“记住我,我来过,我爱我的祖国”;“我来过,燃烧我,我身后是祖国!”显而易见,影片到此有机地将宏大主题与人性人情融为一体,让观影者深刻体悟到生命个体与祖国母亲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国破家何在?无国便无家;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可以说,家国共同体的想象乃是本片题旨所依托的基本语境,也是该片能掀起观影热潮,并在众多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毫无疑问,《长津湖》是成功的,它不仅是迄今为止最优秀的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电影,亦是近年国产战争电影创作所取得的不可多得的新收获。然正如巴拉兹·贝拉所指出的那样,“影片制作者的独特的想象力和独创性要表现在细节的画面结构里,而不在于多弄些热闹的场面。”([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不用讳言,《长津湖》亦有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在叙事结构、叙事连贯性及典型事件的逻辑关系等方面。具言之,影片以个体人物命运(特殊年代里伍氏三兄弟的命运)引领的“以小见大”(借个人命运来暗示与个人命运有着紧密联系的国族命运、时代命运)易引起观影者的普遍情感认同,然这也易使影片忽略宏大事件的全景展现(如影片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7日下午4:30发动东西线——西线新兴里,东线长津湖——全面反攻的背景及东西线战事的有机联系展示得便不够充分)与情节结构的合理营建,而宏观展现的过度背景化与叙述话语的过度私人化,也易因宏大逻辑的断裂而使具体事件显得零碎和缺乏有机性(杨根思舍生取义、冰雕连等故事的原委亦没得到应有的交代)。在某种意义上,这既是《长津湖》的不足之处,也是国产电影的未来实践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尽力予以避免的地方。当然,瑕不掩瑜,作为国产抗美援朝战争电影乃至国产战争电影的一部现象级作品,《长津湖》还将在观影市场及影展奖项中斩获更多殊荣。我们期望在国产电影的未来实践中,像《长津湖》这样的精品力作能更多地涌现。

猜你喜欢
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志愿军
看电影《长津湖》有感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破40亿元系列总票房97.75亿元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长津湖归来
战例教学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中的系统性应用探究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抗美援朝战争与东北地区“百日建厂”运动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