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荣荣,杨梦瑶,王昱人
(吉首大学 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之一,同时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不断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遵循。《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我省要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而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也由此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优化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助推农业文化遗产地绿色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早就已经引起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重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早在2002年8月就在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启动了意在保护农业景观和物种多样性、建立农业文化保护体系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计划[1],2012年4月,我国农业部发起了旨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工作”。截止到2020年,我国已经开展了5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工作,一共有118项传统农业系统被农业农村部选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自治州不仅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基础,当地政府部门也积极与吉首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积极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目前湘西自治州已经有3项传统农业系统被认定为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2017年6月,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正式成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2020年1月,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和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正式成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最近几年来,湘西自治州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笔者以湘西自治州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例,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行探讨。
“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的遗产地位于湘西自治州花垣县下辖的石栏镇、边城镇、茶洞镇等12个乡镇,处于低温沼泽湿地环境,并不适宜种植水稻,是苗族先民们充分发挥自身智慧,通过铺树造田、林稻结合等一系列措施,利用各种资源,改造不利自然条件而逐渐形成的适合种植子腊贡米的遗产地。
子腊农民具有较强的生态种植意识,以“生态、环保、有机”为种植理念,积极保护特殊稻田,为了不影响子腊贡米的口感和品质,始终坚持绿色无公害生产,即使是在子腊贡米水稻遭遇害虫的高发期,子腊农民都坚决不打农药,坚持纯手工捉虫。2020年9月,子腊村村委会与湖南贡米农业有限公司签订生产保护合同,协议一起保护子腊贡米的生产。此外,子腊农民在种植子腊贡米的过程中还实行综合种养,将鸭、鳝、蛙、鱼等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实现了水土资源和生物循环的集约利用,不仅增加了子腊农民自身的经济收入,而且更好地保护了农业生物的多样性。
“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成功申报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政府将开发“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作为遗产地发展的重要思路。近几年来,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子腊贡米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当地农业科研部门和农民的努力下,稻谷亩产量不断增加,通过调查发现,子腊贡米的稻谷亩产量由2017年的近120kg增加到了2020年的近225kg。(由图1可知)。当地还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降低了种植子腊贡米的风险,不仅解决了农民稻米售卖问题,还确保农民可以从中获得稳定收益,充分调动了农民种植子腊贡米的积极性。此外,由于稻田四面丛林密布、群山环绕,沿子腊河呈条带状分布,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峡谷稻田景观,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2]。
图1 子腊贡米2017年-2020年稻谷亩产量
“油茶林农复合系统”的遗产地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下辖的灵溪镇、石堤镇、芙蓉镇、塔卧镇等24个乡镇,处于低山丘陵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区,天然适合油茶生长。当地目前仍然有祭祀油茶树、封祭油茶林、茶油灯祭灶神等传统文化活动。
“油茶林农复合系统”的核心区灵溪镇拥有1 500株100年以上的古油茶树,1株500年以上的古油茶树,已经成为油茶树的活态博物馆。近年来,永顺县政府一直加大对“油茶农林复合系统”的保护力度,先后出台了《永顺县乡镇林业站生态护林工作管理的考核办法》和《永顺县生态护林员管理细则》等生态保护政策,累计投入3.4亿元资金对老油茶林进行保护和改造,积极进行油茶林新造。油茶农林复合系统除了受到政府的保护外,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湘西自治州的沃康油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在永顺县沃康生态园举办了旨在保护和传播茶油文化的“油茶文化艺术节”。
永顺县积极利用当地存在的大片油茶树,积极打造现代休闲观光农业,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不断推动油茶产业发展,在2020年更是投入200余万元建设油茶示范基地。此外,当油茶处于生长期,农民无法获得收益时,政府还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开展林下种植,鼓励农民在油茶林中间作种植玉米、药材、大乔木等经济作物,以此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油茶产业已经成为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的遗产地位于湘西自治州保靖县下辖的夯沙镇、葫芦镇以及水田河镇,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土壤和空气中的湿气常年较大,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黄金寨古茶园在当地政府和农民的保护下,目前已经形成了保有110种黄金茶树株系的茶树基因库。保靖县政府一直很重视对古茶园、茶树、传统风俗习惯等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靖黄金寨古茶园”早在2009年就已经被湖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金茶在2010年就被当时的农业部批准成为地理标志性保护农产品,2007年当地政府还组织了遗产地农民参加旨在学习黄金茶起源、历史、茶道,增加农民黄金茶相关知识的“黄金茶茶社茶艺班”,此外,政府还大力支持遗产地开展“斗茶会”“黄金茶新春品鉴会”等一系列促进保靖黄金茶保护和发展的活动。
自2010年起,保靖县政府就积极投入资金和引进社会资本共同推进保靖黄金茶产业化发展,同时还不断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加快黄金茶发展意见》《2020年保靖黄金茶产业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推动黄金茶产业化发展,经过十年的努力,保靖黄金茶的种植面积已经由2010年的1 793.3hm2增加到了2020年的8 006.7hm2(由图2可知)。茶业产业化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2018年保靖县被湖南省评为“千亿产业十强县”之一,在2020年,保靖县更是被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评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保靖县政府还积极举办了旨在增加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探秘保靖黄金茶”“保靖黄金茶采茶比赛”等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不断加强保靖黄金茶品牌化建设,积极推进保靖黄金茶进入国内外市场。此外,由于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中目前仍有数株超过400年的茶树王,有718株明代1 339株清代共计2 057株古茶树,因而对于专家学者研讨茶树的来源、茶树的进化、茶文化的发展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图2 保靖黄金茶2010年-2020年种植面积
虽然,近几年来农业文化遗产地政府已经意识到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由于当地政府在农业文化遗产前期开发中就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化建设,再加上县级政府本身的财政资金就不是很充足的制约,使得政府投入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最终导致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建设起步较晚,各遗产地的特色农产品在省外市场上存在知名度不高、品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长此以往,终将会制约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很多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种植农产品的过程中大肆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造成严重破坏,使得很多遗产地面临严重的土地污染问题。此外,乡村旅游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利用途径之一,再给遗产地居民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为了招待游客,很多当地村民都会开办农家乐,但很多农家乐的店主并没有环境保护意识,往往会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出;②游客的到来必然会产生更多的生活垃圾,再加上部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并不注意保护环境,存在随意乱丢垃圾的现象,这些都使得农业文化遗产地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遗产地政府往往过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后,后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关注程度基本有限。各遗产地普遍存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责任不清和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管理主体不明确,通过调查发现,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当地居民往往认为政府是保护与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并不清楚自身才是保护与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责任人,承担着保护与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重任,政府只在其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②各遗产地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缺乏有效监督,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监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和可行性,是否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长远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遗产,我们需要在保住其“活态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而农民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承担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3]。但由于农业文化遗产地多数位于经济落后地区,近年来遗产地农民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大多选择长期外出打工,留在遗产地务农的多数是年事较高的农民。青壮年农民大多选择告别乡土,长期外出打工,基本不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旦老一辈的农民去世,遗产地就将面临世代相传的农业耕作技术经验、乡土文化知识、与农业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等农业文化遗产传承消失的威胁。
品牌建设在提高产品形象、促进产品推广和销售、提高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建设对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湘西自治州各遗产地政府要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建立特色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产品质量,为促进当地农产品品牌化打下牢固的基础[4]。其次,各遗产地政府要积极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区域公用品牌申报,积极引导农业企业等特色农产品经营主体提高品牌化意识,积极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当地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等有助于树立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的行动,同时各遗产地政府要加强对当地已申请的商标品牌保护力度。最后,各遗产地政府要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积极通过电视、互联网等现代营销平台,加强特色农产品宣传力度,支持开展博览会、展销会等一系列提升农业文化遗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活动,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因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政府要制定加强遗产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规范、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督和惩罚制度,提高遗产地生态环境质量。其次,要加大对遗产地农民的环境保护教育力度,通过对农民进行环保知识普及和在农闲时候向农民播放乡村旅游中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后游客骤减的相关视频等措施,增强农民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提高遗产地农民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最后,要创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式,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积极建立以为保护和传承为导向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旅游,积极鼓励遗产地农民进行生态农产品开发。
保护与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农业、文化、环保、旅游等多个部门的参与,而且需要政府、农民、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因此,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于保护与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在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原则的基础上,积极设立“权责统一、结构合理”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机构,不断规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为,不断提高农业文化遗产利用价值。其次,要以农业文化遗产地政府为主导,学者为主体,公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构建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后的监督制度,确保农业文化遗产在申报成功后能够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最后,要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制度,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加入农业文化遗产志愿者保护队伍,提高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传承人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传递者和创造者,对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保持农业文化遗产活态性、改革创新农业文化遗产利用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育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利于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5]。首先,政府要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发展,通过提高农业文化遗产地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返乡。其次,政府可以与当地大学合办旨在增强遗产地农民理解传统农耕文化、提高遗产地农民传承意识、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内生力量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可以对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一定的补贴。最后,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职业教育,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