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建设背景下宁波人才集聚策略研究——基于对15个副省级创新型建设城市的比较

2021-11-15 02:08沈立宏
关键词:创新型宁波人才

沈立宏

创新型城市建设背景下宁波人才集聚策略研究——基于对15个副省级创新型建设城市的比较

沈立宏

(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300)

人才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通过对15个副省级创新型建设城市人才集聚因素的综合分析发现,经济因素仍然是吸引人才的关键,高等教育普及率、社会创新投入能快速促进人才集聚,城市公共交通便利程度、医疗卫生水平也是人才集聚的重要考虑因素。面对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宁波应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继续扩大人才集聚有利因素,补齐不利短板,通过打造产业生态、提升集聚载体、优化人才环境、提高服务效能来实现人才的快速集聚。

创新城市;人才集聚;人才环境

自2008年以来,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先后支持78个城市(区)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宁波市于2010年被科技部列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排名宁波位列第15。2020年7月公布的《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提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在疫情蔓延促使世界经济政治秩序重构的背景下,锚定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这一中长期发展目标,将高素质人才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作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标志,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实现创新驱动提升城市创新势能。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于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核心资源。创新型城市建设反之又是否能有助于提升人才集聚水平?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哪些因素能在人才集聚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基于对15个副省级创新型建设城市的比较和分析,来为优化宁波人才集聚体系提供政策建议。

面对全国不断升级的“抢人大战”,2018年宁波全市人才净流入为10.08%,跃居全国城市第二位,仅次于杭州的10.24%,但2019年上半年,据浙江省人才办公布的数据显示,宁波全市新引进人才3万4千余人,同比增幅14.5%,总量上只位于全省第五,增幅更是远低于全省平均的52.05%,离对标的杭州(新引进12.5万,同比增长100.5%)差距愈发加大,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急需的人才资源正面临巨大挑战。

一、人才集聚的相关理论概述

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要素,会受资源、经济、社会动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产生流动。在某一时间段内,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流入某一物理空间或某一行业而形成的聚类现象,称之为人才集聚现象[1]。人才集聚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社会进步,不仅可以实现人才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或者集聚行业获得先行发展机会,形成人才集聚的“马太效应”和“联动效应”[2],加速创新和进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因此,分析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人才集聚策略,对于宁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人才集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集聚效应作为社会经济现象,不仅能使人才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且能直接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3]。在集聚区内,人际社会网络由于地域的作用而存在较高的信任基础,有利于合作双方提升信任,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成本。同时集聚能有效带来人才之间的良性互动,集聚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竞争,但这种良性的竞争中又会有合作,一方面促使人才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价值,另一方面竞争通过交流与互动进而产生合作的可能[4],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更有利于思维的碰撞,传递隐含类的经验知识,进而有助于共同完成开发更先进、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加快区块内整体创新速度,硅谷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很好示范作用。

(二)人才集聚形成原因分析

人才作为特殊的资源具有天然的增值属性和内在动力,通过迁移与流动,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创造更高的收入,进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力资本的效能最大化。资源集聚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是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标志,人才资源的集聚亦是如此。分析国内外人才集聚方式,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市场主导型,另一种是政府主导型[5]。但无论哪种形式,在选择就业城市过程中,创新人才更加关注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区域,包括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寻求实现最佳的人、地、业比配。在经济视角下,人才集聚明显通过预期收入来引导人才流动;制度视角下,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行政资源调节,来调控和优化人才制度环境。如Golicic等人的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资水平等经济因素是影响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5]。洪进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分布同人才的空间分布呈现高度正相关[6],此外科技的开放和投入程度、社会保障高低、公共服务优劣等都会在某种程度影响人才集聚[7-8],可以把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概括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经济因素包括收入水平、生活成本、收入预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聚情况等[9]。社会因素包括文化背景、教育环境、政策制度等。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宜居程度、公共社会服务、教育保障水平、医疗保障水平等。

二、宁波在创新城市建设中人才集聚的现实基础和模型构建

(一)经济因素

在经济因素层面,从个人收入、生活成本、净收入、产业集聚四个维度来衡量,在具体指标选择上,选择职工平均工资(V111)、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V112)作为个人收入维度,选择全年人均消费支出(V121)、商品房价格(V122)作为生活成本维度,选择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去人均消费支出(V131)作为净收入维度,选择地区人均GDP(V141)、人均全行业用电量(V142)来反映产业集聚程度(表1)。

表1 主要对标城市人才集聚经济因素基本情况

在影响人才集聚的经济因素层面,宁波总体表现较好。特别是在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净收入方面,宁波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都是第二,表明宁波市民无论在绝对收入,还是生活水平上都处于较高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非常好的人才集聚优势。这种优势在衡量人才集聚性的人均GDP和人均全行业用电量这两个指标上有了较好的体现。在生活成本方面,宁波市民的人均消费属于中等水平。一般理论认为生活成本为人才集聚的抑制因素,即人力集聚“推拉理论”中的“推力”,但住房性质又比较特殊,既具有消费的属性,又有很好保值增值的投资效应,且人才的集聚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影响住房的价格。所以需要辩证的看待住房价格的高低,在某一合适的范围内,较高的房价将给房屋持有者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从这方面理解,住房价格可以视作吸引人才集聚的“拉力”,但如果房价一旦超出了人才可承受范围或者收入/房价比明显偏低的时候,又会极大的影响本地区的吸引力,综合来看,宁波目前的房价绝对值和收入/房价比相对于其他对标城市,处于一个较为合理的空间[10-11]。

(二)社会因素

在社会因素层面,从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科技投入程度、社会保障、三个维度来衡量,在具体指标选择上,选择每十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V211)作为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维度;选择R&D经费投入强度(V221)作为科技投入程度维度;选择社会保险参与人数/从业人数(V231)作为社会保障维度(表2)。

表2 主要对标城市人才集聚社会因素基本情况

在影响人才集聚的社会因素层面,宁波的数据较为被动,有些指标甚至处于对标城市的末端。比如,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多年来一直是制约宁波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瓶颈,本地高等学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层次上亟待提升,宁波又没有像深圳那样对非本地大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导致了宁波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偏弱,人才规模增长缓慢;在科技投入方面,无论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还是企业研发投入都离创新型城市建设尚有较大差距。在社会保障方面,宁波表现中规中矩,仍有提升空间。

(三)环境因素

在环境因素层面,从生活环境、公共设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来衡量,在具体指标选择上,选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V311)作为生活环境维度;选择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数量(V321)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V322)作为公共设施维度;选择每万人中拥有中小学数量(V331)作为基础教育维度,选择人均预期寿命(V341)作为医疗卫生维度(表3)。

表3 主要对标城市人才集聚环境因素基本情况

在影响人才集聚的环境因素层面,对比其他副省级城市,宁波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和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宁波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81.62岁,在15各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五,显示了宁波较高的整体医疗保障水平。生活环境、公共设施以及基础教育水平排名处于中游,表明在这几个方面宁波欠缺竞争力,有待提升。

(四)模型构建

选取本地区大专以上学历就业人员占比作为衡量人才集聚度的因变量,将其他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自变量较多,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首先将变量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解决直接多元回归带来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经数据检验,本样本的KMO值为0.607,大于0.5,且Bartlett’s球形检验卡方值为867.67,sig值为0.000,小于1%,说明变量和因子之间存在关联,通过因子分析的前提检验。

一般提取因子要求特征值大于1,运用SPSS20.0计算,符合此条件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有5个,累计贡献率达到87.71%,超过80%这一累计贡献率一般标准,说明新的因子对原解释变量解释程度较高,不会有过量的信息流失(表4)。

表4 解释的总方差

在提取公因子P1-P5后,得到旋转载荷因子矩阵,通常认为,载荷绝对值大于0.6即认为该变量和因子之间有很好的信息重叠度,能很好的解释因子。因此,本研究以0.6作为解释主成分的临界分割点,在舍去低于0.6的载荷绝对值后,得到新因子的信息重叠表(表5)

表5 新因子的信息重叠情况

通过人才集聚度Y对以上5个因子P1-P5的回归得到如下数据(表6-7)。

表6 新因子偏回归系数

表7 模型汇总

P5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余新因子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表明P1、P2、P3、P4这四个因子对人才集聚具有明显影响,调整后的2为0.755,即模型的拟合度是0.755,表明本模型可以解释变量中75.5%部分,并通过显著性检验,总体而言基本达到回归效果,最终标准化回归方程结果如下:

Y*=0.55V112*+0.47V121*+0.46V122*+0.44V131*+0.50V141*+0.44V211*+0.37V221*+0.15V231*+0.16V311*+0.30V321*-0.18V322*-0.15V331*+0.53V341*

可以看到经济性因素在影响人才集聚中表现出较大的权重,特别是工资收入水平(V112)、人均GDP(V141)权重因子都在0.45以上,表明经济因素仍然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关键因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产业集聚提升人均GDP,进而增加人才待遇。在社会性因素中,高等教育普及率(V211)、社会创新投入(V221)两个指标权重较高,由于人们都具有一定的地区忠诚度,本地毕业大学生数量的增多能直接带来人才队伍的增长;而社会创新投入能直接反应这一地区产业科技创新的强度,充沛的科研资金保障意味着良好的科研环境,能快速促进科研人才的集聚。在环境因素中,每万人公共交通数量(V321)和人均预期寿命(V341)两个指标权重较为突出,表明人才越来越重视生活的便捷度和本地区医疗水平,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提升。从数据上看人均道路面积(V322)和每万人中拥有中小学数量(V331)这两个指标呈现出负的弱相关性,主要考虑到目前城市交通状况体验度受限号、限行、机动车保有量、驾车文明程度、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等其他因素影响而非简单的市政建设所能解决;而在基础教育资源较为充沛的各大城市,人才可能更加关注于教育质量的高低而非简单学校数量的多寡。

三、加快宁波在创新型建设中人才集聚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产业生态,加快人才集聚

产业的发展才能吸引人才,人才的集聚又能促进产业升级,创新型建设的核心优势在于优势产业在一定空间内的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在“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的思路下,2020年的《决定》,高标准谋划人才集聚生态宁波产业布局,最终希望能形成具有产业高度集聚、多方协同发展、服务配套完善、产城深度融合、综合效益突出的产业生态。通过提前谋划布局,筑巢引凤来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宁波市委市政府所提出的重点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对产业生态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围绕这些所制定的具体举措取也取得了很好成效。2019年宁波全市竣工、续建或开工的百亿级工业项目群就有13个,围绕核心产业群建设,依托重大项目推进和落地对人才的集聚构建了平台带动效应。宁波目前有28家企业列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居全国首位,目前正在培育的233家单项冠军企业,基本涵盖了产业集群的各个关键领域。下一步,应更加依托这些龙头企业和原有产业基础,做强产业链条,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构建起产业生态链,形成相关人才需求链,建设人才新梯队,形成人才的虹吸效应,以此来加快人才集聚。

(二)提升集聚载体,发挥集聚效应

人才集聚需要强大的载体,宁波应充分发挥湾区经济的地理区域优势,全面构建产业园区、核心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上下游配套企业等立体化、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集聚载体。形成点、线、面的集聚网络,吸引不同层次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是宁波人才集聚的一项短板,虽然有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兵科院宁波分院、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等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但离创新型城市建设需求,宁波的经济地位,都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高校在整个集聚网络中发挥着关键性的链接作用,一方面作为创新的重要力量,所提供的研究氛围、研究平台和研究资源对高端创新人才有天然的吸引力,另一方他所培养的人才又能很好融合到产业发展之中,为产业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

目前东莞已经启动大湾区大学筹建工作,校园规划设计正在推进中。同时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项目、中山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等多所重量级高校正在粤港澳大湾区筹建中。时不我待,宁波应解放思想,将提升宁波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放在支撑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上,切实认识到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重金投入,一方面持续扩大对在甬高校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抓住高等教育改革的风口不惜重金引进强校,提高宁波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集聚效应。

(三)优化人才环境,提高服务效能

宁波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气候温和湿润,适于人居,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城市,市民综合素质高;同时宁波也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包容性强。除了这些“先天”优势,在“抢人才”的大背景下,宁波更应该依托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优势,优化吸引人才和保护人才的各项机制和制度,比如精准改善人才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通过实施更具吸引力的购房补贴政策让人才能安居乐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投入解决人才子女高质量就学,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质量医疗机构满足人才对健康保障的需求,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实现信息知识共享,在政府层面加大在职人员进修补助力度等方面的工作。

人才的制度环境不仅仅在于政府层面的各项人才工程、人才政策,这些制度在人才引进初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但让人才长期稳定的发挥作用关键还是在于人才的成长环境,还是在于用人单位层面。用人单位应该导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人才中心的思想,建立健全现代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股权激励”“成果转化激励”等一列现代激励手段,在组织内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优化、简化服务流程,开发社会化服务功能,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人才效能。

[1] 孙健. 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11-12

[2] 徐彬, 吴茜. 人才集聚、创新驱动与经济增长[J]. 软科学, 2019, 33(1): 19-23.

[3] 赵青霞, 夏传信, 施建军. 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39(24): 54-62.

[4] 李光龙, 江鑫. 绿色发展、人才集聚与城市创新力提升——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4(3): 122-130.

[5] 孙健, 孙启文, 孙嘉琦. 中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模式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07(3): 13-18.

[6] GOLICIC S, FOGGIN J H, MENTZER J T. Relationship magnitude and its role i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3, 24(1): 57-75.

[7] 洪进, 余文涛, 杨凤丽. 人力资本、创意阶层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研究[J]. 经济学家, 2011(9): 28-35.

[8] 温婷, 林静, 蔡建明, 等. 城市舒适性: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估的新视角及实证研判[J]. 地理研究, 2016, 35(2): 214-226.

[9] 孙健, 尤雯. 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J]. 管理世界, 2008 (3): 43-45.

[10] 陈新明, 刘丰榕, 朱玉慧兰. “抢人大战”会推高城市房价吗?——基于“人才新政”的政策效应检验[J]. 管理现代化, 2020, 40(3): 90-94.

[11] 孙文浩, 张益丰. 低房价有利于“抢人大战”城市科研人才集聚吗?[J]. 科学学研究, 2020, 38(5): 813-825.

Ningbo’s Strategy of Talent Agglome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SHEN Li-ho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300, China)

Talent is the key element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it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alent agglomeration of 15 sub-provincial cities, the author finds that economy is still the key point to attract talents. Besides, higher education rate and social innovation investment can also promote talent agglomeration. Moreover, public traffic convenience and medical level a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for talent agglomeration. Faced with the more and more fierce “Talent War”, under an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Ningbo should lose no time to strengthen the advantageous factors for talent agglomeration, and address inadequacies. By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ecology of the bay area, improving the agglomeration carrier, optimizing talent environment, enhancing service efficiency, Ningbo can achieve fast talent agglomeration.

innovative city, talent agglomeration, environment for talents

F292

A

1001 - 5124(2021)06 - 0080 - 07

2020-06-06

浙江省软科学项目“‘四个强省’战略下我省人才集聚激励、效能与策略研究”(2021C35109);宁波市社科基地项目“长三角城市群人口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D5-ZD22)

沈立宏(1980-),男,浙江宁波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才政策、政策评估。E-mail: shenlihong@nbu.edu.cn

(责任编辑 周 芬)

猜你喜欢
创新型宁波人才
人才云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