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岩,焉德军,辛慧杰,郑江超
(大连民族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诠释了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同向同行,协同效应。从教育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出发,学校的各门课程都应当服务于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更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计算机基础同其他课程一样,应当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向。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但要传授课程教学内容,还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一直秉承着立德树人的理念,育人与育才并行,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2019年,计算机基础课进行了课程内容改革,“计算机基础与VisualBasic”和“计算机基础与Access数据库设计”两门课替换为“计算机基础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用当前应用更广泛的编程语言淘汰陈旧的知识内容,恰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囊括了“计算机基础与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基础与Office高级应用”三门必修课程和一系列后续的选修课程,这种课程体系反映了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很好地诠释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内容到实践的同行。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地听党的话跟党走,将“德才兼备”作为培养目标,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任务是在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2]。
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政治道德方面发挥的作用,首先在课堂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核心内容要不折不扣地认真完成,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其次,将思政内容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不仅支撑和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用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课程思政中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融合[3]。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在授课时,更多关注的是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往往忽略了课程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要加强课程思政的基本功,深入挖掘和提炼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科学精神和道德规范[3]。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应积极参加教育部、省、市、学校主办的各种师德师风培训、线上课程思政讲座,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政治素养;同时编写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做到每一门课程的案例都融入思政元素,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引领作用。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以下简称《纲要》),就如何结合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不同类别的课程要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确定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笔者所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重新修订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对每一章节的内容和目标融入思政内容,所有的案例设计都涵盖思政教育元素,全面渗透课程的各个环节,并确定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以“计算机基础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其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为载体,以程序的“设计”“实现”和“评价”为主线,体现“设计”的创新性、“实现”的严谨性和“评价”的辩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信息素养,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新编写的《计算机基础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与Office高级应用》两套教材中例题的编写和案例设计都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修订《计算机基础与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重新编排教学课件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中。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所有课程都蕴含着育人的资源[4],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将思政、德育元素与课堂内容相结合,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探索和研究,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都将“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理念渗入其中,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典型案例见表1。
表1 计算机基础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典型案例
通过以上典型案例的讲解和实践,可以将思政元素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把隐匿在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和德育元素挖掘、提炼出来,融入教学过程;引入的思政元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不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同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能正确判断是非曲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发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作用。
(1)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已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例如课堂教学采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课后,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录制课程视频在“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上,供同学们学习。“计算机基础与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与Python语言程序”“计算机基础与Office高级应用”课程视频目前已投入使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将思政、德育元素与课堂内容相结合,笔者进行了多角度、多渠道的探索和研究,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讲解,融入时下热点话题,采用循序渐进式、启发渗透式、拓展创新等方法进行课程内容的实训,时刻将“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理念渗入其中,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思政教育已不再是“贴标签”“两张皮”式的生搬硬套,而是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地融入,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完善线上线下题库,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作业、考试等环节。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系统是在“百科园考试系统”基础上改造扩充的。该系统承载着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作业、上机、考试等实践环节。2020年,学校又在“学习通”平台上建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线上题库。每年,都对题库进行更新,题型涵盖选择、填空、操作、程序设计、程序填空等诸多类型,同时,也对一些陈旧、过难、过偏的题进行删除和改进,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编写一些循序渐进的题目,并把思政元素融入题目中,设置题目的难易程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4)1+1>2的效果。在课程思政与课程融合的探索实践中,深刻体会计算机基础教学、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一个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使立德树人发挥出更好的“正效能”。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6]揭示:当组成系统的各相互联系的各部分协调运动,系统的整体效能才能发挥得好;若各部分运动不协调,系统的整体效能就会降低。当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原来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身边,存在于一切学习课程中,一切事物都有普遍联系性,又有区别;提升自身能力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实现质的飞跃。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课程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课程理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7]。课堂教学也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主阵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入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因此在考评方式上,采用线上学习考核和线下考试并举的方法,其中,程序设计课程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总成绩=平时成绩(10%)+过程化考试(30%)+线上学习考核(30%)+期末成绩(30%)。
其中,线上学习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教师在中国大学慕课上录制的程序设计视频讲解课程,这部分课程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又细化为若干个模块,这部分线上学习课程可以实时记录学生观看视频课程的时长、内容,每个模块还附有重点知识点的练习题,学生看完视频后,着手做后面的练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部分是引入思科ITE(“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线上教学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时下计算机发展中较新、较常用的硬件、软件及移动操作系统的介绍,在学习中,引入习近平总书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观念,教育学生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面对机遇和挑战。这种考核方式做到“功夫在平时,期末不突击”,强调“教学全跟踪、学习有记录、问题有解答”,让学生知道程序设计学习是非常注重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堂课的学习都是为自己的能力奠定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品质。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尤其是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学生时刻关注国内外疫情发展的态势,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程序语言设计小程序“局部学校生活学生染病概率模拟器”。程序虽小,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忧国忧民之心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良好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进行宏观的教学体系建设、平台搭建,更要注重“知行合一”,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建设[8]。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开设了不同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全课程体系。但也关注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差异性,不能“一刀切”,针对不同专业,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适合各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政元素教学案例,使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思政课程真正达到同向而行,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