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芳
2020 年10 月18 日,著名作家张平携新书《生死守护》回到太原与读者见面,分享他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经验。从山西走出去的他,自带了几分“回家”的味道。省图书大厦的活动现场人满为患,许多读者被拦在外边,现场气氛出奇地热烈。2018年,张平的长篇反腐小说《重新生活》,已然点燃了读者的热情,勾起了众多人的好奇心。在持续反腐败的官场背景之下,站在时代潮头的作家在关注什么?他们的视角在哪里?
是的,对于一个时代而言,作家是具有使命的。作家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描写什么以及反映什么,往大说有可能影响一个时代的进程,往小说,起码会影响读者的思考方式与前行的步伐。
不可否认,张平一直在坚持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创作,他的作品大多直面当代政治生活,尤其是能够真实地反映反腐斗争。在《生死守护》一书中,他为我们呈现出了在城建领域一个极具时代感的画面。
一条路,是城市发展的动脉,是利益群体争抢的目标,也是正义与邪恶较量的阵地。在这个看似表面平静的舞台上,涌动着官场斗争的诡谲,上演着官商勾结的伎俩,有挺身而出的勇敢,有义不容辞的坚守,也有你死我活的阴谋……这些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的故事,被作者巧妙地放在一段时间内,紧凑而激烈地呈现出来,看得人欲罢不能,心潮起伏。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人民生活日新月异。但阴险狡诈者仍然存在,蝇营狗苟者也大有人在,贪婪渎职也无法彻底消弭……身处其中,总会有人义无反顾,总会有人肝胆相照,总会有人生死守护。这是时代之幸,亦是国家之幸,当然,更是百姓之幸。
有评论家认为,张平的现实题材创作提醒我们,文学反映现实应该叫作“民生”主义。从单纯的官场现象,到以反腐为主题,到以民生为底色,官场小说的力量逐步增强,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无数党员干部的工作宗旨和使命担当。
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与一般意义上的官场小说不同,张平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创作,总是带着很深的现实意义。比如,小说中大量描写了民生问题。龙兴市的领导都把民生放在了首位,也正是如此,龙飞大道的拆迁工作才不好做。辛一飞上任伊始,也是从走访棚户区开始的。在这个曾经被人遗忘的角落,辛一飞面对最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他真挚动情的讲话,是整部作品最慷慨激昂的地方。
“人民至上”“人民优先”并不是空口白谈,辛一飞坐在路边吃的盒饭、脚上看不出颜色沾满泥水的皮鞋,就是对一个人民守护者最真实的阐释。
百姓期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社会发展需要这种“勇于直面问题”的干部。相较于一些尸位素餐、明哲保身、不作为、怕担责任、怕当出头鸟的干部,小说《生死守护》塑造了一个舍生忘死、守护人民利益的干部群像,令读者眼前一亮,心头一震,这也成为整部作品最打动人、吸引人、振奋人的地方。这些人物身上披荆斩棘的胆魄,一身正气、人民至上的精神风貌,如一股清流,守护着人间的正义和正道。
生死守护,是什么值得我们用生死去守护?是怎样的东西,值得我们以生死之力去守护?生死之事何其大,我们何以用来背负心中所念所想?何为“道”?没那么玄乎。简而言之,就是做人的底线、规则和气节。没了底线,如同行尸走肉,没有规则,就泯然众人,没了气节,就失去了操守和尊严。
在自序中,张平写道:“现实题材中的人民性写作,必须是接地气的,必须是人民乐于接受和认可的。因此,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灵魂和生命线首先是真实,最终也只能是真实。”
读张平的长篇小说《生死守护》,胸中有一团火一直在燃烧。一张大网张开了,一些人浑然不觉落入其中,紧张、气愤、惊骇,如果说现实生活中官商勾结的案例,已经令人侧目,超越想象的话,张平在小说中构建的,是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典范。仿佛就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形,但情节更紧凑,人物更集中,许多人物都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这就是一种高明,来源于作家高超的小说架构能力,也得益于他对大量材料的占有、消化和升华。
官场小说难写,因为写作者必须有官场驰骋的经历,有亲历其中的耳闻目染,没有对细节准确的把控,没有对人物内心恰如其分的了解,无法成就一个好的角色,更无法完成一篇经得住考验的作品。何况是长篇小说,其体量之庞杂,非一般作家可以掌控。
即便如此,《生死守护》的创作过程并不容易。作者表示:“《生死守护》写得十分艰难。想好的故事和细节,不断地被修改,被否定。有时候,一天只写几百个字。有时候,好几天一个字也写不下去。”诚然,要想打动读者,必然是先要打动自己。写作就像一次分娩,十月怀胎的希望和磨难,难产所带来的痛和绝望,都注定创作本身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更别说是与时代如此贴近,与当下联系如此紧密,与生活息息相关,其难度可想而知。
作者张平曾经说过:伟大的文学作品,一定不是偏激的,极端的;一定不是缺失人性内涵和悲悯情怀的;一定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给你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一定是温馨明净、抚慰人心的精神家园。这也同样是现实题材写作的准则和憧憬。
人性是相通的,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应该有一颗悲悯的心,对善良的褒奖,对苦难的怜悯,对不幸的援助和对强权霸道的憎恶,如果没有如此血性,人如何能称之为人?《生死守护》中不乏有这样的情节,不单单体现的是主人公正确的三观,还有其为官理念的正确。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读《生死守护》时,不断会想到狄更斯的《双城记》。欲望和利益驱使下,一些人的疯狂行径,令人发指,骇人听闻,这些情节的细致展现,黏合着读者的眼睛,更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张平自言:“心之所向,情之所至,连自己也没预料到,故事的严酷和人物的悲壮,会如此地激越和令人震颤。”
一部精彩的小说,首先要可读有趣,引人入胜;其次应当发人深省,有所感悟;如果对社会发展有所警示,对人类文明有所促进,那将是更加难能可贵了。
当光明被黑暗笼罩,权力无所束缚,总能找到希望的光亮。 吴浙县百姓听说辛一飞被诬陷,自发赶往市里,打出醒目的横幅。
虽然在与犯罪分子斗争中,难免会付出血的代价,会有人为此流血牺牲。但好在正义总会到来。
正如书中的省委书记张舜禹所说:“作为领导干部,敢于任用优秀干部,是一种责任;敢于保护优秀干部,更是一种担当。对我们干部队伍伤害最大的,是麻木不仁的官僚主义,是无处不在的形式主义,是肆无忌惮、是非颠倒的权钱交易,是假善真恶、指鹿为马的恶性腐败……”这位以“舜”“禹”为名的领导,一句话点明了书中要义,更是作者张平对为官之道的思考和阐释。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形下,以人为本的文学必将呈现不同的形态。不论是疫情对作家本人的冲击,还是对写作题材的转变,都不可避免地有了影响和改变。新冠疫情在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自序中,张平写到“天地间,一定会有一种信念在强大支撑;冥冥之中,这个世界也一定会有英灵守护。人类生命在这个地球上已经生存延续了数百万年之久,我们不应悲观,也绝不悲观。我坚信,人类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是的,对这个时代的前行,抑或人类共同的将来,我们都不应悲观,并应当坚信,一定会越来越好!
希望,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