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天仁路的成都市档案馆内,存放着一件珍档,它就是《人声》报的创刊号的孤本。一个世纪的波澜在这件“镇馆之宝”上镌刻下沧桑和传奇,泛黄的纸面上,创刊日期和创办人尚清晰可见。
创办人王右木是四川江油人,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李大钊、李汉俊等人。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激发出仁人志士探索改造社会、追求真理的热潮。五四运动爆发后,王右木怀着一腔热血,立即前往上海拜访陈独秀。1920年冬,受陈独秀、李大钊委托,他回到成都创办马克思读书会,并准备创办一份“讨论马克思主义之学术及实际”的报刊。
1921年7月23日,嘉兴南湖的红船滥觞出光明和希望,王右木在振奋之余,加紧进步刊物的创办。1922年2月7日,四川第一份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人声》报付梓发行。同为四川人的五四运动先锋张秀熟回忆:“《人声》报在四川起了它不可磨灭的战斗先进作用。”
1923年,党中央委派王右木在四川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在四川的最早组织——中共成都独立小组。此后,四川大批进步青年加入革命队伍。第二年,年仅37岁的王右木在贵州土城宣传革命时,被反动派秘密杀害。
星星之火,经成燎原之势,人民的声音早已响彻温润的川蜀大地。这一时期,吴玉章、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朱德、孙炳文等留学归国的四川学子,成为全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之后几十年,他们到中流击水,挥斥方遒。
泸顺起义,奏响了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革命武装的先声;川陕革命根据地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让红色星火蔓延到川陕大地;长征时期,四川是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经过行程最远、地域最广、时长最久的省份,四川人民为红军筹集了大批物资,既见证了大渡桥横、雪山草地的悲壮,也留下了彝海结盟、鱼水情深的佳话;抗战时期,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四川为大量内迁的同胞提供了“避风港”,无数川籍共产党人出川抵御外侮、共赴国难。
日出云开,万物复苏,四川人的精神坐标,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转向“吃苦耐劳、敢为人先”。1970年攀枝花钢铁厂1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浇筑了钢铁工业强国的序幕;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大凉山深处诞生,开启了民族遨游寰宇的梦想;老成昆线上掩埋着累累忠骨,即将开通的全新复线刷新了世界基建史的纪录,以告慰英魂;国内首台10MW海上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在德阳的东方电机研制成功,为国家再添国之重器。
从“四川制造”到“四川创造”,川人始终具有鲜明的改革创新精神。川人从不负国,国人亦不负川。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及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形成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中创造的饱含时代特色的精神财富。
天堑变通途,蜀道不再难。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一句“祝四川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安逸”的美好祝福送给四川人,这份“安逸”来之不易,不可忘先贤的血泪,更不离“绿水青山”的科学擘画。
高擎镰斧开沧田,丹心日月映蜀地。百年回首,川蜀大地的水土人文滋养出无数革命先贤,他们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如一,激励着川人于百年风雨兼程中勇往直前,书写了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四川篇章。这些热血与汗水,必将化作四川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攻坚破难推动事业发展的智慧力量,指引川人书写时代新篇。
“川”越百年,热血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