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共党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思考

2021-11-15 04:31王广义高哲
社会观察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话语党史

文/王广义 高哲

拓宽中共党史研究的学科体系

中共党史学要实现资政育人,就要牢牢把握住中共党史学科的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明确其立场意识、党性意识、服务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树立“大学科观”,正确处理政治功能与学术研究的关系。

1.坚持“党史姓党”的学科定位,开创中共党史研究一体多元新局面

学科性质与属性,是研究学科问题的前提。关于中共党史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归属,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简而言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军事等各个领域,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具体而言,中共党史既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过程,又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既研究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问题,也研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政府、社会、其他政党及各种社会团体的关系问题。可见,中共党史的研究内容囊括了历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多个学科,是一个跨多个一级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并表现出历史性、科学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等学科特点。在学科属性上,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体现了一体多元的研究特色。毋庸置疑,“党史姓党”是研究中共党史的理论前提。

坚持“党史姓党”,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共党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道路与命运的改变,感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持“党史姓党”,就是要开创中共党史研究一体多元新局面。在构建中共党史学科体系时,只有从知识结构的组建、学科设置与专业划分、学术机构的组成体系、师资队伍的培养、学生的教育引导等方面凸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定位,开创融汇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内容的一体多元研究新局面,才能有正确的中共党史学的学科定位。

2.坚持“大学科观”的学科建设,协调中共党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学科建设是学科知识结构在学科设置、专业划分、学术机构、师资队伍、学生教育等整体上的优化与组建。开创中共党史研究一体多元新局面,在学科建设上,要坚持“大学科观”,将中共党史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视野中,进行学科间的整体性和贯通性研究。中共党史学研究,从研究对象内容看,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活动、历史事件、历史言论、历史经验教训、历史发展规律、历史人物、历史器物、历史典章制度等;从地理区域看,包括全国党史和地方党史;从发展阶段看,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中共党史学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博,涉及社会前进历程中的多元学科知识。因此,坚持“大学科观”的学科建设,要协调中共党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首先,理解党史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关系。党史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个不可割裂的统一整体,它包括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并且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在学习“四史”时,应把改革开放史置于新中国史的大背景中学习,把新中国史置于百年党史中学习,把百年党史置于中国近现代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学习,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进一步加强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推动中共党史学科发展。同时,还要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基本经验的研究;另一方面,要丰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专门史研究。

其次,协调中共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共进。在中共党史教学中,可以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中“四个选择”和“两大历史任务”的解决为线索,这样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理论升华,既是中共党史学中对历史问题的回答,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以此凸显中共党史学科的主体性,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3.坚持资政育人的学科功能,实现政治功能与学术研究的结合

资政育人是中共党史学科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党史学的课程设置、专业划分、学术机构、师资队伍、学生教育等各个方面,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把国家理念融入中共党史学的知识体系中。中共党史研究要实现政治功能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就要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活动、事件、人物、言论、制度、器物、规律、经验等一个或多个研究对象,作为党史研究的线索,置于一体多元的学科视域和“大学科观”的维度中,探索研究对象的历史意义、影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揭示历史发展的脉络规律,使当代青年在学习党史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政治认同。以对党史历史人物的研究为例,研究的内容可以是党史历史人物每个人生阶段的过程,是其参加每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是其自身的成长过程,也可以是其在党的发展中的活动,在党的建设中的贡献,等等。但是,与其他学科不同,中共党史学科要以历史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建设、改革,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双重视域下所起到的历史意义、作用、影响为研究的线索,利用多学科多面相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彰显中共党史学科的定位与功能,实现政治功能与学术研究的结合。要通过长期的、系统的培养、教育,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中共党史学科队伍,提高党史研究和宣传水平,推动党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体系

构建新时代中共党史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必须突出学科主体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党所面对的历史问题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问题,把研究对象置于学术体系建构的过程之中,定位它在历史纵横两个时空维度中的位置,分析它与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以呈现其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最终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解答。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培元固本与守正创新相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是开创中共党史研究一体多元新局面的理论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引党史研究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就是要坚持唯物史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分析研究对象与历史事实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历史成为具有生命意义的有机体,进而从根源上抵制、克服历史虚无主义。要坚持培元固本与守正创新相统一,不能固守一种研究范式与方法,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开辟中共党史研究的新境界。近几十年来,党史研究从最初的“革命史”范式,到现今“现代化”“新革命史”“新社会史”“新文化史”等多种研究范式并存,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到现今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等多种方法并用,这些研究范式和方法拓宽了中共党史的研究视域,为中共党史研究学术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更多维度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2.坚持“大历史观”的学术视野,统揽中共党史学的各类问题

“大历史观”是“大学科观”的理论基础。“大历史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统揽历史宏观进程,探究历史本质和规律,指引“大学科观”视域宏阔、眼界长远。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内容丰富而深邃、精深而广博,单一封闭的学术渠道显然无法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研究,想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逐一击破研究中的问题,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迷失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中,陷入对历史细节的无穷枚举,错失对历史必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坚持“大历史观”的学术视野,一方面,要立足世界历史的“多维度”,在人类文明史、世界近现代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宽广视域下开展党史研究。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一条迥异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既吸收和借鉴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式,既为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和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又为迈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搭建了坚定支点。另一方面,要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长时段”,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源流、文明发展和历史脉络中探究中华民族精神主旨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本质关联,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是古老的中华文明从衰落到新生、从危亡到兴盛的根本保障。

3.坚持问题意识,紧密联系时代、回应时代需求

问题意识,是中共党史学术体系构建的基本遵循。新时代中共党史的研究,要凸显学术的主体性,把历史与现实、史实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唯物史观引领问题意识,在专注时代问题的基础上,从史料证据和研究实践中转换问题意识。坚持党史研究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立足中国。中共党史研究必须提出中国问题,思考中国问题。要用中国意识提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现实问题,用中国视角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历史问题,用中国立场总结中国道路的理论问题。其次,要紧密联系时代、回应时代需求。中共党史研究要回应时代需求,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治国理政的预见性。党的100年发展历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提供了理论智慧和实践经验,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共党史学术体系构建,要呈现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提出专业问题、回答时代问题,使人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信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新中共党史研究的话语体系

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既是中共党史学科体系主体性、原创性的表达,又是对学术问题的探索、学术理论的升华,是话语方式和话语权的集中表述。

1.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要科学化

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的科学化,是指在求真求实的学理研究和客观准确的史料之上,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讲述中国故事、表达时代声音。增强中共党史研究的学理性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基础及其本质规律,是中共党史研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更是保障中共党史研究话语体系求真求实的基础理论。

坚持唯物史观,运用客观准确的史料,一方面,要做好文献史料、影像史料、实物资料、口述史料等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做到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在丰富而翔实的史料之上,史学研究的结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由此形成的话语体系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有力地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戏谑解构;另一方面,要做好史料的整理和阐释工作,单一的史料不能原原本本地呈现历史的全部事实,纷繁复杂的史料描绘出混沌一体的历史表象,限制了人民群众的历史认知,这就需要党史研究工作者采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辩证思维,对其进行考证、分析、归纳,厘清其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用普遍性的概念系统对其进行适度抽象和逻辑重组,形成准确描述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的话语表述。推进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的科学化,要运用唯物史观中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忠于历史、秉笔直书,明辨历史的是与非,澄清模糊的历史认识,用严谨的学术研究辨析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方能展现党史的说服力、激活党史的生命力。

2.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要大众化

中国人民是历史的书写者,更是历史的阅读者。推进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大众化,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的话语需求,为人民书写春秋过往,留存人民的历史记忆。推进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大众化,要充分考虑话语面对的群体特征,考虑阅读人员的时代环境、教育背景、阅读兴趣和话语方式,根据人民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历史问题、时代问题、国际问题,凝练具有共性的核心观念,革新陈旧的叙述方式,紧跟时代变化和舆情变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中共党史话语的宣传力量、教育力量,保证中共党史话语入耳、入脑、入心。

推进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本质要求。让党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亦是党史研究者的责任与使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现了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顽强奋斗的英雄精神、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精神,为人们提供了信仰的精神谱系和迈向新征程的奋进力量。让党史为人民群众深切感知,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就要从党的百年历程中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党的声音,加深人民群众的历史记忆。

3.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必然要立足于中国大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中国问题、思考时代问题。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要立足于中国大地,就是要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时代需求下完成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话语的转换,创造性地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实践话语。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要立足于中国,就是要创新时代话语,在时代中解决传统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坚持“创新自信”,做到“自己讲”“讲自己”。与此同时,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还要面向世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500 年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部分,这就要求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既要立足于中国实践,又要放眼国际动向,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宏大视野中,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要面向世界,不仅要传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声音,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运用于国际文化问题的研究中。要在中国问题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加入符合全球化时代特点的话语,开拓海外传播的方式,扩大国际交流与对话。要让中西文化价值融汇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产生一种精神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对外传播打开大门。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话语党史
张静如对中共党史研究生教育的贡献
画与理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社长/总编荐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