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2021-11-15 04:31张志强
社会观察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国化道理

文/张志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上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总体定位,对哲学社会科学在反映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体现一个国家发展水平方面的重要功能进行了全面刻画,对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设定了更高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定了更高任务。五年来,哲学界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可能路径,对于哲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任务和目标有了进一步自觉,对于哲学的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应该具有怎样的根本旨趣,以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思考,取得了一系列促进学科发展的实践成效。

以“文化自觉”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主体性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和原创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的自觉,对中国特色的自觉就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从根本上说就是哲学自觉。文化自觉不是自发的、偶然的、主观的文化乡愁,而是一种具有整全性、总体性和根本性意义的文化觉醒,是对文化内在道理的客观性认识,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的、对文化形成发展所以然之理的全幅把握。因此,文化自觉必然要求自己内在地成为文化的哲学自觉。

对中国特色的哲学自觉,对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道理的自觉,必然要求一种中国特色的哲学,一种以中国道理的客观性为内容的哲学。中国特色的哲学,一方面是对建基于中华文明史内部的中国哲学传统的整体继承,另一方面则必须立足于当代实践、从中国道路实践的具体性出发,进行一种创造性建构,这种哲学建构必须对于全人类具有普遍示范性效应。建构一种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能够面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哲学,一种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这是新时代对哲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哲学作为哲学的本性要求。中国特色的哲学,必须是一种立足当代实践和文明传统、面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新时代哲学建构。

以人民至上的道理贯通中华文明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中国特色的哲学自觉,就是在哲学的总体性、整全性和根本性的意义上认识中国道理。这个道理首先集中体现在中国哲学当中。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建设必须首先以中国哲学作为自己的内容前提。

在中国哲学当中,唯天为大、以民为本的天道信仰构成了中华文明政治和文化的核心原理。天道信仰并非宗教信仰,而是一种从政治信仰中深化而来的义理性信仰,其根本要义是对天下生民的尊重。以天道信仰为内容的政治,就是从根本上和整体上呼应全体人民需求的政治信仰。

在近代积贫积弱、中华文明进入衰颓周期的历史时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使命就是再次激活中华文明的内在力量,重新焕发中国道理的活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力量,就在于它将天道信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至上”的政治信仰。中国马克思主义克服了发生在帝制与民本理想之间的悖反关系,弥合了传统中国在“天以其私意以成其大公”意义上的历史与价值的断裂,创造出能够直接体现全体人民的人心民意的政治制度。把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不仅成为对天道信仰的最新表述,更重要的是,通过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成为天道信仰更为全面更为彻底的实现形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对人民的信仰。对人民的信仰就是天道信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表达。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史就是一条遵循人民至上道理的道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道理就是中国道理。这个道理既是中华文明的根本道理,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道理,是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内在一致且共属一体的道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就是结合于这个道理中。世界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真正代表者和希望所在,就是因为中华文明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文明土壤,就是因为中华文明与世界社会主义之间内在道理的一致性。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立足新时代,深入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从哲学上深刻揭示中华文明的根本道理;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人类文明整体命运的角度,深刻阐发世界社会主义的道理,进一步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为中华文明开辟新阶段又为人类文明开辟新道路的道理宣示出来。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代表的中华文明新发展,亟须提出自己的哲学,以哲学的普遍性方式说明中国道理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东、西方之间的文明竞争已经深化到哲学的根本层面,新时代的哲学学科更应该不负使命,从政治的高度领受这一文化任务。

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本体论构建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构建一个统一的哲学体系,是近代以来中国哲学一以贯之的努力目标。冯友兰先生曾说过:“通观中国历史,每当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府,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时候,随后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包括自然、社会、个人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哲学体系,作为社会结构的理论基础和时代精神的内容,也是国家统一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儒家、新儒家都是这样的哲学体系,中国今天也需要一个包括新文明各方面的广泛哲学体系,作为国家的指针。

在冯先生看来,新的广泛的哲学体系的出现,意味着不同的文化在中国的矛盾冲突的解决。所谓不同文化的矛盾,就是古今中西之间的矛盾。新的广泛的哲学体系的完成,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古今中西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冯友兰先生看来,这个新的广泛的哲学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新时代哲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广泛而统一的哲学,构建总结新时代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面向人类未来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合一的矛盾分析法、顶层设计和底线思维相结合的辩证法、在认识历史大势的前提下把握历史主动的能动反映论、从普遍联系出发把握系统性全局性的整体论,都深刻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当中。哲学界需要根据新时代的实践特点和时代主题,深入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主题,为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哲学体系构建提供学术支撑。这是新时代赋予哲学界的使命任务。

以体用一如、综合融通、古今贯通、守正创新的态度构建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构建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哲学体系,必须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种哲学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张岱年先生多年前就提出了辩证、解析与唯物的综合创新的哲学理论,意图构造一个“三结合”的体系。张先生认为,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也有可取之处,同时中国哲学中唯物论学说与辩证法思想也有较高价值,应该发掘继承。因此,应该将现代唯物论、逻辑分析方法和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综合创新出新的哲学体系。综合古今中西各种资源实现哲学体系的综合创新,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和总体上解决中西古今之间的文化矛盾,从实践上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因此,综合创新的哲学体系的完成,一定与道路实践中中国问题的解决相呼应。它既是对道路实践问题的成功理论总结,又是以成功的理论指导道路实践的结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构建,也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践为前提,必须以新时代的时代任务为自己的主题,必须提出新时代解决中西古今文化矛盾的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任务,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华文明的古今贯通中,确立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国史意义和世界史意义,确立当代中国的统一哲学,确立当代中国的文化体系,用哲学的普遍性方式向世界宣示中国道路和中国道理的普遍客观性。新时代哲学的任务就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入结合起来。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步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结合。

立足于体用一如观看待中西关系,就是立足中国大地,立足中华文明之道看待西方,在中国之体上,以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将西方看成是一种为我所用的可资借鉴的资源,而不是把西方看成是普遍真理意义上的普遍之体。作为资源和手段的西方,必须进入中国的有机体、适应中国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海纳百川的体系,可以包容一切有助于中国成长发展的资源,而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因此,体用一如可以达致中西贯通。

立足于体用一如观,我们也可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结合关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之间一定存在着深层次价值上的相互呼应关系和实践中的相互支撑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华文明深度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这种结合不是两种思想的嫁接,而是一种通过激发、唤起共同的价值并加以熔铸意义上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充分激活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远大理想,充分激活了中华文明的根本原理,通过去粗取精、取精用宏,使得中华文明中的价值理想不断成为克服中国面临的文化危机和历史困境的引导性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结合,最终融合成一条自古及今不断创新转化的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道路。在中国大地上寻求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从而实现古今贯通、中西贯通甚至是左右贯通。古今贯通使得中国历史可以穷变通久,达致“通”史的境界;中西贯通使得中华文明可以整合内外,达致“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境界;左右贯通使得中华文明可以持守中道,达致大公至正的“中和”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当代发展,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明才可以不断延伸到未来。

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更需要一种内在视野,找到融通古今中外一切思想资源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对象决定方法的方法论。对象决定方法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扬弃方法论上的“普世主义”和世界观上的“形而上学”,以中国为本体,也以中国为方法,实现本体与方法的合一。对象决定方法的方法论,也内在要求任何研究都必须以自身的对象为本体,寻找适应本体的方法。因此,以中国为本体和方法的研究所达成的中国观,不仅不会排斥其他任何以自身为本体和方法的研究,而且势必会通过比较,有机综合出以世界为本体和以世界为方法的世界观。

以中、外、马哲学彼此贯通的视野熔铸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哲学学科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新时代哲学界需要面对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之一。作为哲学学科三大基础学科的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根据新时代建构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任务要求,从中、外、马哲学融合的视野出发,深刻把握时代问题和历史大势,从实践中升华理论,以共同的问题导向,重构学科问题域,重塑学科方法论。

新时代一个重要的时代精神,是对基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文明史观的再次确认。中华文明作为一种具有整体性的文化传统,既是中国历史创生的产物,又是不断创生中国历史的前提。因此,我们认识中华文明,就需要结合道与器、理与事、形上与形下、虚与实两方面,运用知其一必知其二“两行”之理来把握中华文明。基于这样的文明史观,中国哲学就是对中华文明史中形而上的层面、道和理的层面的整理、论证,是对中华文明史精神的阐发,是对中国历史之道的发扬。在此意义上,新时代亟须一种以中华文明发展原理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叙述,一种以源流互质的方式,立足新时代,将过去未来和现实熔铸为一体的中国哲学史叙述。

基于中华文明史观,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不断激活中华文明内在力量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土壤中生根发芽,与中华文明内在精华相结合,不断开辟出中华文明新境界、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同样是不断激活中国哲学内在价值,开辟出中国哲学新形态的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阶段。

基于中华文明史观,外国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在中国,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中国化的历程。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运用,一方面表现在哲学观念传入中国,形成了中国“自古就存在着中国哲学”这个基础性判断,这意味哲学所代表的西学分科体系已经介入了中国的传统学术;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唯物唯心的二分架构到对实践的重视,都体现了中国义理学传统的底色,并在西方哲学的运用中,形成了所谓的“中国哲学”及其对中国哲学史的叙述。在我们看来,西方哲学中国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激活了中华文明中的哲学潜能,使得中华文明基本价值得以通过哲学这种普遍性的方式,进入到世界哲学的版图,将中国哲学史带入一个新阶段。同时,西方哲学的中国化也带来了中国化的西方哲学,而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化的西方哲学也已经成为熔铸了西方哲学视野的中国哲学。当代中国的中国哲学,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的当代形态,更是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基于中华文明史观,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都熔铸了其他两者的视野,具有了贯通其他两者的可能性。同时,也正是基于中华文明史观,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各自所蕴含的贯通彼此的可能,使得在新时代熔铸出一种融合中外马的统一的哲学体系成为可能。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通过源流互质的方式总结中华文明史,综合融通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发出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是新时代对哲学学科提出的至高要求,也是当代哲学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国化道理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说算筹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