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更需要工匠精神

2021-11-15 02:57:15本刊编辑部
社会观察 2021年10期
关键词:治学学术研究研究者

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求真、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规律性,因而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可能单纯追求“多、快、好、省”。然而,在当今时代,不仅学术管理部门要求学者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而且,很多研究者自己也急于成名,迅速制造出更多的成果。其结果是,论文很多,但思想——如果有思想的话——却昙花一现,经过时间的涤荡,被迅速湮没在论文的汪洋大海之中。很多论文沦为写作者职称晋升的工具,除此之外,没有给时代留下任何痕迹。

流水线式的论文制造无论如何不会有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古人深知,“少壮工夫老始成”。因而,古人治学特别强调积累,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治学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而学术积累又是一场马拉松,考验的是治学者的耐力。

因此,学术研究的成功与否,在相当大程度上与是否具有工匠精神有重要关系。有人认为,手工劳动的确需要工匠精神,而像学术研究这样的智力活动和思想生产活动与工匠精神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涵与学术研究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匠”在古汉语中有“治理”之意,因此,学术研究之“匠”,要求研究者必须有一种严谨的、不急不躁的治学态度,甚至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研究者的初心应该是研究出精品、上品,但随着各种各样的评奖和人才头衔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名誉和利益,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被逐渐异化为追逐功利的工具,不少研究者自身更是充满了功利之心。当下,该是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回归学术研究初心的时候了,对学术研究工匠精神的倡导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猜你喜欢
治学学术研究研究者
“大将军”的治学之路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16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40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中华手工(2018年6期)2018-07-17 10:37:42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