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广明
“大智在所不虑”一语出自荀子《天论》,其思想光芒照耀后世。“不虑”,看似普通的一个词,实则意味深长。思考问题是有目标有步骤的精神活动,考虑什么、不考虑什么相辅相成。对考虑什么,人们通常自觉性很强,而对于不考虑什么,往往缺乏自觉。当你集中精力思考一个问题时,心无旁骛,千头万绪放到一边,自然抑制了纷乱的思绪。当思考悄悄“跑题”,就要纠正一下,这就意味着做了不接续“跑题”的决定。人们日常有很多“不虑”的心理活动,对事业对人生也很重要,需要重视起来,自觉地掌握运用。
我们静下心来检视自己的心理活动,可能会发现很多思考并无意义,有时还会干扰正常的工作、生活。做事都需要精神专注,走神了,忘乎所以,做不好工作,甚至会酿成事故。有位年轻人述说自己因“多虑”而苦恼:早晨匆匆忙忙去上班,骑着车翻来覆去想,家门是不是忘了锁?电蚊香是不是还开着?越想越揪心,半路折返往回奔,到家一检查,入户门锁好了、电蚊香也关着呢。虽是一场虚惊,可来回折腾也苦不堪言。离开家之前为什么不好好想想,检查检查,确认安全呢?何苦离开家后不停地想着锁门、关电蚊香。这类事例并非罕见,无益无用的伤脑筋可不少呢!一些人动辄沉浸到思虑中,可那些所思所想并没啥用处。多虑可不是游戏,很可能徒增烦恼,甚至酿成祸患。在做一件事之前可以细致考虑,而一旦做了决定,就不要思来想去,犹豫动摇。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既要提醒自己勤于思考,又要有所告诫:在所不虑。
在所不虑,首先在于不去想那些没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少去想与事业人生没有紧密联系的问题。荀子的《天论》通篇研究宇宙、人世的大道理。“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启发人做事情、思考问题要把握方向,有所取舍,不做无意义的思考。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有所不虑才能更好地思考经世致用的问题。现在人们时常说“这个问题不予考虑”,反映了对重要问题的研究需要有个初步认识和评估。必要性不大,或是还没有充分的数据、材料,应该先不考虑。思考可以不设禁区,但人的精力有限,不应该无端耗费精力。精力分散了,方向模糊了,会妨碍沿着正确方向思考。
人有喜怒哀乐,情感油然而生,对身心产生动力,不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更有一番思想活动。很多思虑是以情感为动力的,但人们往往不够自觉,没觉察到情感对思考的影响,还自以为挺深沉呢。为强烈情感冲击时,应该提醒自己在所不虑,冷静下来再思考问题也不迟。《三国演义》里关羽轻率中了吴国诡计,“大意失荆州”,兵败被杀。蜀国皇帝刘备怒气难平,一心想着报复,听不进诸葛亮等人劝阻,仓促发兵,与吴国决一死战。吴国沉着应对,避其锐气,来个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刘备病死在撤军途中。刘备决策与吴国会战,当然有一番思考,作了一系列部署,但强烈的情绪导致他的思考偏离正确方向。身为蜀军最高统帅,不顾一系列开战的不利因素,一心为“哥们儿”复仇,应该这样考虑问题吗?
思考问题不应无休无止。一个人无论多么爱动脑筋,但精力毕竟有限。思虑过多,绞尽脑汁,久而久之,身体难以承受,思虑也会趋于枯竭。宋朝司马光曾向皇上述说:“臣窃见国家每边境有急,羽书相衔,或一方饥馑,饿殍盈野,则庙堂之上焦心劳思,忘寝废食以忧之。”“焦心劳思,忘寝废食”,一时可以如此,却不可长期持续。想问题想得头晕脑涨了,应该提醒自己在所不虑。
在所不虑并非简单易行,人们并不能轻松控制自己的思考。面临矛盾,面对诱惑,处于复杂的环境之中,岂是想不虑就能不虑的?佛家有个故事:小和尚向老和尚请教:“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那得道后呢?”老和尚又说:“砍柴担水做饭。”“那何谓得道?”老和尚解释:“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做事能一心一意需要艰苦的修炼,“在所不虑”,需要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