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岩 孙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这一重要指示,就要求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有新担当新作为,以行动彰显实干、以实干扛起担当,干出一番事业、擎起一片蓝天。
要有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要让群众看得出,就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事业追求。不可否认,现实中有的党员信仰发生偏移,不信马列信鬼神,工作中敷衍塞责、不思进取;有的党员在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时怨气十足;还有的党员在遇到矛盾时不是千方百计去克服,而是遇到困难绕道走。这都是理想信念淡化、人生观错位的表现。作为党员要像“绿化将军”张连印那样,信仰如炬、初心如磐,解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为党的事业拼搏不息、奋斗不止。
要有情暖群众的拳拳爱心。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党员必须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对群众有爱心有诚意,就要心中时刻装着群众,点滴入微,一事当前先为群众着想,以群众“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筹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每一名党员都必须明确:对群众充满感情,不是恻隐之心,而是政治责任;不是策略安排,而是价值取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要求。唯有如此,其情才能发自内心,历久弥深。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会有务实的作风,才能实现先进性的要求,才能保证事业的创新发展。只有心里装着群众,也才能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破解群众生活中的难题。
要有身体力行的模范壮举。新时代对党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员不但是品德高尚的“好人”,更是成就事业的“能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过硬本领。这方面,先辈先锋和“七一勋章”获得者为我们树起了标杆。当然,平时看得出,是关键时能站得出的历史积累和精神沉淀,如果没有平时思想境界的修养、业务素质的锤炼,哪有关键时刻的站得出,又怎能做到危急时刻豁得出?因此,“平时”和“险时”是相辅相成的,平时一次次平凡的行动,一言一行,都会在群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俗话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也只有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才能树立起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共产党员只有经受住平时生活的考验,才能在危急关头,群众利益受损失时,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牺牲自身的利益甚至生命。“群众利益无小事”,要让群众看得出,就要时时处处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多做安人心、暖人心、得人心的工作,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在这方面,毛丰美等模范人物为我们树立起了“永恒的丰碑”。
要有凝聚群众的强劲磁力。党员是磁石,能吸引众多的群众,共同完成神圣使命,但如果党员自身的“磁性”弱化,就会落后于群众,脱离于群众,又如何能团结带领群众?现在确有个别党员奉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信条,一事当前,先为自己考虑,成为私心较重的“自保户”,这又如何有先进性可言?因此,每一名党员都要随时审视自身的“磁性”是否弱化,经常丈量与群众间的距离,在实践中检验自身还有多大的磁力、吸引力,只有这样“吾日三省吾身”,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也才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作为新时代党员,要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状态,以“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坚强韧劲,认真干好每项工作,解决好每个问题,切实在抓具体、抓细节、抓质量、抓标准上下功夫见成效。特别是对那些难啃的硬骨头、老大难问题,要保持敢想、敢做、敢闯的锐气,用改革的精神、发展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带领群众努力破解多种发展难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