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毛梦囡
7月中旬,南京疫情再起,截至28日已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70例。同时,推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如火如荼,采取现场无观众、颁奖时不能握手拥抱、乒乓球选手严禁吹球等防疫措施,仿佛传达出一种信息:新冠疫情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面对变异株病毒,疫苗打还是不打?今后,人类又该如何与新冠病毒共存?7月25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做客第52期“科学咖啡馆”沙龙,以《全球应对大流行:困难与希望》为题进行了演讲。
包括新冠病毒在内,人类已知的所有病毒都源于自然界,它们远比人类更古老,在历史上也有多次大规模“交手”。其中,新冠疫情与1918年大流感属于同一种模式,历史上需要几十到上百年时间来建立自然的群体免疫屏障。
随着公共卫生策略的完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类得以用疫苗等手段从病魔手中保护更多生命。张文宏讲述道,中国的抗疫手段之所以如此严格,就是为了保护中老年人等高危群体,消除人类在传染病面前的不平等。他动情地说:“在我们东方的思想里,决不允许我们的父母亲、爷爷奶奶大批感染病毒。现在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疫情控制住了,看到很多老年人可以健康地生活、外出,我们觉得非常开心!”
“预计什么时候我国才能放开入境限制?”针对阳光媒体集团主席杨澜提出的问题,张文宏认为,这取决于我国是否具备足够的免疫屏障、疫苗的保护率、国际的流行情况等因素。人们总是期望接种疫苗后新冠病毒就能被“封印”,疫情的反复让很多人觉得“心态崩了”,但张文宏强调,疫苗接种的目标并不是消除病毒,而是消除流行,降低传播速度、重症率和死亡率,“在完成足够的疫苗接种、建立反应迅速的公共卫生防控策略以后,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现在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在德尔塔等病毒变种对人类造成威胁的情况下,现有的疫苗是否还能提供足够的保护?张文宏表示,不同种类的疫苗对变种病毒的保护率有差异,但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否需要修改疫苗或补种其他种类疫苗进行修饰,主要取决于死亡率,而从当前数据看来,新冠病毒虽有突变,还不至于完全逃逸。
关于不同人群的接种紧迫性,张文宏介绍道,在国内流行性低的情况下,孕妇、肿瘤患者等特殊人群可以延后接种;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等高风险人群将来可能需要加强接种;而对青少年来说,接种新冠疫苗的重要性应被视为等同于脊灰、麻疹疫苗等一类疫苗。“新冠未来将会成为像流感一样的常态化病毒,如果不接种疫苗是大概率会被感染的。”
目前,国产疫苗对感染的防护率约在70%,对重症的防护率约90%,安全性、可靠性高,上海已接种人群中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什么现在还有人不愿意打疫苗呢?就是因为风险不够高,中国防得太好了。”张文宏打趣地说。
作为疫情初期频上头条的“明星科学家”,张文宏近期在微博账号上却不太活跃,他表示这是因为国家已经形成了很好的防控策略,同时老百姓掌握的知识和科学素养已经足够对相关消息进行辨别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要成为科普专家,而是要出于自己的兴趣和与民众沟通的需求。例如,他“走红”的契机就是担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需要用老百姓都能听懂的语言向社会解释防疫政策,这就是科普的过程。
同时张文宏也坦言,自己最怕“科学传播领域的流量与钱挂钩”,产生“标题党”等有损科学性的问题。在社交媒体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的时代背景下,媒体应该与科学家共同负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科普知识的正向宣传;更要主动发掘既工作在一线又能够充分表达的科学工作者,倡导他们参与科普工作,为科学家发挥公共卫生影响力提供平台。
作为科学传播平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主办的“科学咖啡馆”活动会聚国内外知名院士、科学家、学者在此演讲交流,让科学思维与前沿知识在咖啡的香气里激荡。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等出席了本次沙龙,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主持,在场的40多位嘉宾与张文宏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