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武林
摘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成立后,对标我国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定位,面对“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从救援理念、职能、能力、装备、方式、机制等多方面发生了变化。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推进消防训练改革,提高灭火救援战斗力,作者结合工作提出个人思考想法。
关键词:战斗力;灭火救援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快速推进,影响公共消防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和非传统因素逐渐增多。消防改革转制后,承担的任务更广更复杂,灭火救援战斗能力迫切需要提升。因此,消防队伍要立足实际,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这一中心目标,抓住战斗力生成这条主线,创新思想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实施人才培育,全面提升灭火救援实战化能力水平。
一、当前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训练内容与实战脱节
1.训练层次模糊不清
目前训练中,体能训练按照年龄进行层次划分,标准及相应成绩都进行了明确,参考性强,指导性强,而业务训练并未明确层次等级,新老队员都是一个标准,造成“新消防员受不了、老消防员吃不饱”的局面,达不到预期训练效果。
2.组训内容方法陈旧
一是受组训人员能力水平影响,战术性训练缺乏专业指导,训练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随意性较强。二是基地化模拟训练进程较慢,一些与实战贴得更紧的应用型技战术训练,如侦检、堵漏、破拆、洗消、排烟、煙火、内攻等关键战斗行动环节的模拟训练、紧急避险、心理行为等训练由于条件受限无法展开。三是装备器材训练注重操作,片面追求讲解使用,盲目追求新装备器材,器材的维护保养水平不高,造成装备潜力发挥不够、损耗大,甚至束之高阁。
(二)训练质量效益不高
1.训练重点不清
当前基层队站人员少、任务重,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日常任务上,缺少潜心研究如何去开展适应当前队伍需要的训练形式,重点把握不清,针对性不强,实战化演练形式内容简单,训练实施时分重点、分层次、分岗位细化不足,训练重点模糊不清,针对性不强,笼统宽泛。
2.训练创新能力不足
实案化、实战化训练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贴近实战,训练必须在充分结合辖区火灾的实际情况下开展。大多数组训人员都习惯了按照训练细则组织训练,对实战化训练的理解不到位,结合辖区灭火救援类型特点制定实用性强、符合队站人员车辆装备实力的实战训练不足。
(三)考核机制不健全
训练考核没有真正实现从零散考核向系统考核、从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从定性考核向定量评估的转移,还没有真正实现“考为战”。考核内容“一刀切”,没有根据岗位、年限区分制定考核项目内容,导致考核针对性不强;考核手段传统化,方法、手段过于局限;考核结果以“秒”“米”定输赢,并未制定个人考核纵向跟踪发展提升机制,没有建立“考核——总结——监督——提高”的长效机制。
二、提高基层战斗力的思考
(一)提高消防员招录门槛,健全结业制度
1.提高招录培训准入门槛
目前,新消防员的“先天性”身体状况、体能素质在后续的训练培训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不能适应高强度、长时间的灭火救援任务,从而应在招录过程中提高体能准入标准,不能以报名人数少而降低准入标准。在新训过程中,制定综合性、系统性的考核制度,分阶段、分项目进行全面具体的考核,全程把握训练推进情况。对标灭火救援需要,在确保个人体、技能达标的基础上,增加灭火救援理论学习、初级紧急避险、应急处置等应用型、技能型训练内容,丰富训练种类,优化实战训练体系。
2.健全培训结业考核机制
健全完善新消防员结业考核制度,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制定方案、配套措施,进行周期性监控,评判每个时期训练的效果是否符合进度计划,能否按原计划完成预定总目标,以“对标——修正——监控”形式,把握整体动态走向,再给予相应的帮扶措施,向预期目标不断趋近。
(二)构建训练体系,完善内容形式
1.突出战术协同训练
首先,抓好单人战术训练,包括对基本作战原则、战术方法动作的运用。其次,注重班组战斗编成训练。如灭火编成、抢险救援编成、供水编成、战勤保障编成、协作掩护等,使单兵能力形成合力,发挥“1+1>2”的优势。再次,开展好消防站战术训练。例如开展各种平地操、楼层进攻操、大面积火灾堵截包围操、进攻撤退、阵地转移操等训练,不断强化指挥员的组织指挥水平,提升指战员灭火战术意识和灾害现场的应变处置能力。最后,强化协同战术训练。在消防站战术训练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灾害事故,开展队站间的战术协同训练,消防与公安、武警、电力等多部门的合成演练,强化指挥、战斗、协同、保障能力。
2.突出实战心理训练
实战化训练体现在心理上,就是让受训者体会到实战的氛围,感受实战带来的紧张、恐惧、压力等心理状态,实现非实战环境下的实战化训练,经常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常识学习、心理拓展训练、心理适应能力训练。借助模拟训练设施、智能烟火训练室等,开展爆炸、高温、倒塌、黑暗、浓烟、有毒、高空等环境下的特定训练,提升消防员感知力和应变能力,培养消防员相互协作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注重研究性训练
针对当前“高大化低”等火灾特点,认真组织战评总结和战例研讨,研究探讨火灾发生发展规律、特点和对策。例如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战术、地铁火灾扑救中的排烟、地震灾害救援中的战术行动要则和人员搜索定位等,通过想定作业、分段作业、连贯作业、沙盘作业、图上作业等多种方法手段,使训练形象化、直观化,确保训练取得成效。
4.突出行动安全训练
吸取近几年灭火战斗及日常训练安全事故的教训,将作战行动安全训练作为基础性和达标性必考训练内容,着力解决普遍存在于基层单位的安全防护意识不强、火场盲目行动、对潜在危险预判不足等问题。把火场暴露的问题作为行动安全训练的研究课题和内容,引导指战员将安全行动意识根植于脑、根植于心。
(三)推行层级训练,完善保障机制
1.区分训练层次,推行分级训练
实战化训练就是要实现组训形式多元化、训练场地基地化、训练方法多样化、训练手段模拟化。改革组训形式,基础训练按照工作年限分训,技术训练按照岗位分训,战术训练采取基地轮训的形式分期分批进行。
2.完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加大训练经费的投入,建设烟火等特殊训练设施,提高训练经费使用效率;加大训练装备的配备力度,尤其是高新技术装备的配备,积极与院校、地方合作研发适应实战化需求的训练器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设置与实战化训练相配套的专业后勤保障团队、装备器材巡检团队,保障各阶段的工作顺利进行。
(四)聚焦骨干培养,完善激励机制
1.注重人才选拔培养
加强专业人才骨干培养,组织“走出去”学习培训。从基层选调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实战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的指战员担任教学训练员,组建实践教学示教队,组织示范教学、分组实训以及训练设施设备维护等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训练效率。
2.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选拔、配置和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的岗位补贴。在职务晋升、技术职称、消防士选取晋升等方面保留优秀骨干,发挥奖励激励的作用,开展典型人才培养,激发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制定训练奖惩办法,设立训练奖励基金,严格奖惩措施;建立干部训练考核档案,坚持把训练成绩纳入干部考评范围,将练兵成效与单位和个人年度考评、立功受奖、晋职晋级挂钩。
参考文献:
[1]于博时.提高消防队伍灭火救援作战能力对策研究[J].今日消防,2020,5(04):61-62.
[2]陈杨.探析实战化训练环境对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的提升[J].科技资讯,2018,16(08):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