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菲菲 刘伟强(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
“十三五”期间,我国蚕桑产业生产综合利用范围不断扩大,蚕桑产业与文旅跨行融合,利用旅游业带动消费,蚕桑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1-3]。‘大十’果桑,又名粤椹大10,是广东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选育的自然三倍体果叶兼用桑品种,主要在华南地区种植,在全国各地果桑种植中占比大,具有代表性[4]。桑树是落叶性植物,会随季节更替而规律生长和休眠,但也会受到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植物的休眠机制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为适应环境变化和季节性气候变化的生理机制,对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生产上也有重要的经济意义[5]。果桑生产种植的缺点是结果期集中,生态旅游的时间短,且采摘人力短缺,导致落果多;桑果的果期短,不易保鲜。因此,研究提前休眠对桑树果期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桑果的早熟和晚熟与桑树打破休眠的时间密切相关。桑树的休眠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提前休眠也相应会提早发芽、长叶、结果,通过冬季提前摘叶,可使桑树提早休眠。
本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大十’果桑为研究对象,研究提前休眠对果桑产果量和产期的影响,有助于果桑管理和果桑产期的控制。
‘大十’果桑、有机肥、网状围栏、电子秤、枝剪等。
试验时间: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4 月4日,试验地点:华南农业大学蚕桑教学实验园。
选取6棵树龄3年、长势相同、地理位置相近的‘大十’果桑,行距1.5 m,株距1.0 m,试验组编号A1、A2、A3;对照组编号B1、B2、B3。2019年桑果收获完后,按照正常的桑园果树管理,于2019年4 月11日对试验用果桑进行夏伐。夏伐结束后,按照桑园管理办法进行水肥管理,在树形固定部位将挂果枝条修剪并留下2~3个芽,待新芽长到约20 cm时留下优势壮枝作为挂果枝条。11月7日对A组进行人工摘叶,做提前休眠处理;B组不摘叶,让其生长至12 月自然休眠。待两试验组都入冬休眠后,开始施冬肥,可施有机肥500 g/株,并于12月30日用网围住试验用果桑。到翌年春季,调查并记录试验组‘大十’果桑的日产果情况。采摘标准参照GB/T 29572—2013中所规定的指标。采用统计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对比。
‘大十’果桑的每日产量情况,见表1。对A、B组进行组间产量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测试和分析,发现没有显著性差异,即不同的休眠时期对果桑产量没有影响,不会因桑树提前休眠而减少产量,但A组的桑果成熟收获期比对照B组提前了4 d。
表1 ‘大十’果桑成熟桑果日产量
续表1
根据果桑的每日产果量情况(表1),绘制得到桑果平均每日收获量,见图1。由图1可知,A组在收获期内有4个收获峰,第1个收获峰比对照组提前2 d,B组有5个收获峰。A组的 第1收 获 峰 出 现 在3月2日;第2个 收 获 峰在3月8日;第3收获峰在3月11~12日;第4收获峰也即收获最高峰出现在3月16~18日,共3 d;与第2收获峰和第3收获峰相比,第1收获峰与第4收获峰变化更为明显;A组产量整体变化趋势:从收获开始,快速上升并在收获的第11 d到达第1个收获高峰。缓慢下降4 d后,然后慢速上升到第2、第3收获峰。在3月14~15日快速下降后又快速上升至最后一个收获峰。在3 月18日后快速下降,直至收获期结束。
B组的前4个收获峰与A组日期相似,第5收获峰在3月24~26日。第1、第2和第3收获峰相对明显,第4、第5收获峰较密集,并且相差不大,收获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但是变化并不显著。在3月26日后快速下降至收获期结束。
B组收获峰均低于A组,B组平均日收获量与A组相差较大的日期在第4收获峰与第5收获峰。A、B两组在收获峰上的差异,可能与A组的提前休眠有关,提前休眠使A组收获高峰较B组更早结束,休眠时间晚可能使B组果桑树可以积累更多的营养,使收获高峰密集并延长高峰时间,但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依据试验果桑的平均每日产果量数据得到平均总收获量数据,绘制桑果平均总收获量统计图,见图2。不同休眠时期对桑果的产量无显著影响。
本试验结果表明,较早的休眠可将收获期提前4 d从而延长果期,而且对收获峰的时间以及产量增加速度有一定影响,大熟期提前2 d,这样有利于桑果提前上市,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有益于果桑生态旅游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