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江苏段沿岸戏剧表演等非遗类项目的保护与利用

2021-11-14 21:34
剧影月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江苏

一、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保护与利用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苏段内22 处遗产点和7 个世界文化遗产区在列,为运河沿线省份之首。大运河作为活态的、线性的、依然在发展变化着的特殊的文化遗产廊道,不仅留下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内涵深厚、外延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大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儿女神圣的使命与职责。因此,加强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贯彻落实我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千年运河国家品牌显得极为重要。

(二)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与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对于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而言,难点在于非遗与大运河江苏段的相关度的把握,即以什么标准判定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运河江苏段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应着重强调的是其应当凸显与大运河这一文化内涵的相近性而非空间相近性。鉴此,本文认为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藉由大运河开凿、运行、生产生活过程中,或在运河影响下伴生、形成、传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江苏段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概括分为传统表演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口传文化、民俗节庆礼仪、传统制造技艺五类,其中以传统表演艺术、民间口传文化、民俗节庆礼仪与大运河江苏段非遗的相关度最高。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细分为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类的话,则以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曲艺、民俗等与大运河江苏段非遗的相关度最高。现存的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遗种类繁多,综合运用多维度的非遗分类方法显然更易将大运河江苏段的非遗“一网打尽”。

(三)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迥异特征

由于历史发展的惯性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大运河江苏段富集了文化的多元性、空间的连续性、功用的综合性、航道的实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对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遗的产生和传承利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锻造了其非遗的迥异特征。

1、区域性和原生性

区域性指的是,一方面,相较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遗有其明显的创生和传承的区域范围,即空间条件为大运河江苏段沿岸。另一方面,正因为大运河江苏段独特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的浸染和微山、骆马、洪泽、高邮、太湖五湖及淮河、长江两大水系的熏陶,才使得江苏段沿岸非遗与水文化、河工文化、饮食文化等关系密切。因此,人们很容易理解,开凿运河及治水传说、河工号子在崇山峻岭无法创生流传,而苏州评弹和扬州评话离开水乡泽国这一创生环境必然面目全非。与此同时,由于大运河江苏段长久以来保持通航,且沿岸特别是江南一直是生活相对富足、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这使得沿岸非遗的传承有了良好的原生土壤。

2、功用性和活态性

经历社会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的变迁,大多数非遗项目因原生土壤的流失而或逐渐消亡,或被保存于博物馆、档案馆,但大运河江苏段即便历经1855 年黄河铜瓦厢决口仍然保持通航,时至今日,大运河80%的全年通航里程在江苏,全年货运量近4 亿吨,占江苏综合运输总量的20%。运河本身具有较强的功用性,依附于大运河江苏段沿岸的非遗同样具有较强的功用性,特别是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更是如此,如淮扬名肴珍馐仍在持续生产经营,扬州漆器髹饰、富春茶点热销于海内外市场。与此同时,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遗也具有较强的活态性,如占其半壁江山的传统表演艺术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和沿岸河工号子等,文本固然重要,但表演和歌唱时的腔调、情感等活态化的内容才是灵魂。

3、整体性和连贯性

大运河江苏段流经不同的市县,联通着不同的水系,牵扯着不同的文化脉络,历经上千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迁,由于大运河江苏段相较于其他区段一直处于畅通状态,在此基础上创生和传承传播开来的沿岸非遗项目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特征,体现运河江苏段百姓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三观。如白蛇传传说起源于镇江但却成为运河江苏段沿岸众口传播的传说,河工号子虽各起于一地但随着河工走船而传播到运河沿岸各地。在全域旅游理念盛行、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行动的背景下,注重对大运河沿岸非遗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的保护和利用更利于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二、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现状与主要原则

(一)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

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遗遗存众多。如民间文学类的隋炀帝修运河及看琼花的传说、史可法柳巷听琴传说、凤凰歇脚成岛故事、白蛇传传说、苏州宝带桥传说、美人泉和传瓢庙的传说、洪泽湖大堤的传说、跃龙池传说、水漫泗州城的传说、吴棠与慈禧太后的故事、镇国寺塔的传说、宿迁靳辅治河传说、九牛二虎一只鸡传说、龟山传说等。传统表演艺术如苏州评弹、扬州评话、里运河纤夫号子、淮阴清口大闸的船工号子、惠济闸的纤夫过闸号子,无锡童谣《拉大锯》、南闸《说韩信》《姐儿香来姐儿秀》《打条鱼儿三尺三》等300余首民歌。民俗节庆如宿迁的皂河龙王庙会、运河沿线的妈祖(天后、天妃)信仰,扬州的观音山庙会和维扬灯会、六月六晒伏等。传统制造技艺类如扬州的雕版印刷、剪纸、玉雕、漆器髹饰、富春茶点制作技艺,淮安的淮扬菜制作、洪泽湖木船与渔具、草编技艺,苏州的金砖烧制、缂丝织造技艺,南通的蓝印花布、板鹞风筝技艺等。

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遗馆院众多。如非遗专题博物馆有徐州民俗博物馆、常州梳篦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江苏淮剧博物馆、扬派盆景博物馆等。运河专门博物馆则有再现运河历史、地方戏曲和运河治理、漕粮储运的淮安运河博物馆,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工程则正在建设中。对于高度依赖旧有的运河生态生存的运河沿岸非遗项目,藉由博物馆院的形式可加强对该类非遗的保护,特别是使得濒临灭绝、无法通过产业化发展而复兴的沿岸非遗得以保存“文化基因”。

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开发趋于系统化。近年来,随着大运河名列世界遗产名录,江苏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江苏段得以系统保护和科学利用。《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这一全国首部促进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于2019 年11月底在江苏出台,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撑,而《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则从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6个方向的规划,使得大运河江苏段非遗的保护与利用阔步迈上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快车道。

(二)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原则

1、保护第一、呵护原貌

无论是大运河江苏段的保护还是江苏段沿岸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利用,都应该遵循保护第一、呵护原貌的原则,在沿岸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利用中将非遗保护列为第一位,不管是抢救性开发还是保护性建设都应该尊重沿岸非遗的原貌,以达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目的。在现实操作中应特别注意区分非遗保护利用和文旅开发的差异性,不能将非遗保护庸俗化为造景点、塑景观、存档案,搞“换头式”整修改造,这对民俗节庆礼仪类、民间口传文化类、传统表演艺术类等“活态性”特征明显的非遗尤其重要。

2、持续利用、合理开发

应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搞江苏段沿岸非遗的持续利用和开发工作。辩证的看待非遗保护和传承利用的关系,明确保护为先,利用继之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只有利用大运河江苏段持续通航的功用性特征,搞好依附于此的运河沿岸非遗保护工作,才能使非遗传承利用有所依凭;也只有搞活沿岸非遗的传承利用工作才能使得非遗保护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要充分认识到沿岸非遗这一主体的不可再生性和生态脆弱性,传承利用以不破坏非遗生存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为前提,搞持续利用而不应竭泽而渔,不能为眼前的、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牺牲长期的、广泛的人文社会效益。

3.立足全域、统筹发展

整个京杭大运河特别是江苏段大运河由于物理意义上的联通和文化脉络上的融合,使得依附于此的沿岸非遗产生了经济、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紧密关联性,因此对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遗的保护和利用应充分重视其整体性和连贯性特征,不能只局限于一时一地或一类非遗的保护利用,对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遗进行保护和利用应着眼于运河沿岸全局,既要关注非遗的保护利用,也要跳出非遗视角看非遗保护,注重运河沿岸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文旅产业的开发、传承队伍的扶持、社会力量的引流,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视角,统筹沿岸非遗家底的统计、非遗载体的征集和分类、非遗文创的开发等工作。

三、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增强环境整治

运河沿岸非遗项目具有较强的物质依赖性,这一“物质”说到底指的还是运河沿岸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只有整治好运河沿岸的自然生态环境、重塑好人文环境才能缓解直至消除运河沿岸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出现的“水土不服”的症状。大运河途径城市应以河段污水净化、水体富营养化整治、构筑堤岸立体防护体系、持续美化绿化、燃油机船控制等工作为抓手,在运河航道疏浚、沿岸建筑限高限距等治理管控领域内精准发力,持续增强大运河江苏段水环境整治力度,为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留足空间、创造条件。

(二)全面推动文旅融合

运河沿岸非遗保护与利用对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运河沿岸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存在对运河沿岸非遗项目的关注度不够高,丰富内涵挖掘不够深,文创产品单一、设计雷同、关联度差等问题,未能充分彰显大运河江苏段沿岸的非遗项目特色。

在运河沿岸非遗保护与利用中,保护是重点,利用是关键,只有走文旅融合发展,加快特色产业开发之路才能将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这一盘棋盘活。应特别注重挖掘沿岸非遗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元素,通过运河非遗古迹游、非遗专题展陈及开辟沿岸非遗旅游专线、举办沿岸非遗高峰论坛、非遗文创大赛、沿岸非遗保护日等活动持续扩大沿岸非遗影响力,拓宽非遗专题文旅发展路径。通过提升苏州评弹、昆曲、扬州评话、淮剧等文化附加值和加大宜兴紫砂、淮扬菜系、苏扬盆景等产业发展势头好的业态扶持力度,推动其反哺沿岸非遗保护。

(三)壮大非遗传承队伍

运河沿岸非遗的保护与利用常受人才匮乏的困扰而影响质效。一方面,如非遗档案征集整理、计算机处理技术、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处理、民俗考古、非遗保护规划等管理型、应用型人才匮乏;另一方面,运河沿岸非遗传承人才紧缺,突出表现在一些非遗项目受众少、产业前景黯淡,很多非遗传承人才尚未保证生活上的自给自足乃至创收致富,不得不依靠个人兴趣的驱动来维持相关非遗的传承。因此,加大运河沿岸非遗管理应用人才的招引培训力度极为必要,应大力招引非遗档案整理、实物征集、田野调查、多媒体与数字技术应用、文创开发等专业优秀人才,借助校企合作、馆院合作、挂职锻炼、委托培养、院校深造等模式加快既有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与此同时,要维护非遗传承人才结构的稳定性,加强接班梯队建设,特别是注重对产业前景黯淡、传承人员稀少、准入门槛较高的非遗业态传承队伍的培植,以政府补贴、博物馆设置工作室和定期展陈表演等形式推动传承艺人坚守非遗传承事业。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运河沿岸非遗的保护与利用说到底要靠大量的资金和各类社会资源支撑。无论是运河沿岸非遗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整治、专题性非遗馆院建设等项目工程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在此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虽然必不可少,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同样不可或缺。当下运河沿岸非遗保护与利用相对缺少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社会资本投入非遗文创开发、非遗文旅产业的体量小,社会人才参与非遗档案征集、管理的意愿也不强。为此,相关部门应改变运河沿岸非遗保护与利用由其大操大办、全程包办的陈旧思维与行动方式,推进全民参与运河沿岸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建议通过设立运河沿岸非遗保护日、帮扶运河沿岸非遗传承人、聘请非遗保护监督员等公益活动鼓励全民参与非遗保护事业,通过发行非遗开发债券、非遗保护彩票,募集非遗文创基金、非遗文创企业专项优惠贷款等形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非遗保护与利用。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要求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千年大计,而保护与利用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中,江苏应当奋力走在全国前列,为大运河留下更丰富、更精彩的非遗烙印,为传承中华文脉、实现“强富美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江苏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数读江苏
水韵江苏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