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洞
(1.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哈尔滨皮影木偶剧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皮影戏是一种受到我国底层群众广泛欢迎的特殊艺术形式,在进行表演时,演员必须在幕后操纵皮影人物,并配以大鼓、短笛、琵琶等乐器所演奏出的配乐,形成虚实结合、动静相济的舞台艺术效果,具备浓厚的地方性乡土气息,是一种贴近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流行艺术形式。虚与实之间的不断转换是皮影表演艺术中的核心内容,表演者作为舞台主体在操纵皮影人物的过程中与作为客体的配乐以及舞台灯光相互作用,进而产生了艺术表现效果层面的虚实关系,主客体既相互对立,又高度统一,高水平的皮影表演通过舞台表演元素之间的虚实关系能够生成独特的艺术意境,向观众传达令人回味的含蓄之美。
传统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表演艺术中的瑰宝,是一种结合了音乐、雕刻、美术、贴纸等多方面文化元素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有一种说法是,我国本土皮影戏最早起源于宋代,受到我国古代民间剪纸、评话表演等地方性特色艺术的影响,具体表演风格与艺术形式形成于元代,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皮影戏艺术在起源与发展的阶段主要面向贵族阶层进行表演,后来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融入富有生命力与活力的乡土气息,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特殊表演艺术,表演方式逐渐趋于简约,舞台布景逐渐由繁杂混乱转为简洁有序,有着我国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积淀,具备震撼人心的文化魅力与深远的艺术感染力,艺术观赏价值较高。
我国传统皮影表演艺术所使用的皮影人物造型模仿民间戏剧中的角色设置模式,民间艺人为不同类型的皮影人物设计了与其个性特征相对应的外形特征,模仿戏剧中不同行当的分类造型方式,吸收了较为流行的舞台戏剧的人物塑造技巧。皮影人物的外形均体现了身体小、头部较大的基本特征,身体造型上半部分较狭窄、下半部分较宽大,手臂可下垂至脚部,操作较为方便。我国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皮影艺术流派,操纵者习惯于采用反转、拉、推、揉、挑等基本技法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动作,赋予皮影表演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贴近现实的生命力。皮影艺人可利用舞台上方与下方光照强度的差异调整幕布上皮影人物之间的距离,将不利的光照因素转化为可利用的舞台表演条件,形成人物上场之后背景由暗转明、由虚到实的递进式艺术效果,给观众以层次化的视觉变化感受,提高皮影戏艺术表演的影响力与观赏价值。
皮影艺术家可通过调整皮影人物在屏幕上投射影像的清晰度展现艺术元素之间的虚实变化关系,皮影表演中的光影虚实变化会使艺术表演的效果更为丰富,皮影艺术家应利用个人艺术表演技巧、根据自身对表演方式与舞台效果的理解调整虚实关系,提高皮影艺术的表现力。这种表演方式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艺术家自身操纵技巧的高低与对艺术主题理解的准确性,皮影表演中视觉效果的好坏由多方面因素决定,当视觉效果较差、观众无法看清屏幕上的人物形象时,此类表演中“虚”的成分就盖过了“实”的成分,形成了模糊、婉约的艺术效果,能够与故事的具体情节建立紧密联系,通常用于表达故事背景的变化与人物命运的转折;当视觉效果较好,观众能够清晰、直观地观察皮影人物的动作时,这一段落的表演就具备更多的“实”的成分。
为了营造虚实交替的独特艺术效果,皮影艺术表演者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操纵皮影人物,使之平实、紧密地贴在屏幕上,保持贴平状态并调整皮影人物的动作,当皮影人物与屏幕的距离过远时,观众就无法看清皮影的具体动作。皮影表演现场的光照条件也会对表演过程中艺术效果的虚实变化造成一定的影响,投射皮影形象的光源必须保持较强的光照亮度,亮度较低的光源会影响观众的视觉清晰度,在光照强烈的条件下,皮影与屏幕的距离较远也不会影响投影的完整性与可辨识性,但用于操纵皮影的木杆会因光照强度大、照射死角较少而投射到屏幕上,严重影响舞台表演氛围的营造,降低艺术表演效果,因此皮影艺术家应当调整舞台光照的强度与照射方向,在舞台后方设置合适的光源。在表演者操纵皮影人物进行旋转时,容易因操纵速度较慢、技法不娴熟而产生动作上的迟钝感与影像层面的模糊感,进而影响观众的艺术鉴赏体验,皮影人物的动作转换持续时间越长,屏幕投影所显示的清晰度就越低,因此表演者应当在操纵皮影人物转换动作时加快速度,使之紧贴屏幕后方,避免双手在操纵过程中出现意外的抖动或摇晃,影响皮影人物在屏幕上投射形象的可见性。
皮影戏表演艺术中所使用的虚实调节手法,承载着传统民间艺人所秉承的个性化艺术理念,如果表演者的动作精准、快速,就会提高皮影戏表演的艺术效果,使皮影人物的动作具备较强的连续性与节奏感,可产生较为突出的艺术感染力。高水平的皮影艺术表演者能够通过调整皮影人物的动作幅度及其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表现出舞台中故事情节的转折与故事情境的变化。皮影戏舞台上时间的递进变化主要由演员所控制的虚实关系变化来展现,表演者必须根据自身对戏剧主题思想的理解调动皮影人物的各个部位,使人物动作与配乐的节奏相配合,使观众在观看皮影人物动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动作的结果,赋予皮影以生命,表演者应当在对故事情节、表演风格、操纵速度、舞台环境等各方面艺术元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把握皮影人物的艺术形象,将艺术主题直观地展现出来。
皮影戏是在缺乏纵深空间的二维平面上进行表演的简约艺术形式,为提高表演的艺术效果,高效率地塑造艺术形象,皮影艺术家必须主动借鉴其他类型的戏剧表演方式,革新皮影戏表演手法,拓展艺术表现空间,使之呈现出模拟真实生活情境的特殊艺术效果。例如皮影表演艺术家在演出《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这一经典剧目时,可操纵手持刀枪道具的皮影人物在幕后模拟骑马或乘船战斗的动作,由其他演员操纵模拟马匹或船只的道具,以此表演两军交战的宏大场面,由配乐奏出模拟马匹奔跑与船只入水的声音,并通过快速调整皮影人物的动作使之上下旋转,让屏幕上呈现出多人混战的场面。演员可操纵皮影人物做出舞蹈化的动作,适当调整木质操纵杆上下起伏的幅度,使之有节奏地抬起并缓慢落下,营造出人物形象不断变化的动态舞台效果。皮影表演不需要借助实物,不同于一般性的生活化动作,皮影人物的动作规律中含有一定的夸张、省略以及装饰性成分,是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艺术性夸大与选择性美化,是具备艺术性的再加工与重新创造,必须由虚实相济的虚拟动作作为搭配。皮影表演艺术家应当持续观察日常生活,积累有益的表演经验,通过使用虚实交替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艺术人物的外在神态与内在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皮影艺术表演活动中,演员能够通过操纵皮影人物的动作,模拟不同时空、不同背景之中的艺术情境,例如在《白蛇传》这一皮影剧目中,表演艺术家可通过操纵皮影的四肢在屏幕上展现出艄公划桨的动作,并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通过拉远扮演艄公的皮影人物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制造出部分在场人物退场的淡出效果,避免人物快速退场给观众带来突兀感与紧张感,虚实合一的皮影戏表演能够让观众通过观察屏幕看到角色确实在西湖上的小舟中进行活动。这一特殊的表演手法突破了客观舞台环境条件的局限,营造出深远悠长的艺术意境,体现了虚实交融的意蕴美与形式美,能够给观众留下思考与回忆的空间,此类表演中“实”的部分提高了皮影艺术的真实感,“虚”的部分营造了富有艺术气息的舞台情境,体现了传统民俗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突破性的创作方式。
皮影表演艺术将表演、配乐等融为一体,体现了主体与客体、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紧密交融,通过操纵光与影之间的交替变化,配上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唱词,全面、细致地诠释了皮影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故事的基本情节,向观众传达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情感。皮影表演艺术家在运用艺术技法的过程中将戏剧的基本情节、人物的个性特征通过有规律的皮影动作展现在观众面前,营造出含蓄、婉转、悠远的艺术情境,强化了皮影表演艺术的吸引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