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沂
(星海音乐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1760年,若望-乔治·诺维尔前后在法、德两国发表了芭蕾理论名著《舞蹈与舞剧书信集》,顿时在欧洲引起轰动,“情节芭蕾”由此诞生。300年过去了,芭蕾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今天,我们带着回顾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这部经典的舞蹈理论著作,解读诺维尔的芭蕾改革观以及它的时代意义与理论局限性。
作为西方精英文化的代名词,芭蕾舞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精神之光虽然孕育了芭蕾的萌芽,但随后连年不断的城邦战争却使其错失了芭蕾舞在此“出生”的最佳历史时机。1533年,远嫁法国的意大利公主凯特琳·梅迪奇将芭蕾舞带入法国宫廷,芭蕾艺术由此成型于法国。17世纪,法国王国路易十四对芭蕾艺术的极致推崇,为该艺术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路易十四的时代,“巴洛克”风格渗透在法国芭蕾舞中。芭蕾,既是皇亲国戚们政治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王者炫耀权力与财富的手段。唯独,当时的芭蕾舞与普通民众无关,与生活无关。
到了18世纪的欧洲,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封建专制、王权贵族逐渐走向没落,自由、平等与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芭蕾艺术,如果依旧沉寂在宫廷豢养的“象牙塔”中,将会面临严重危机。此时,若望-乔治·诺维尔所掀起的“情节芭蕾”改革之风,让芭蕾舞从宫廷走向了剧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对于自然和真实感的追求是诺维尔舞蹈改革的出发点。诺维尔的情节芭蕾观既是对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论”观点的继承与发展,也深受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美学崇尚“自然”“理性”的影响。他的改革理论力图让芭蕾舞艺术在摹仿自然和美化自然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之点。因此,他主张芭蕾舞构图应以乱中有序来代替对称平衡。在他看来,舞蹈只应该是对大自然的忠实摹写,作为大自然的孩子,艺术家要在自己的艺术中表现自然质朴的美,丰富多彩的美,既不要人工雕琢、千篇一律,也应避免程式化、刻板抄袭。因此,传统的对称平衡的构图原则应让位于自然,让艺术更加接近于真实。在诺维尔的观念中,艺术之功,在于善于掩饰人工,巧夺天工。然而,诺维尔对于对称平衡构图的反对,并不等同于对于舞台“秩序、协调”的反对。事实上,诺维尔并不忽视舞台的视觉美感。相反,他要求舞蹈家做到更高层次的视觉美感——乱中有序:对自然之物进行合理美化。并且,他提出了舞台上的色调的渐次处理、身高的渐减律和颜色的和谐规则,以期舞蹈呈现出美好的视觉效果。
由此可见,诺维尔虽然推崇自然,但他并没有将自然视为完美的“模特儿”,因此,舞蹈大师必须有能力对自然的缺点加以矫正、隐蔽。诺维尔“艺术真正的难度在于如何美化自然却不歪曲自然”的表述,正是基于艺术真实是在摹仿自然和美化自然之间寻找平衡而提出的。
“情节芭蕾”顾名思义是要讲故事的。基于作者对于“自然”和“真实感”的执著追求,若望-乔治·诺维尔芭蕾改革的目的,是批判当时造成芭蕾艺术“矫揉造作”的种种弊端,建立理想的舞蹈叙事范式。
首先,诺维尔大胆主张在舞蹈中摒弃狭隘的学院规则,尤其是放弃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即戏剧中的动作应发生在同一地点,不超过二十四小时,情节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叙事限制。
第二,诺维尔提出一部完整的舞剧或戏剧,在叙事结构上应当包含陈述——交代事件背景和人物关系;纽结——制造矛盾或悬念;解结——矛盾的解决或悬念的谜底。
第三,诺维尔关注到舞蹈语言层的逻辑关系。他以句子的字词排列和标点符号断句的比喻为例得出结论:“舞蹈中必须包含构成美丽语言的一切。”
第四,诺维尔说:“感情和情节要由灵魂刻画,由面容着色,最后由眼睛给予大笔描绘。”在他看来,以面部来表现,比使用最强烈的言词所产生的效果要激越、生动、明确千百倍。而面具所带来的整齐划一只会破坏自然,艺术的真实性。因此,他极力主张在舞蹈中废除使用面具的传统。于是,在《舞蹈与舞剧书信集》的第九封信中,他大声地喊出:“摧毁面具,获致灵魂,那我们就是世界第一流舞蹈家。”
第五,诺维尔对在芭蕾舞中使用哑剧手段推崇至极,在他的观念中,哑剧的手势动作是心灵的产物,是内心活动的忠实传导。芭蕾应该通过视觉向心灵诉说,表现人生的真实图景。
第六,诺维尔对舞剧的叙事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鉴于各种艺术、学科携手并进的关系,舞蹈大师的知识应该是最渊博的——历史、神话、古诗、历代科学、几何学、布景制作、绘画、解剖学、音乐……都要知道一些。”舞蹈最终是以一个整体向世界说话,求得各门类之间协调、共同的动人效果。
诺维尔的芭蕾改革是时代催生的“产儿”,它顺应了当时的文艺思潮和芭蕾发展阶段的需求。纵观18世纪的欧洲文化史,我们发现,在诺维尔的身后还站着贝洛、布瓦洛、莫里哀、卢梭、伏尔泰、约翰·韦弗、弗兰茨·希尔菲丁、加斯帕罗·安芝奥林尼、大卫·加里克、玛丽·卡玛戈、玛丽·萨莱等人,这些人物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实践,或显或隐地渗透在他的“情节芭蕾”观念中。
在17-18世纪上半叶,欧洲芭蕾舞的形式主要包括宫廷芭蕾、歌剧芭蕾、假面芭蕾,其中的舞蹈只是歌剧、戏剧的附庸,是贵族们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的调剂“甜点”。18世纪中叶以来,启蒙主义思想家们抨击宫廷芭蕾华而不实的风格,法国百科全书派反对巴黎歌剧院上演与歌剧无关联的插舞。此刻,芭蕾舞亟待从歌剧中独立出来,亟待脱离贵族的豢养,走向剧场里座位较低的那些观众。于是诺维尔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应运而生。
此外,时代的流行风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诺维尔芭蕾创作的题材选择。比如,1749年,在巴黎上演了诺维尔所创作的第一部芭蕾舞《中国的节日》。这部舞作的问世,恰逢欧洲18世纪的“中国热”风潮(170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在凡尔赛宫举行盛大的中国式舞会。1735年,《赵氏孤儿》被翻译成法文,伏尔泰将它改编成《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引起巨大轰动)。
总之,诺维尔可谓是西方舞蹈史上的一位“坐标人物”,他将舞蹈理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舞蹈与舞剧书信集》是芭蕾史上为数不多的经典论著。然而,站在今人的角度看待这本书,其中的理论并非是无懈可击的。诺维尔对于舞蹈技巧的态度过于片面、绝对。在本书中,诺维尔多次在提到舞蹈技巧时流露出鄙薄态度,认为其在情节芭蕾中无足轻重。在《舞蹈与舞剧书信集》第二封信中诺维尔曾批判地说:“我将为技巧纯熟鼓掌,对机器人表示赞赏,公正评价他们表现的力量和矫捷。然而,他们丝毫不能使我感到激动,不会打动我的心。”在第七封信中,他抱怨道:“舞蹈者把翻筋斗掺和到舞蹈中去了。这就改变了舞蹈的性质,降低了它的崇高价值。”事实上,技巧在舞蹈中并非一无是处,它是艺术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以“高、精、尖”著称于世的芭蕾舞更是需要舞者技艺精湛,而忽视技巧水平只会使作品流于平庸。此外,回顾500年芭蕾舞发展历程,我们知道,“讲故事”并不是芭蕾舞的唯一宗旨和目的,情节芭蕾只是芭蕾舞诸多样式中的一种,并不是什么标准范式。
诺维尔说:“舞台应是人生的真实图景,即使我还没有达到目标,至少已找到可能达到目标的道路。”尽管诺维尔一生艺术之路备受争议,充满坎坷。尽管这位具有超前思想的改革家所创作的150多部舞剧在当时并不被观众所接受。但是,1789年,诺维尔的学生、继承者多贝瓦尔终于以《关不住的女儿》实现了他在《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一书中所描绘的理想舞蹈蓝图。作为早期芭蕾中唯一的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作品,《关不住的女儿》的成功就是诺维尔芭蕾改革成就的最佳证明。
作为芭蕾舞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论著作,《舞蹈与舞剧书信集》的作者,采用了当时在欧洲曾流行一时的“书信体”文学体裁。若望-乔治·诺维尔以虚拟对话的形式,将自己的艺术观念与改革理想在书中娓娓道来。《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一经问世,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更是影响了让·多贝瓦尔的早期芭蕾舞剧名作《关不住的女儿》的问世,以及“情节芭蕾”的诞生。今天,我们回顾历史,重读这部经典的舞蹈理论著作,来解读诺维尔的芭蕾观念以及它的时代意义与理论局限性,为当代的舞剧创作改革找到了历史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