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是继2G、3G、4G系统之后的延伸的新一代互联网科技,其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概括起来5G技术通常有“两高两低”四大特征,即高速率和高容量、低时延和低耗能。
5G技术在提高速率支撑已有的短视频,使得中长视频上传、下载能够在超短时间内完成,中长视频事实上除视频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之外,在内容的结构性、层次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建构方面,能够弥补以抖音、快手、西瓜等短视频平台内容中叙事简短而不完整的时间缺陷,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从过去的边缘性影响范围逐渐渗透,将新闻报道完整而快速地呈现出来,将新闻报道的主战场从传统的纸媒转移到可视听化的长视频中,用直观而生动的方式呈现新闻,利于新闻深与宽度的挖掘和扩展。5G技术将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公共信息系统等各个层面的信息全面交互,将带来一个新的传播系统。
互联网不但能够聚集并整合各个领域的海量资源,也为人类架起了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隐形桥梁,其一经诞生使得人类的传播方式更多样和传播速度快捷,而传播的空间遍及全球实际上只要有网络的存在就有无限大传播空间。5G时代的来临让人类的表达范围和表达渠道更加自由,这种自由还包括在新闻的发布和接收信息上的自由,技术让信息更加自由流通,进一步扩大公民的知情权,网民在互联网上进一步参加国家和公共事务,政府、企业、个人通过互联网探测外界世界的变动并做出相应的决策。传统工具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新闻自由的空间,给众多网民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互联网发声领域,5G技术的嬗变也带来一定的弊端。
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曾在媒介补偿性理论中讲到,“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以往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补救和补偿。”媒介技术的补偿正是如此。人类在使用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5G大数据的变革更像时一把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科技与未来的福音的同时也在充当着被在科技浪潮中悄然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信息泄露、数据与隐私恐慌再起风云。2015年7月22日,阿里云提出“数据保护倡议书”,然而数据和个人隐私的保护依旧如一纸“披着法律与道德保护下的空文”,数据与隐私泄露时,这些规定和文书的作用宛如摆设,这正照应了兰道(Susan Landau)的话:隐私声明远非为人类使用而设计。人类一边搭乘5G的高速运行的列车一边担心“翻车”。私人信息变得更加容易查询,个人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对数据的保存和管理以及黑客的入侵等存在的安全隐患始终无法避免,5G技术的出现更是提升了这种信息泄露的概率。个人数据被挖掘、被预测,甚至被全面监控,造就了具有个人隐私的数据在网络空间由传统“匿名”变为“透明”。这种变化突破了传统隐私权的范畴。一旦忽略技术下的隐私权保护,很可能造成网民在互联网平台带着详细的个人信息“裸奔”。
民粹主义草根民主借助网络技术粉墨登场。“自媒体”成为以自我为连接点的“我媒体”出现后,网民的编辑信息的权利和发布信息的权利空大,获得和传播信息的渠道多,网络平台掀开了“去中心化”的一页。网民在接受外界信息的同时也为信息的发布者,网络政治传播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和话语空间,并赋予了其前所未有的参与和表达机会,自由讨论、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已成为现实,政治传播自由大为扩展。互联网重构网络议程设置的同时将海量的网民聚集在线上,构建全新而较为公平的政治话语体系,网民在互联网平台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同时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政治斗争,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碎片化使国家空间的边缘模糊化,新自由制度主义之父约瑟夫·奈这样说道:“信息网络将重新定义国家权力”。
“沉默的大多数”借网发声,但“乌合之众”产生群体压力。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写道:“任何情感态度的表露,通过暗示和相互传染迅速传播开来,从而强化群体夸张的情感,这样明确得到群体认可的对象就会变得异常强大……特别在是在异质群体中,其剧烈的情感又会因责任感的缺失而得到强化。”并且认为,“孤立且有责任感的个体会因为害怕惩罚而对它们加以克制”。多数会对个人或者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中的一个基本原则,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在诸多事件中网民可能并非对事件持有极端观点,然而对于点赞众多的评论报以敬畏心理,内心在更多同倾向的评论中偏斜,最终在趋同心理或朋友间关系的压力下与获得支持。
互联网平台中信息沟的再扩大。从3G到4G到5G技术的更新迭代,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可能是以往的4G技术带来的信息与技术鸿沟还没填补,5G和大数据下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再次扩大。5G通讯技术的普及让现有的4G用户完全接受必然存在一个时间过程,在这个普及过程中社会各阶层间的使用必然存在使用的早晚问题,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和在“知沟”的根源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等。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带来的“知沟”差异,必须先理顺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抑制社会两级分化的机制。
构建互联网和媒体平台自身的审核机制。5G背景下互联网和媒体平台需要后台技术人员的监管和把控,从源头治理方能正本清源,大数据下的信息抓取和敏感字词的屏蔽让信息并非一经发布立即显示在网上,而是要经过媒介渠道的流通,让互联网后台人员构建良好而规范的后台审核机制,做好把关人角色,做好信息流通中的“过滤网”和舆论场上的“守门员”,避免不良信息流入公众领域。
展开网络法制工作,网上警察监控舆情。“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网络世界需要有法可依,网络需要法律规范,互联网虚拟世界需要警察督察。且“不论是立法机关的立法,还是行政机关的执法,甚至包括司法机关的司法审判等,对于网络上的表达自由的态度通常是‘限制多于保护’,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各种不良信息和可能带有违法性质的言论,更多采用的是‘围堵’手段,而没有很好地利用‘疏导’措施,网络环境下的言论表达、信息传播的‘法制化管理’水平很低,还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对网络环境下表达自由的法律保护机制”。
莫让垫脚石成为绊脚石,合理运用看不见的手。“简政放权”是政府提供的一项治理政策,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抓大方向,瞄准未来方向,同时也要注重5G大数据的国际科技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对数据与技术的“灭火式”管理转变到“防火式”管理,转变对技术的“管”“压”“打”“禁”过度管理状态。对待5G和大数据技术人类善意、善待、善用、善管才能控制其未来发展,用“引”“调”“缓”“疏”的方式促进技术与人类之间和谐稳定的关系,才能让技术造福人类。
公众个人提高媒介素养,提升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面对5G与大数据技术除了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条文约束外,公众道德上的自律更需提上议程,公众在5G大数据的发展过程中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不失为良好的对措。对于科技不应完全否定它、排斥它,否则就可能成为网络科技巨轮下碾压过的第一批“网盲”,但也不能全盘接受,人云亦云。此时,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掌控媒介技术、辨别网络信息真假是网民的良好举措。
在对待先进的科技,化友为敌不可取,视为人类洪水猛兽的对手也不可行,在利用技术的同时也不要成为其奴隶。5G和大数据实质上只是一种技术,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的是一种沟通社会、与人互动的中介和工具,在初创时并不承载人类的伦理和道义的问题,而使得其发展成为渗入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的是操纵技术的人类,人类的行为赋予技术“善”和“恶”的性质。总的来说,5G技术的存在所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人类更加智能化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