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学经验分享

2021-11-13 09:35杨丹红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蒲松龄丈夫母亲

杨丹红

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有的美丽善良、勤劳勇敢,有的爱慕虚荣、凶恶残忍。他们不遗余力地将自己对不同女性的感受诉诸笔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关注这些女性形象,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下面,笔者就以蒲松龄的《促织》为例详细谈谈。

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一些教师在讲解《促织》的过程中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带领学生探究“人”变为“虫”的奇特情节上,以此来引导他们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样做固然没有问题,但是不够新颖。学生在课堂上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效果也一般。其实,教师可以尝试以《促织》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情境,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探究任务,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任务一:

蒲松龄在《促织》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但是只刻画了一位女性形象。请你阅读文章,评价一下这位女性。

这样的任务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更好地交流与互动。

阅读了文章,学生们纷纷发言:

生1:“她是一位母亲,却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难道小小的促织比自己的儿子还重要吗?她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生2:“作为妻子,她也很无奈呀!丈夫迂腐,孩子顽皮,家庭生计、‘科敛摊派’等都需要她来承担,她苦苦挣扎、默默承受,却无能为力……”

生3:“在故事里,她是最不起眼的那个人。作者没有描写她的容貌和衣着,没有介绍她的人生经历,甚至连个名字也没有为她取。在《促织》中,她的‘戏份’并不多,我却感受到了她的无能为力。可以说,她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被忽视的女性的缩影……”

生4:“她是可怜又可悲的,改变不了丈夫的性格,便去‘问卜’,想要改变现状,却又不小心葬送了儿子的性命。谁能想到一只小小的促织能改变这么多人的命运走向呢?”

第一个任务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对文中唯一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教师以《促织》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布置任务,能让学生明白: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可忽视那些不起眼的人物形象。

在发言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快速整理出关键信息,结合原文来评价人物形象,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值得表扬。

当学生对文中的女性形象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后,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了。《促织》的篇幅并不长,教师可以将原文展示到PPT上,并布置第二个学习任务。

任务二:

请你再次阅读文本,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这一女性形象的特征,并深入解读。

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下:

生1:

关键词:聪慧

解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她说这句话是有前情的。朝廷催促成名上交促织,成名既不敢勒索百姓,又没有可以抵押、赔偿的财物,没有钱,他去哪里买促织呢?(附近的促织都被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住,储存了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高价出售)交不出促织,他必死无疑。眼看丈夫就要因一只虫子而死,她果断地向丈夫提建议:“在这里等死,还不如自己去找促织,万一有希望呢?”我认为,她是一位非常聪慧的女性,与她那迂腐的丈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2:

关键词:愚昧

解析:正如同学刚才所说,成妻的确很聪慧。但是,我認为她也是愚昧的。原文中提到:“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跳舞。展玩不可晓。”丈夫成名没有钱买促织,想一死了之。这时,她选择了求神问卜。从这一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非常的愚昧,居然信鬼神之说。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能结合原文来分析论证,很不错。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系列的写作任务。

具体如下:

1.补写任务:儿子醒来之后,母亲会有什么反应?请你为文章补写结局。

2.改写任务:文中儿子闯祸后向母亲求救,你觉得她当时还有别的办法吗?请你改写文章,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至少完成一项任务。

有的学生选择完成“改写任务”,具体如下:

改写:

母亲一把抱住孩子,一边悄悄拭去自己眼角的泪水,一边抚摸着孩子的后背,安慰道:“没事,没事,不要惊慌!等你的父亲回来了,我们再去捉一只促织就是了。”

“如果捉不到会怎么样?”孩子抬起满是泪水的脸庞问道。

“不会的,不会的……”,她有一点迟疑,可是看着怀中的孩子,目光又坚定起来,“我们一起去捉,一定能捉到!”

这名学生改写得很好。在原文中,“孩子”闯祸后并没有得到“母亲”的宽慰。“母亲”的情绪瞬间崩溃,说出的话就像一把把刀子,要了“孩子”的命。“孩子”突然意识到自己还不如一只小虫。“母亲”不但没有安慰孩子,还给了他致命的一击……该生改写了文章中的这一细节,使母子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温情,也将希望留给了这个家庭。笔者深受感动。

郭沫若曾称赞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然而,当我们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她”的身上时,他们会由衷地感叹:原来真实的“人”更难写!蒲松龄用手中的笔记述了一个个小人物的人生经历,值得我们带领学生认真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蒲松龄丈夫母亲
蒲松龄纪念馆举办“道法自然——王佑学山水写生画展”
傍晚
蒲松龄
安慰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蒲松龄隐诗批文章
蒲松龄妙批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