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近日,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科研团队研发的16个紫薇新品种通过国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种保护专家审查,标志着湖南省具有知识产权的紫薇新品种达到52种,居全国第一。目前湖南已成全国最大紫薇新品种供给方,年产值超10亿元。
近5年来,湖南林业共实施科研项目510项,获得新技术新品种200余项,科技成果86项,获得林业专利1100余件,植物新品种授权60件,完成标准制修订76项,获得国家和省级以上科技奖励74项,其中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油茶等木本油料创新多方面已经领跑全国林业,科技创新对我省林业发展的引领、支撑、服务作用逐步凸显,并成为引领湖南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全力全新、稳当持续地“撑”起绿色三湘。
推进:生态建设跨越发展
截至2020年底,湖南省森林蓄积量达6.18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7.04%,湿地保护率达75.77%,生态环境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目前,省内54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总体保持稳定,2021年1月调查显示洞庭湖越冬候鸟达28.8万只,创同步调查记录以来数量新高。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林业科技的支撑,都受益于我们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我们深入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开展新一轮国土绿化、发展林业产业、开展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古树名木保护、推进再信息化,最终推动我省从林业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无一不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化林业科技创新。”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长清深有感触。
科技创新的力量日益彰显。科技,无时无刻不在支撑着林业基础工作和重点任务,从方方面面推进湖南生态建设跨越发展。
通过全省自然保护地空缺分析研究,提出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保护空缺地993块、面积152.8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22%,为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全省本土野生植物调查,基本摸清了受威胁植物和濒危物种数量,奠定了湖南本土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基础;针对全省5个地貌区域不同海拔区间立地条件,筛选25个树种提出森林经营模式16种,通过娄底、张家界等市州开展技术集成示范,为提升森林质量提供了科学途径;优选废弃铅锌矿区、锑矿区抗污染树(草)种17种,构建植被恢复模式7个,经植物生态拦截实现地表泾流水锑、铅和砷含量均大大降低,为生物治污提供了探索;开展生态修复、污水治理、小微湿地公园以及生态种养等多种模式的小微湿地试点,为全省小微湿地建设提供了样板示范和技术经验;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成果为全省森林资源生态监测、资源林政管理、长株潭生态绿心建设及全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等提供了支撑;紫薇、杜鹃、油用牡丹等花卉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取得多项成果,木本花卉获新品种授权32个;怀化《湘西大型真菌原色图谱》的出版,填补了省内大型真菌研究多项空白;湘西自治州建立了古树名木生长势、风险以及重要性评估模型,研发的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古树名木的智慧管理。
重点开展了湖南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保护成效评估、湖南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保护、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森林灾害监测与智慧防控、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森林旅游及康养、城市和乡村生态景观构建、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联网监测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等研究,为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技术支持;重点开展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洞庭湖流域和长江岸线生态涵养带构建与退化湿地修复、湘江流域和工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石漠化等困难地生态系统修复等研究,为增强重要生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
支撑:林业产业高质量腾飞
万类入秋时节,双牌县何家洞镇二井江村和泷泊林场周冲工區的竹荪种植基地,一个个黑白分明的“雪裙仙子”争相爬出沃土,迎风舞蹈。
“好消息啊,这说明县林业局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竹下竹荪试种成功,待有序推广后,这将成为双牌县竹产业的又一经济增长点。”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笑着说道。
不仅仅是双牌县的竹荪,也不仅仅是林下经济,科技创新对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无所不在,成绩斐然。
近年来,湖南选育出一批油茶高产优质新品种,攻克了油茶组培快繁瓶颈,以油茶高产良种为基础,集成高接换种、生草栽培、整形修剪、硼锌微肥施用、品种配置等技术对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示范基地平均产油量比改造前提高了3倍以上,油茶果轻简型处理设备为油茶果处理节约400元/吨;油桐、山苍子等多用途木本油料全资源分级高效利用,提升资源利用率20%;毛竹伐蔸人工促腐关键技术研究、梓木制品增值关键技术及应用、“三素分离、竹建筑装饰材、竹餐具”等竹木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了竹木产业水平;凹叶厚朴优良无性系选育及无公害栽培,三七、七叶一枝花等品种繁育及林下栽培等技术提高了中药材良种选育及繁殖水平,新化“多花黄精林下栽培与种子繁育技术”列入了全国重点推广100项林业科技成果;衡阳市酥脆枣防裂果技术、油茶蜜蜂繁育增效技术等4项实用技术荣获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
拓建:高质量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高质量的林业科技创新当然得依靠高标准、高质量的平台建设。截至‘十三五期末,我省共建设部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0个。”省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明旭表示。
通过“积极争取,自主创设,共享共建”,科技平台数量增加、水平提高,建设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80个,科技推广平台数量居国内各省之首。获批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湖南省政府共建“中国油茶科创谷”、农林生物质绿色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木竹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联盟9个、长期科研基地6个、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7个;新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4个、省级长期科研基地13个;依托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平台,筹建以油茶为主的林果花草种业研究中心;建设成果转移转化推广平台7家。
已建园30多年的湖南省植物园入选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最高会员单位,近年在宁乡东湖塘拓展建设了18.86公顷育苗基地,园内有近6.67公顷的苗木繁育基地,同时建设5000平方米科研展览温室。自2017年7月30日正式加入中国植物园联盟建设项目“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Ⅱ期)”以来,湖南省植物园负责本土植物清查与保护。以彭春良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科研人员历时3年,野外调查时间长达295天,总里程2万余公里,新增引种保育湖南本土野生植物1389种,发现植物新种8个,发现新纪录科2个、新记录属5个、新纪录种32个。该项工作有效地实现受威胁植物和濒危物种保护,促进湖南本土植物的自然进化过程、应对物种灭绝的威胁,在本土植物就地收集基础上服务于湖南本土植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促进湖南本土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
成立于2013年的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是我国第一个城市森林生态站,近期全面启动了以长株潭地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对象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及森林氧吧探测等服务地方公众的科研观测,对长沙市域范围内的12个城市公园,24个社区公园,36个街头绿地的多样性进行调查与评估,将在探索森林结构与功能动态变化规律,提升区域居民生态服务功能福祉及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任站长廖菊阳表示,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有更多的需求等着他的研发团队去攻坚克难。
创建:全球一流的一谷一室
一谷,即“中國油茶科创谷”。
继2021年5月31日,中国油茶科创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兰亭控股有限公司在长沙签订中国油茶科创谷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后,8月25日,省林科院与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又签订了《开发研究油茶航天育种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油茶航天育种研究,将通过太空诱变,培育出高产、高含油、高抗的油茶新品种。
基于湖南油茶科技创新的良好基础,2019年9月,湖南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就“中国油茶科创谷”签订了共建协议,致力打造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木本油料科技创新基地。“中国油茶科创谷”总规划面积233.33公顷,建设期5年,计划投资10亿元,将重点突破油茶等木本油料加工副产物多层次高值化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孵化一批高值化新产品、新工艺,为油茶千亿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室,即湖南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0年2月28日,科技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准依托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建设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5年筹建期内拟投入1.6亿元,打造木本油料领域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平台,为助力落实“三高四新”战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油茶千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建成木本油料资源生理学特性调控及品质性状改良研究平台、木本油脂绿色转化研究平台、木本油料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分析检测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综合管理平台等6个平台,组建3个联合实验室和1个木本油料众创空间;建立绿色定向高效转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示范基地。
湖南省林科院党委书记李昌珠研究员介绍,目前实验室大楼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配套工程逐步实施。近期牵头联合10家同领域单位申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链一体化示范”课题方向。
服务:让高质量林业惠及人民
“每天能到山边地头,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茶花、压满枝头的累累硕果,我心里就会感到无比欣慰和宁静。”30多年来,湖南省林科院副院长、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陈永忠带领科研团队,从上千个组合中择优筛选、培育出“湘林油茶”高产杂交新品种,每公顷产油从过去的45~75公斤提高到750公斤,产值超7.5万元。
坚持生态惠民,服务广大林农,是湖南林业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技创新“撑”起绿色三湘,最终目的就是让“绿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高质量林业惠及人民。
2012年以来,湖南林业科技进村入户行动覆盖1281个村21783户,示范面积2.23万公顷。2018年胡长清局长亲自率队赴城步苗族自治县和安仁县贫困村开展深度贫困县林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全覆盖活动,组织18个处室和局直各单位115名干部及专家分赴全省走访了339个深度贫困村,2万余户,8万余人,有针对性地请了65位专家在深度贫困县开展11场林业实用技术培训。全省累计选派了林业科技特派员3780名,服务次数3.8万次,推广“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服务模式,解决了贫困户林业生产中的实际难题。
“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国际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不断调动科技创新积极性和服务人民的自觉性。”湖南省林业局科技外事处处长姜芸介绍说。
湖南林业先后实施引智项目50余项,组织52批170人次因公出国(境)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学习,接待国际专家来访133人次,与美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的科研院校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在优良种质资源引种、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新材料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成果。
湖南省林业局每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苗宣传周活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持续提升,连年获评宣传周活动先进集体,局科技外事处2018年获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集体。先后有4家单位获批国家和省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均以全优成绩通过验收,省植物园获批为第一批湖南省知识产权密集型科研院所创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