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朱天平,赵继伟,詹 晓,彭 飞
(1.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16;2.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3;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水库工程施工,特别是坝址区大规模的土石方开挖、回填,会造成区域内较大范围的地表扰动、植被损毁,加重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思路常以主体工程为出发点,主要考虑主体工程规模、设计标准、建设方案、结构安全等,对修复生态、美化环境重视不够。
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林草植被,修复工程施工损坏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为适应新时期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近年发布的相关标准、规范也作出了具体规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 50434—2018)[2]要求根据项目所在的水土保持分区及项目区自然条件确定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等防治指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 50433—2018)[3]要求对无法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项目,提高植物措施标准和林草覆盖率;《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 51018—2014)[4]规定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及以上的水利水电项目,其枢纽闸站永久占地区的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级别为1级,需根据景观、游憩、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要求,执行园林绿化工程标准。
河南省大型水库多位于山地丘陵区,地面坡度较大,工程施工又不可避免地破坏原有植被,如不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极易造成表层土的大量流失,区域生态环境难以恢复。我们对河南省大型水库坝址区水土保持植被恢复与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统计分析其设计、变更及实施的量化指标,总结经验与教训,旨在为今后同类项目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调研对象为河南省大型水库坝址区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共有大型水库28座,其中:2000年以前建成的有21座,在这些水库工程建设期间,水土保持相关规范、标准尚不完善,水土保持投入普遍较少,植物措施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参考意义不大;2000年以后建成(或基本建成)的有7座,这些项目的前期设计工作深受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理念影响,而在工程建设期间又适逢国家逐步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具有较好的调查研究价值。
2000年以后,河南省共建设盘石头、小浪底、西霞院、燕山、河口村、出山店、前坪7座大型水库,其中盘石头、小浪底、西霞院、燕山、河口村5座水库已经建成,出山店、前坪2座水库也基本建成,目前已进入验收阶段。从工程在河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盘石头水库位于北部,小浪底、西霞院、河口村、前坪4座水库位于西部,燕山水库位于中部,出山店水库位于南部。从坝址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所处的位置分析,盘石头、小浪底、西霞院、燕山、河口村、前坪6座水库位于北方土石山区,出山店水库位于南方红壤区。在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中,小浪底、西霞院、燕山、河口村、前坪5座水库的坝址位于伏牛山中条山国家级或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盘石头水库坝址位于太行山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出山店水库坝址位于桐柏山大别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综合考虑各水库坝址所处位置的代表性,选取盘石头、燕山、出山店、前坪4座水库作为本次调研的样本。
调研内容包括各水库坝址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配置、投资及效果。
(1)植物措施配置、投资调研,采用资料统计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原设计情况,主要通过查阅各个水库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5-8],统计有关数据;建设实施情况,主要通过查阅各项目建设期间的水土保持变更文件[9-12],并结合实地调查,统计有关数据。统计数据包括坝址区植物措施的面积、种类、种数、投资规模、单位面积投资指标等。
(2)植物措施效果调研,采用专家评估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专家评估组成员5人,均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其中水土保持专业2人,生态学、风景园林、环境保护专业各1人。通过资料查阅、现场查勘、会议讨论,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各水库原设计和建设实施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水土保持效果、生态修复效果、环境保护效果、景观构建效果4个方面分别做出评价结论(分为很好、好、一般、差、很差5级),在措施管理维护难度方面也做出评价结论(分为很简单、简单、一般、困难、很困难5级)。同时,每个样本各发放公众调查问卷25份,发放对象均为坝址区附近居民,对目前坝址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景观效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满意度选项有满意、一般、不满意。
3.1.1 植物措施配置、投资调研结果
各水库坝址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原设计情况调研结果见表1,建设实施情况调研结果见表2。
表1 坝址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原设计情况调研结果
表2 坝址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建设实施情况调研结果
3.1.2 植物措施配置、投资分析
(1)坝址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原设计3~7种植物,主要是水土保持类树草种,单位面积投资1.45~12.67元/m2;建设实施过程中实际种植植物13~47种,除水土保持类树草种外,还大量选用了观赏类树草种,单位面积投资25.05~65.42元/m2。调研结果表明,建设实施过程中植物措施采用的植物种数和单位面积投资较原设计均有较大增加,其中种数增加3.33~5.71倍,单位面积投资增加4.16~20.34倍。
(2)无论从原设计情况看,还是从建设实施情况看,近年来坝址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单位面积投资均逐步提高,其中:原设计的单位面积投资从1999年的1.45元/m2(盘石头水库)提高到了2015年的12.67元/m2(前坪水库),建设实施的单位面积投资从2009年的25.05元/m2(燕山水库)提高到了2020—2021年的65.42元/m2(前坪水库)。
3.2.1 植物措施效果调研结果
各水库坝址区原设计及建设实施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效果专家评估结果见表3,现状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见表4。
表3 原设计及建设实施效果专家评估结果
表4 现状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3.2.2 植物措施效果分析
(1)根据专家评估结果,原设计坝址区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效果为“很好”或“好”,生态修复效果、环境保护效果、景观构建效果均为“一般”或“差”,管理维护难度为“很简单”或“简单”,说明原设计方案虽然满足水土流失防治需求,易于管理维护,但难以起到较好的生态修复、环境美化作用;建设实施方案的水土保持效果、生态修复效果、环境保护效果、景观构建效果均为“很好”或“好”,管理维护难度为“一般”,说明通过水土保持方案变更,建设实施的植物措施兼顾了水土流失防治、生态环境修复、景观构建等多种功能要求,且管理维护难度适中。
(2)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盘石头、燕山、出山店3座水库坝址区植物措施现状效果各项指标的满意率未达90%,说明植物措施的实施效果得到了周边群众的充分认可;前坪水库坝址区植物措施现状效果各项指标的满意率均未达90%,指标数据略偏低的原因是植物措施目前还处于养护期,苗木植株尚小,建设实施效果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近年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逐渐加强,河南省大型水库工程坝址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单位面积投资逐步提高。本次调研选取的样本一方面受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理念影响,原设计方案中坝址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投资规模、建设标准仍停留在较低水平,配置粗放;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过程中均通过水土保持方案变更,大幅追加了植被恢复与建设的费用,优化了植物措施配置,增加了植物种数,提高了建设标准,植物措施的实施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景观构建4个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管理维护难度。
(1)建议在水土保持前期设计时,将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景观构建有机结合,在规范允许范围内,适度提高水库工程坝址区植物措施建设标准,科学合理地进行植物措施配置,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尽量避免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变更。
(2)建议水库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加强对坝址区植物措施的养护,使其长期有效发挥水土保持、生态、美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