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先任
各地近年来从简政放权入手,深化“放管服”改革,各类行政审批大幅压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然而,一些基层单位和市场主体反映,目前仍然存在“虚放实不放、明放暗不放、此放彼不放”的“三放三不放”现象。少数部门、地方“放管服”做虚文章、设隐门槛、造中梗阻,不同程度影响“放”的成效。
“放管服”改革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一些地方“放管服”的“香饽饽”却成了基层接不住的“烫手山芋”。比如,一些部门“虚放实不放”,把一些责大利小的事项下放,而核心权力则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一些部门“明放暗不放”,做表面文章,说一套做一套,如公开的文件政策中明确了“放”,市场主体在办理业务时又遭遇隐性门槛;还有不同部门、环节之间“此放彼不放”,这导致各部门之间协调与衔接不畅,让办事企业来回跑,反倒比“不放”前更麻烦……
“三放三不放”,关键在于一些权力部门舍不得放权,部门利益成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最大障碍,从而让一些地方、部门避重就轻式放权,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时敷衍了事。另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根深蒂固的坏习气也影响了“放管服”改革的推进。除了上级权力下放不彻底,影响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还有基层接不住的问题。比如基层欠缺相应的承接能力,上级部门赋权不赋能,导致基层没有能力接。
深化“放管服”改革,不能在落实到基层时就变形走样。“放管服”改革面前的“三放三不放”问题,是“放管服”改革前行路上亟待清除的绊脚石,暴露了“放管服”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了改革“梗阻”。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要让“放管服”“收放自如”,就必须解决好“三放三不放”问题,打通“放管服”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弄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使“放管服”真正成为利民惠企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