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代景深中去触摸个体温度
——从湖北日报《新春走基层》看基层如何“走”

2021-11-13 12:26姜远海
新闻前哨 2021年5期
关键词:湖北日报新春光纤

◎姜远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些同志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他强调,走基层“不仅要‘深入’,更要‘心入’‘情入’”。放眼我们的新闻报道,很多人经常在一线跑,却发现不了群众喜爱的故事;有的虽然观察到了、发现了,但是写的东西却依然干巴巴;还有的虽然文字表达清楚了,却忽视了读者和采访对象的感受,而难以引起读者和用户的共鸣。

湖北日报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让记者到时代景深中去触摸个体温度,要求用心走、接地气,用温度去彰显新闻的厚度,推出体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岗位的《破晓时分》,蹲点式采访《活力村庄》,温馨故事《最美坚守》《牢记嘱托再出发》等12个个性化栏目,走基层“走”出新意、“走”出特色、“走”得更具时代价值。

一、心先入让采访更深入

“循着煤气管线走进条材厂,连铸机正自动运转。‘咔擦’声中,摆剪精准切断铸坯头部,火红滚烫的钢坯沿着辊道,平稳钻进均热炉。这一幕,顺着5G网络,同步映入操控中心工作人员的眼中。”

“记者来到鱼市档口门前,地上湿漉漉一片,不少配有氧气罐的运鱼专用卡车排队等候。此刻,‘水明水产’档口老板郑则龙电话不停,档口工人们正在将活鱼放入白色塑料鱼池……”

“每秒6米!9米高的天狼仓立库里,每件‘坐’上穿梭车的商品,都以这样的速度起跑。凌晨5时,天狼仓里,穿梭车与轨道的摩擦声、提升机的启动声、料箱与传送带的碰撞声相互交织,从不停歇。”

现场画面随着文字的流淌跃然纸上,读者如临其境。这分别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新春走基层·破晓时分》栏目中《智能炼钢,这里的黎明“净”悄悄》《江汉平原农产品大市场 带露鲜货迎着晨曦出发》《每件快递以6米/秒的速度“狂奔”》的开头描写。

2021年2月10日开始,湖北日报全媒体7名记者在破晓时分,分别走进武钢、三峡电站、武汉城市污泥处理厂、京东物流园、江汉平原农产品大市场、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北收费站和武汉电信网络操作维护中心,体会、采写昼夜交替的“破晓时刻”,捕捉在许多人酣梦之时的岗位坚守,迎接黎明红日喷薄而出的刹那时分。

要深入就得身入,而身入必须体现脚力,但是要真正体现脚力,则必须心入。“破晓时分”系列报道,是记者披星戴月,用脚板走出来、眼睛看出来、脑子思考出来的。

记者在武钢5G智慧工厂探访中,巧用了昔日炼钢工人“脏”的背景——17年前,身为浇钢工的王占武“有4套工作服,每次下班都得换一套。下班前必须先洗澡,不然太脏,不敢换便装。”“如今,王占武的工装减少到2套,每周换洗一次,就连下班后洗澡再回家的习惯也改了。”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脏”和“净”的反差,进而通过王占武这个个体,折射出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与管理水平的飞跃。

记者在武汉北收费站采访了一个通宵,通过观察和对观察到的素材过滤、筛选,在收费员曹航源这个个体身上,挖掘出该站一年有2万多辆绿通车通行,享受免费金额近2000万元的全景图像。

二、接地气去发掘灵气

如果来了命题作文,要求结合新春走基层活动,采写反映典型村庄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的探索及变化,要求从观念、产业、技术、管理、班子、帮扶等不同角度,为全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样本和思路,你会怎么做?

这类采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的任务,写成经验通讯、概貌通讯等文体也未尝不可,但文章如何有灵气、耐读且传播性强?湖北日报要求记者采取蹲点采访的方式,到要采访的村里去发现、收集亮点素材,将经验性新闻写得鲜、活、实。

这样一来,《活力村庄》栏目文章就显得灵气活现,行文灵动、自然、有生气。比如《湖山村干事的底气足了》开头:新浇的水泥地坪上,几个爪印格外扎眼。“肯定是狗子刨的!”李先春弯腰把坑洼抚平,“水泥干透,才能放垃圾转运箱。”

《“九棵松”磨出硅微粉》用轻快的语言,写出了乡村工厂的“高大上”:走进九棵松公司车间,只见一片片石英石板材从抛光机中“钻出”,变得光亮照人。“这款叫‘卡拉拉’,鱼肚白底色,‘裂纹’自然,很受欢迎。”吴胜贤告诉记者,订单已接到今年5月,月底前还有3到4个集装箱发往阿根廷。“公司已创立品牌NTP,这个洋名取自九棵松英语的首字母,并在加拿大设立销售点。”

一位著名的记者曾经说过,不会表达的背后,首先是没有去感受,所以也就没有感觉。当我们的足迹遍布生活深处时,报道就会有底气、灵气和锐气,我们的报纸就有了生机和活力。通过蹲点式走基层,文章有了灵气,文中“锦句”也不断闪现:

《华一村:四村合一全盘活》中说“华严湖的水一如既往,华一村却已脱胎换骨”;《鹤峰石龙洞:能人返乡盘活土地》有“村民们越来越觉得手中的土地是‘宝贝’”;《大悟三里村:“能人”操盘产业旺》“赶在农历小年前,大悟县三里城镇三里村村民拿到了分红”让读者感到期待;《利川黄田村:贫瘠山村搭上致富车》的“小楼林立,亭台楼榭,青瓦白墙,雕梁画栋”,让人领略“水墨江南”。

新闻前辈南振中就记者走基层曾说,新闻报道如果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就会显得软弱无力,从客观效果上看,就等于放弃了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职责。“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

三、亲和力彰显人文厚度

下基层不仅是捕捉那些鲜活的语言、场景,还要“在时代的景深中触摸到个体的温度”,通过亲和力体现人性美和人文关怀。真正走进、贴近、深入了,才能用真切的见闻牵引出深沉的思考,你就会自然生出那些独特、真实、深切的感受,而在行文过程中,就自然会延伸出时代的脉动和人文厚度,文字内容才具亲和力。

在《牢记嘱托再出发》栏目中,记者采访长飞光纤的报道《新春,踏访总书记8年前的足迹——长飞光纤逐“光”前行》,通过长飞光纤个体,拉近了在领袖关心关怀下,中国科技力量的前行大势同读者的距离:

“长飞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及预制棒供应商,大量客户在海外,春节期间正赶上订单旺季,所有生产线都是满产,甚至比平时还要忙。”他说,除2020年被疫情短暂阻断过一个月,长飞光纤生产线自1992年建成投产,29年来几乎没停过。

2013年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飞时,也曾登上30米高的拉丝塔顶,不顾拉丝炉的高温和刺眼光芒,观看了解光纤预制棒被熔化拉丝的过程。沿着总书记当年的足迹,我们再次循着“光”的方向,在新春第一天,感受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脉动。

《畅想2021》栏目,反映普通人的新年梦想和憧憬,《一家人团聚,哪天吃都是年夜饭》描述了特殊团年饭的人文关怀:

“工作性质特殊,一家三口都要在春节期间坚守,很难在大年三十团聚。自从儿子参加工作后,这个三口之家7年都没能在大年三十凑齐吃顿年夜饭。于是,只要过了腊月小年,陈再胜便会找个三个人都休息的日子,一起吃顿团年饭。“只要一家人团聚,不管哪天吃,都是年夜饭。”

《最美坚守》栏目以写人物、写内心所思所想为主,主要探访公共交通、养老院、医院等城市服务、城市保供等窗口,在对特殊岗位的描写中,无不体现了特殊的人文温度和关心之情。比如,《通宵公交:江城午夜“摆渡人”》对代驾司机这一特殊的乘客群体关爱有加:“乘客近半是代驾司机。他们人手一辆折叠小车,车内很快没了多少下脚的地方。代驾司机刘师傅说,晚上代驾后骑车十分劳累,省心又温暖的通宵公交,成为代驾司机们的共同选择。”

《就地过年 暖在身边》栏目,根据特殊年份就地过年倡议,记者采访的新闻作品,读起来都会让人热泪盈眶:

“去年9月,褚润泽从河北石家庄考到武汉华农大求学。……小褚成了班上唯一一个留校学生。小褚的父母也焦急地向班主任陈炯炯打电话反馈这一情况。‘滴滴滴’,13日下午4时多,褚润泽的QQ收到了来自班主任陈炯炯的私信。‘小褚,你一个人冷冷清清,又人生地不熟,愿意住到我家里来吗?你可以先考虑再答复我!我们全家人都欢迎你!’收到班主任的邀请,他和父母商议后,决定搬进老师家暂住。”

通过走基层,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必须与时俱进,深入推进内容创新,努力提升内容品质,丰富内容表达,拓展内容呈现,使内容生产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契合受众需求。

猜你喜欢
湖北日报新春光纤
FIBBR King-A系列HDMI光纤线
独占新春第一芳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一条光纤HDMI线的诞生长飞/长芯盛FIBBR工厂走访实录
新春路上不轻松
全国产1550nm 窄脉宽光纤放大器
贺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