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斌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他还强调,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致富的带头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同时对违法违规要依法处理。这不仅为民营经济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实现共富指明了方向,也对法治护航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共同富裕作为人类的共同理想,其内涵广泛丰富,但其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能够动态回应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诉求。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稳定发展大局,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中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显然,共同富裕不仅涉及人数多、内容多,步骤也多,是一个长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由此可见,实现共同富裕既是“富裕”(做大蛋糕)与“共同”(分好蛋糕)的统一,也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民营经济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了充分就业,是推进共同富裕实践的基本单元。同时民营经济又通过在三次分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民营经济是推动共同富的内生因素。
民营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内生因素,首要是指没有民营经济发展就实现不了共同富裕,民营经济为共同富裕的财富源泉。早在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就指出,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企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他还把民营经济形象地比喻为“老祖宗经济”“老天爷经济”“老百姓经济”。老百姓有了强烈的创业欲望和浓厚的市场意识,就可以通过勤劳致富、创业致富,还可以通过发展经济使更多的人通过就业和股权激励等增加收入和财富。老百姓都富了,还能够为政府提供源源不断的税源,国家就有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财富。浙江经济总量位于全国第四,人均居民收入仅次于北京、上海居于省区第一。浙江的城乡收入差距也是最小的省份之一,区域发展相对协调平衡。浙江以全国1.06%的土地、4.57%的人口却实现了净上交中央财政的17.23%,都充分证明了民营经济是富民强国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因素。正如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所指出的,浙江的活力之源就在于改革,就在于率先建立了调动千万人积极性、激发千百万人创造力的体制机制,这首先又体现于具有先天市场属性的民营经济。“浙江模式”还充分诠释了民营经济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实现共富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先富、后富、共富三者辩证统一关系重要理论生动的实践印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并强调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人,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要求切实保护好民营企业财产权益,呵护好企业家精神。因为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精神是创新之源、活力之源、财富之源。实践证明,市场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寻租空间越小;法治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管制越规范越公平,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和企业家精神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市场化、法治化是何等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家们也多次呼吁:企业迫切需要的不是什么特殊优惠,也不是一对一的帮扶,而是一视同仁的体制和法治环境,否则在公权力“任性”下就不可能有安全感,也就没有了明确稳定的预期。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毫无疑问要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包括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实现共富,也包括承担公益慈善等社会责任。企业如果不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最终也不能持续发展,但不能陷入“杀富济贫”的误区,从而让企业陷入恐慌。事实上,如果民营经济没有了,其结果就是重新回到“共同贫穷、共同落后”的时代。对此,刘鹤副总理在2021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中强调了“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的重要性,他在2021 年9 月6 日数字经济国际博览会和2021 年9 月16 日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的致辞中反复强调“三个没有变”“四个不会变”。《人民日报》2021年9月8 日头版评论员文章又强调“三个没有变”,并明确出台的监管政策是一视同仁的,绝不是针对特定行业或企业。
客观地讲,各级党委政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系列重要论述做了大量的工作,《民法典》和营商环境相关促进条例的相续出台,中央政法委、法检两院也相继印发了相关的意见或规定,前不久民企“老娘舅”全国工商联与法检两院、公安部、司法部等还联手制定了《法治民企行动方案》,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要客观地讲,目前民企一定程度上还面临着财富的权力化转移、民事责任刑事化、普遍违法下的选择执法、刑法万能思想与政府责任隐蔽化、法规缺失与监管不力导致的官商勾结、权力过度集中与政府转型中的错位缺位越位并存等问题。现实生活中民企一旦违规,动辄用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有的甚至直接侵害公民财产和人身安全。为此当务之急,一要依法保障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民企和企业家的司法保护力度,为民企提供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二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向社会全面公开行政执法部门权责清单,对侵害民企合法权益行为予以制裁;三要注重对民企和企业家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合法权益和正当权益、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种权益的全面保护,防止少数人以民企所谓历史“原罪”、旧账和轻微违法行为而置人死地;四要提高政策法规制定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执行的针对性、有效性,防止微观执法过程中的“一刀切”和“简单化”;五要加快甄别纠错,这是检验是否真正落实“法治是最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志,是否真心实意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南门之术”。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保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作为稳增长的着力点,并把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作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到了重要位置。会议还强调既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设置“红绿灯”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很明显,既要给予资本本身以明确的预期,又要给予社会良好秩序的预期,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将资本逐利放在相应的法律法规范畴内运行,即进行法治化、市场化规范。就民营经济而言,就是既要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又要促进企业合规合法经营,规范守法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规范守法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要高度自觉切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既要学好用好党和政府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运用好“放管服”所释放的政策红利,又要守住合规合法经营的底线,对标政策法规制度合规合法经营。前不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意见》,对民营企业合法经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以新时代法治思想为指导,切实推进法治民企建设和企业合规发展。二要把好涉外经营涉腐风险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围堵,包括动用海外反腐败法、“长臂管辖”等工具,以跨国商业贿赂和违反所谓的国际规则等为借口,对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强制打击。对此要保持高度警惕、增强敏感性,把握好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导向下海外投资经营涉腐风险管控。三要构筑廉洁强企系统。从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来看,就是既要优化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又要强化廉洁守法管控。前者是核心,是通过履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职权职责来体现的。作为内因,后者则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规范约束员工,防范企业内外部涉及职务侵占、行贿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为此要鼓励引导企业党的组织设立纪检机构,推行“双向任职、交叉进入”等制度,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的全过程监督约束机制,通过宣传教育等把廉洁守法的价值理念全面融入企业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