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做血液生化全套检查,其中有血脂四项: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前三项中若有一项高,就称“高血脂”。最让人闹心的是胆固醇,还带个“总”字,后边两项脂蛋白里其实也有它。
胆固醇,化学界称胆甾醇,为甾体化合物。它最初是从胆石中发现的,熔点148℃~150℃,常温下为固体,故称胆固醇。
胆固醇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这点很像脂肪,于是在生化上与磷脂、糖脂一起归为类脂。而脂肪,化学名为三酰甘油,生化上旧称甘油三酯。脂肪与类脂,共称为脂类。
植物不会制造胆固醇,商家声称某植物油不含胆固醇,是一句废话。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尤以脑及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在内脏、皮肤和胆汁中含量也高。它在人体内几乎无所不在,不能笼统地说它好和坏。
胆固醇是体内重要的生化物质,主要作用有:参与构成神经纤维和细胞膜、合成类固醇激素、形成胆酸。在肝脏中转化为胆酸,存于胆汁中,用于乳化食入的油脂,以利消化,这也是胆固醇的主要代谢出路。
当然它还有负面作用:
一、胆固醇水平过高,即高胆固醇血症,易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二、高胆固醇与形成静脉血栓和胆石症密切相关。
三、高胆固醇通常肾小球滤过率(GFR)会下降,可能引发慢性肾脏疾病。
四、胆固醇能够使大脑加快β-淀粉样蛋白积聚,加大患阿尔兹海默症风险。
五、胆固醇高的女性易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影响怀孕。
不过,胆固醇对人体的致癌物性没有明确证据。
为什么胆固醇有好有坏呢?是因为它的存在形式不同。
胆固醇很少单独存在,绝大多数是与脂肪酸结合为胆固醇酯。到了血液里更进一步包装,与磷脂一道结合到蛋白质上,组成脂蛋白。
这就是化验单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当然还有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因含胆固醇较少就不考虑了。几项相加就是总胆固醇。
正是胆固醇被包装的形式不同,形成了所谓的好与坏。
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HDL,直径较小,负责从血液中将胆固醇运回到肝脏,有助清除防止斑块形成;
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LDL,直径较大,负责从肝脏中搬出胆固醇到血液,过多容易形成斑块。
一般认为,成人血液中总胆固醇的理想水平应<5.2mmol/L(200mg/dl),坏胆固醇LDL的合适水平应<2.6mmol/L(100mg/dl)。
若LDL 超过3.4mmol/L(130mg/dl),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
胆固醇过高有时会表现在皮肤上。会在眼皮、关节、双手或其他部位生出黄色肿块,医学上称为黄色瘤。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人更容易出现。
虽说胆固醇在18 世纪就被发现,但直到20 世纪50 年代,才由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揭示了人体的胆固醇是在肝脏中合成的。之后,它的身份越来越明朗。
也就是说,体内的胆固醇70%~80%是自身肝脏合成的,为内源性的。从食物中摄入的外源性胆固醇只占20%~30%,不是造成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来源。
胆固醇太高了不好,但偏低对人体也不利,适当摄入胆固醇有好处。长期完全素食不吃胆固醇,体内合成胆固醇的能力会增强,久而久之反而更易患高胆固醇血症,也能导致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个别的还可能促发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或艾迪生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个成年人体内约有胆固醇100 多克,每日更新约1 克。除了自身合成,尚需从食物中补充20%~30%,即200mg~300mg,便可满足每日需求。然而不同人对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利用率差异很大,平均仅约30%,因而无法严格设限。很多国家陆续取消了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制。取消限制并非不加节制,只是无法确定限制标准应是多少。
高胆固醇的食物往往美味。比如猪头、蛋黄、蟹黄、排骨等。正常饮食还是应该适当控制。
除了少数具有遗传性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此病大部分还与生活方式有关。比如缺乏运动、感染、精神压力等。
胆固醇偏高的人,要么胆固醇合成得太快,要么胆固醇消耗得太少。
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有助于维持胆固醇正常水平。然而更年期后失去优势,也易患高胆固醇症。
胆固醇偏高者,除了饮食多样化,还必须适当地运动。宜多吃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经常饮茶和食用菌藻类、豆类、鱼类、少量坚果和适量杂粮,以及摄入含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甾醇和卵磷脂的食物,有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
比限制摄入胆固醇更重要的是限制吃糖和饱和脂肪。糖和油虽不是胆固醇,但多吃会影响代谢而增加胆固醇。尤其是要不吃反式脂肪,反式脂肪会增加LDL,降低HDL水平。
还要不吸烟,少喝酒。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还应在医生指导下借助药物维持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