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桂松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0)
1987年7月16日上映的电影《秋天的童话》是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荣获次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殊荣。时至今日,《秋天的童话》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如童话般爱恋的美好情感。在那个电影拍摄手法相对单一,电影声音、色彩和镜头处理等均不太成熟的年代,《秋天的童话》绝对算得上上乘之作。这部电影的剧情看着确实很简单,然而无论是剧情还是所表达的情感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张婉婷导演的镜头下,丝毫不见任何做作的刻意修饰,电影男、女主人公船头尺与十三妹的爱情童话是如此真实,与以往令人幻想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童话截然不同,而这,得益于张婉婷的写实主义创作。可以说,写实主义是《秋天的童话》重要美学特点之一。
故事开篇,十三妹千里迢迢从香港飞到纽约。满怀期待,为了求学,更为了与男友相聚的十三妹首先见到的是在机场迎接自己的远方亲戚船头尺。船头尺邋里邋遢、衣着随便,一副流里流气的样子,与十三妹男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十三妹亲眼看到男友已另有新欢时,心灰意冷,进而选择了自杀,此时远房亲戚船头尺,那个爱喝酒、打架、赌博的男人及时将十三妹救出。朝夕相处中,本质善良且仗义的船头尺与陷入低谷的十三妹渐生情愫,然而遗憾的是,二人始终是两个世界的人。充满痞气的船头尺直至最后都没有向智慧而美丽的十三妹表露爱意。从始至终二人彼此从未说出爱,但其感情却感动众人。戒酒戒赌开始努力上进的船头尺在电影结尾,身穿西装,使用流利的英语招呼客人,显然他实现了自己最大的梦想——面对大西洋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馆。就在此时,船头尺与十三妹就像命中注定一样在餐馆相遇,彼此相视而笑,这个开放式结局使观众对于二人情感的最终结局充满猜测,也许这就是童话的魅力,充满悬念且令人感动。
《秋天的童话》是一个很浪漫温馨的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如童话般美好的纯真爱情,然而《秋天的童话》却不同于以往爱情电影题材,没有理想化,没有对情感的轰轰烈烈,而是将注意点放在了现实生活上。无论从电影的情节安排还是语言特色上来看,导演并未把电影拍得像“童话”,反而语言与情节都很真实,正是这种写实主义特色才使电影所表达出的情感令人感动而难以忘怀。
电影的语言艺术历来被创作者重视,语言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故事情节等需要的信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秋天的童话》的语言最大特色是不加修饰且真实还原人物语言特点。男主人公船头尺的定位是一个本质善良正义,但不修边幅、不求上进且爱喝酒、爱赌博,甚至连英语发音都困难的底层华人移民。船头尺的对白简单且随意,言如其人,其对白不加修饰甚至没有进行任何艺术加工。女主人公十三妹端庄美丽且不失教养,这与船头尺迥乎不同。所以,船头尺与十三妹在语言表现上必然不同,写实主义风格下,二人的语言表现起到体现人物特征并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电影中,船头尺开着自己陈旧不堪的汽车带着两个兄弟来到机场迎接从香港而来的十三妹。机场保安阻止三兄弟在道路旁停车,由于船头尺三兄弟根本听不懂英语,因此双方根本不懂对方要表达什么,然而船头尺三兄弟还是耍赖地把车停下;船头尺三兄弟与机场保安“鸡同鸭讲”式的对话,以及他们进入接待大厅的一番“闹腾”,让船头尺三兄弟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一副不懂规矩的市井小民形象映入眼帘。语言和衣着形体的安排很快使船头尺不修边幅的社会底层小民形象出现在电影中。与此相反的是,与环境协调相处、安静等待的十三妹发现船头尺后,首先提醒其要安静。此时,其实二人之间的差异不言而喻——二人无论是外在还是思想都明显处在两个世界,这里已经为两个人的爱情走向埋下伏笔。在电影结尾,船头尺已经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语言也不似最初般轻浮,语言的变化显示了人物和外在环境的变化。语言上的写实主义特色是《秋天的童话》角色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语言的变化是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的,《秋天的童话》在剧情安排上更是写实主义文艺片标杆式作品。如果故事情节不吸引人,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电影是不可能成功的。一般的情感电影为了吸引观众,更为了让人获得强烈的感情冲击,电影情节往往跌宕起伏,主角往往历经千辛万苦,甚至不缺乏失忆、背叛等情节。然而,《秋天的童话》在情节安排上却十分“普通”,像极了现实中情感的发展方式,就是这种“苛求”的真实同样达到了情节吸引人和引起人的情感共鸣的目的。
船头尺与十三妹的情感发展脉络清晰,可以用普通甚至是俗套来形容。十三妹通过与妈妈的对话建立了对船头尺的初步印象即名字畸形的土包子。随着二人的初次见面,船头尺认为十三妹是个相貌一百分的女人,仅此而已。二人的感情线基本上就是普通的相识,被男友背叛的十三妹陷入情感与人生的低谷,善良仗义的船头尺将十三妹从低谷拉出,随着彼此的深入了解二人渐渐地暗生情愫。然而由于思想和身份的巨大差异,一个社会底层的烂人怎么会和一个庄重美丽高学历的女人在一起呢?虽然在一起很快乐,但是十三妹还是说“有一种男人,你很喜欢和他在一起,但是你要嫁给他,你又不会”。显然这个男人就是船头尺。面对这段尚未开始却又似乎已经结束的爱恋,船头尺知道是时候做出改变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影片结尾,船头尺显然已经戒酒戒赌成功,并在面对大西洋的地方开了一间餐馆,但电影并未说明再次相遇的船头尺与十三妹是否会最终走到一起,显然导演想给这个童话一个开放式结局,而决定权在观众手中。
写实主义审美风格赋予了《秋天的童话》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表达,特别是电影的语言特色和情节发展。恰恰就是这种写实主义,使电影更加真实完整地还原了这如秋天的童话般纯真的爱情。因为,毫不意外的剧情发展就是我们常见的爱情原来的样子。
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是一部电影的核心,写实主义风格下,《秋天的童话》对情感的表达别具特色。由于需要客观真实地表达现实世界,《秋天的童话》表达情感变化和电影的思想时,必然缺少人造场景的衬托和电影艺术加工手段的修饰。《秋天的童话》要求演员对情感和动作的把握度很高。拍摄《秋天的童话》前,周润发在电影《英雄本色》中的出色表现已经令他家喻户晓,风流倜傥的“小马哥”形象深入人心,而《秋天的童话》中的船头尺完全是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从小马哥到船头尺,观众能否接受如此大的角色落差是十分考验周润发的演技的。然而事实证明,船头尺的形象被周润发塑造得惟妙惟肖,令人信服。钟楚红和周润发这对银幕情侣成功塑造了十三妹和船头尺,秋天的爱情童话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综观整部电影,写实主义审美下《秋天的故事》主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移民人在异乡的漂泊和艰辛。作为张婉婷导演“移民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移民的艰辛和漂泊感贯穿全篇。开着破车月月光的船头尺,经济拮据而不得不打工交房租的十三妹,屡次被小混混儿勒索的船头尺的朋友等,仅仅是异乡人在纽约生活的一个缩影。导演并未在电影中刻意交代《秋天的童话》拍摄的时代背景,却透露了20世纪后期海外华人的生存境遇:社会快速变迁,大约80万华人移居海外,很多生活在异乡的海外移民如浮萍般无依无靠,很多人生活在西方社会的底层,他们尝尽生活的酸甜苦辣却久久无法融入主流社会。
其次,相爱何必相濡以沫。童话原意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显然,《秋天的童话》一点儿都不“童话”,在写实主义审美下,童话败给了现实。一个社会底层嗜酒爱赌的人怎么会和一个端庄美丽智慧的女性白头偕老呢?果然,船头尺和十三妹由于个体差异巨大并没有在一起,这个设定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因为有时候现实就是如此苍白,相爱不是非要相濡以沫。电影结局再次重逢的两人能否在一起呢?其实答案是无法确定的,如果船头尺依然是十三妹喜欢但是不想嫁的人,就算船头尺改头换面,实现了人生理想,两个人的感情终究还是无法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最后,中国式内敛的爱情观。《秋天的故事》在多于一个半小时的时长里,男女双方竟然连牵手都没有,这让我们看到一个一尘不染、单纯到极致的爱情故事。就连十三妹劈腿男友都告诉十三妹“你应该放开你自己”。然而十三妹始终没有突破自己的底线,践行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中国式内敛的爱情观。
由于写实主义审美风格的应用,导演不可能通过传统文艺片创作手法直接抒发电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客观地描述事实,不加修饰地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让观众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领悟导演需要表达的意思存在很大的难度。张婉婷导演能够使《秋天的童话》大获成功,主要原因就是《秋天的童话》可以让观众产生情感和思想共鸣。
《秋天的童话》是导演张婉婷“移民三部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中的许多片段均来自于导演本人在纽约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或感悟。电影成功塑造了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船头尺和端庄美丽智慧的十三妹,《秋天的童话》是一部成功得不可多得的写实主义电影。从香港来纽约求学的十三妹遭遇男友的背叛,一蹶不振。在船头尺的照顾下,十三妹走出了失恋后的伤心欲绝,从孤立无援的状态慢慢融入纽约的学习生活中,船头尺也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开始为她戒烟戒赌。但他们两人在生活方式、兴趣、思想上都南辕北撤。“公主”与“烂鬼”的爱情故事,在纽约的秋天萌芽,最后却无疾而终。
写实主义是电影《秋天的童话》重要的美学特点之一,也是这部爱情文艺片最大的特色,其成功塑造了一个经典的中国式内敛的爱情故事。电影的情节发展、语言特色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等都是文艺片的标杆。无论从电影的情节安排还是语言特色上来看,导演并未把电影拍得像“童话”,反而语言与情节都很真实,正是这种写实主义特色才使电影所表达出的情感令人感动而难以忘怀。《秋天的童话》不仅向观众演绎了如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更思考了时代背景下异乡移民生活的艰辛与漂泊,与观众产生情感和思想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