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墨哲学的生态意蕴探析

2021-11-13 04:32姜熠群
黑龙江史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老庄天道墨子

姜熠群 高 微

(1.浙江人才专修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2;2.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高级中学 辽宁 盘锦 124200)

今天人们提出要创造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文化,是因为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了有效解决当代面临的生态问题,重构生态价值观,西方学界十多年前就有过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新时代的中国学界不但要吸纳世界先进的生态学理论成果,也还得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尤其老庄哲学中汲取可资借鉴的思想精华,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提供智力支撑。

一、先秦道家的生态之道

(一)从道法自然到道即自然

老子较清晰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宇宙生成图景,他把“道” 作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的客观实在,较为深刻地阐明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客观多样性、客观物质世界的永续发展性、永续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时空特性、道天地人的密切联系和整体统一性以及道的自然本性。《道德经》之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老子所说的“人”是有着自然属性的社会人;“地”指的是重浊阴的大地;“天”指的是轻清阳的空旷苍穹。那么,老子所说的“自然”指的又是什么呢?他为什么把它当成天地人的最终法则?于哲学而言其意义何在?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显然不能把它理解为自然界。从哲学系统看,自然观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进而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自然是什么”这一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最基本问题。在“道”“天”“地”“人”这域中四大的关系上,老子既强调了“道”的客观本体性,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既科学地表明了四者的生成序列,也在形而上层面上阐明了四者生成的“自然”法则。庄子在《齐物论》中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阐明:“道”是事物的内在规律与行为法则,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

总之,老庄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立场,以“道”为本体,以“逝”“远”“反”为途径,以“天”“地”“人”为对象,以自然本身阐释自然,把自然之道贯穿到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中,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观念,为创造新的生态文化、践行两山理论、推进当代生态运动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从道通为一到物我为一

老庄认为,天地人等万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则是由于道是万物之母、万物之根;二则是由于人是域中四大之一,而与天地自然万物并存于一体;三则是由于道规范着天地人在“逝”“远”时空中周行,动态地自我扬弃与和谐发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之四十二章)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对“一”避而不谈,有的对“冲”糊涂处理了。笔者认为,这里的“一”是“全部”“整个”之意;“二”是阴阳两种气;“三”为“杂多”解,“冲”本义为“涌摇”,“道”产生出整个宇宙世界,整个宇宙世界里布满了阴气和阳气,在阴气和阳气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出杂多的新事物乃至世界万物。世界万物生长在阴气之上阳气之下,依靠阴阳二气的相互涌摇作用而达到和合。《道德经》之六章又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在这里,“谷”是渊深的意思,“神”是变幻莫测的道。此句意即: 渊深的变幻莫测的道,它与天地共生存,不存在生死问题,这即是所谓玄妙的阴道运行。道是母体的子宫,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总根。

在老子看来,世界万物、天地人我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道”是一切的生成基础和生存发展的根源。在老子思想中,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感性与理性是统一的,动与静也是统一的,这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否定事物的实在性,把本体与现象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道德经》之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周行就是道作用的结果;阴柔虚空是道作用的形式。天下万物均是从具象之有演变而来,这些具象事物之所以能演变为新的物质,又是由于事物本有的抽象性的无的作用。“有”是什么?有就是实体的道。“无”是什么?无就是虚体的道。有从无来,又在无中,有无相生相成,融通于一。

老子之后,庄子在人与自然万物的统一性方面做过许多更为具体的论证和发挥。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山木》中,他借孔子之口又说:“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至乐》卒章显志:“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也就是说,万物的生命产生于自然,死后又复归于自然。庄子认为天地物我都统一在“一”里,强调“道通为一”“物我一体”。他把老子的“天人合一”“道即自然”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取消了物我、物物间的区别,进一步彰显了万物间的统一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庄子把“物道”通过“人我”展现出来,从老子的贵无转向了尚有,更加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更加强调自由心灵的自我价值,以在逍遥游中不断地接近与物有宜而莫之其极的“真人”境界。

人与自然相处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庄子在《马蹄》中作了如是畅想:“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在这个庄子的理想世界里,纯朴的人们和草木禽兽是好邻居、好朋友,无需交友,物物皆友,无需交通,乐在其中,自然自在,这不是极乐至境么?在这里,人类中心主义被庄子取消了,而随之建构起了美丽和谐的生态图景,显示出自然中心主义强大魅力。

老庄哲学“物我为一”整体观的确立依据,还有一个,就是其循环时空观。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里,老子回答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哲学问题——“道”在哪里?显然,老子的答案是:道在“逝”里,在“远”里,同时还在“反”里。“逝”就是流逝的时间,“远”就是广袤的空间,“反”就是承载着道与万物的时空的循环运动。老子的时空是变动不居的周行时空,有着无尽的思想张力。各具特性的物物我我在其共性道的有无两面的作用下进行不断的循环运动,从偶然为一趋向必然为一,从低级的为一转化为更高级的为一。老子的循环论使得庄子的发挥成为了可能。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相对主义思想在循环论中才会放射其特有的光芒。老庄因其哲思的细密深广,使得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于人类的贡献较之于诸家的要大得多,从而“更符合现当代人类生态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然无为”于和谐生态的建设必将大有作为。

(三)从天道人道到自然无为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亦即“自然”和“人为”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人类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同时他也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行动成败的基本问题,更是关乎个体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从更大处看,天道人道的关系影响到文学、艺术、宗教、政治乃至人类的历史、地球的存在。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天道与人道关系,《周易》中较早的经典表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层意思。其一,君子的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天地自然使然;其二,君子须有于己的自强不息和于人的厚德载物两大品格;其三,君子良好品格的养成是与自然天地一起日成日新、日新日成的过程。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上,《周易》主张天道是第一性的,人道是第二性的。这种深刻的思想观点在老庄哲学里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和发展。老庄哲学以“道”为自然天地万物的本源、始基和最高法则,天地万物由道而生,依道周行。于道,人没有特权,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得法地法天法自然。《道德经》之二十一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在这里,老子要求人们要顺从“道”这一自然法则,正确理解“道”的内涵,深刻体会认识“道”的意义和作用。显然,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上,老子主张由天道来引领人道,把道的本性当成人的最高道德法则,也就是把“自然”“无为”当成人的最高道德法则。“自然”,就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而言,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就天人关系而言,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就事物的质而言,就是“天道”的本性。“天道”的本性又是什么呢?《道德经》之七十三章中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在老子看来,“天道”的本性就是“不争”“不言”“不召”,推而广之,就是“无为”,所有“善胜”“善应”“自来”等好的结果均是由“无为”所导致的。苏辙在《道德真经注》说,“无为”就是“因物之自然,不劳而成之矣。”可谓深得要旨,一语中的。至此,若不过于深究,我们可以把“天道”“自然”“无为”看作是同义语,看作是处理天人物我关系的最恰当的方式和法则。在处理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上,庄子旗帜鲜明地崇尚天道,反对人道,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秋水》中,庄子借北海若之口形象地阐释了他的“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句话的基本内涵——“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这也即是说,没受人为破坏的叫做天道自然,由于人意使然的就叫做人道人为。庄子呼吁人们“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忽失,是谓反其真。”

老庄尊重自然万物自身的生长方式和生存法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发展,主张谨慎持守天然本性以复归天真纯朴,强调顺应自然与无为而为,讴歌生命的自然本性,他们的自然生态伦理原则是其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后来道教生态伦理的基础和核心,对人类中心主义必将产生巨大的启迪和警示作用。

二、墨家思想的生态要义

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兼爱”实质上是解决当时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诈傲贱等等人际关系方面的社会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案。兼爱可促强帮弱、促富济贫、促贵重贱,只有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践行无等差的“兼爱”,才可能达到共智共进、共享共荣。“非攻”实质上是解决弱国与强国间的国际关系问题的方案,其内核是“备”。墨子认为“有备无患”,墨子把“有备”看作“无患”的先决条件。弱国要想不被强国攻伐,就得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以保证强国攻不进来,从而起到威慑敌军,使其断绝进攻念头的作用。我们不妨设想,如果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没有爆炸成功,日后的国防安全定然是十分堪忧的。

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辞过”等“尚节”之术,实质上主要是用于解决当时生产生活资源的有限性共享性与统治阶级贪欲的无限性独占性之间的矛盾,以达到“不过欲使世上人人皆能生活”的目的。“节用”是墨子对于生者日常之中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的“足用则止”的总纲;“节葬”是对儒家“厚葬久丧”的修正,是对死者丧葬的总要求,也是“节用”之于丧葬的具体体现;墨子“非乐”,不是全盘否定“乐”,而是反对不符合民众利益的“乐”,是“节乐”,是“节用”的又一具体体现;“‘辞过’的意思就是避免和消除过度。”“辞过”是墨子针对君“为宫室”“为衣服”“为食饮”“为舟车”“蓄私”(养侍妾)等五种过度行为“不可不节”的忠告。显然,墨子的“尚节”诸术对于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革殡葬风俗、和谐干群关系、实现永续发展等等方面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墨子的“天志”“明鬼”等“崇畏”之术,实质上是墨子用来对付暴君和刁民等邪恶势力的理性工具。头上有天,身边有鬼,人在做,天在看,鬼在察。墨子赋予天和鬼以善良意志与明察秋毫的判断力,立其威,使人畏而祭祀,从而达到“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的目的。墨子认为,天有天的意念,即欲义而恶不义。在天我关系上则主张“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若从大小和动作论,则天大人小,天为政于天子而明察于百姓。墨子告诫人们说:“顺天之意者,义之法也。”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就有事鬼神的传统,鬼列于神之前,是正义的化身。墨子“明鬼”,无非是想要对“天志”做进一步的补充,让“天眼”和“鬼眼”产生监察合力,全方位督促人们走上“兼相爱,交相利”的正义之途。显然,墨子进一步弘扬了信仰的力量,这对于和谐天我人人关系无疑提供了力量保证。

墨子主张“非命”,倡导“强力”,旨归“人为”。冯契曾指出:“墨子的‘非命’思想,批判了由孔子沿袭而来的传统的天命论,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大变革时代的一种进步理论。”诚然,墨子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创立三表法仪,把历史事迹、百姓日常事实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三者作为明辨执有命者言论的标准,明察出“不仁”“覆天下之义”“不慈孝于亲戚”“不弟长于乡里”乃至行“暴君之道”等等乱象均是天命论所为,是很有理论信度和警醒性的。在《非命下》中,墨子大力倡导其“强力”思想,墨子不但强调人们赖力而生,更进一步指出要竭力而为。墨子要求王公大人“竭其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以实仓廪府库;要求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以足菽粟;要求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以兴布参。这样,墨子就把他的“非命”思想落实到“人为”上了。墨子的“非命”“强力”等思想,强调由人不由命,强调事在人为。就历史的眼光看,这对于实现富国富民天下大治的目标,无疑是具有先进而深远的生态意义的。

三、结论

先秦道家哲学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因其哲思的细密深广成为人类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时至今日,其内在的生态意蕴,依然如心中的日月,闪耀着灿烂的光芒。由上文我们不难看出老庄哲学的生态思想具有其内在关联性与统一性,可是若从实践层面上看,显然是形而上的、令人无措手足的。相比之下,墨家生态思想却显得更富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尽管其曾受到荀子的屡次猛烈抨击。譬如荀子在其《富国篇》中有云:“故墨术诚行则天下尚俭而弥贫,非斗而日争,劳苦顿萃而愈无功,愀然忧戚非乐而日不和。”在其《解蔽篇》中又云:“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然而,穷究墨术之要,其之于当时是切合实际的,于当代的生态价值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当然,道家生态哲学思想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譬如其诗意的表达,让其思想有着极大的张力的同时却存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再如在老庄原著中,所谓的思想脉络是模糊的,这就使读者离不开方家的导解,读来劳神伤形……然而瑕不掩瑜,断臂的维纳斯难道不是艺术的杰作么?为了有力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我们除了借鉴老庄哲学的有益生态思想外,对于中国古代儒家佛家的有关生态思想也要批判吸收,对于墨家的生态思想更要结合时代需要合理取舍。除此之外,我们还得密切关注当代中外科技前沿,充分把握相关领域的理论进展,内政外交理论创新等多管齐下,五位一体同步推进,聚集古今中外生态智慧,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实现“绿色发展,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老庄天道墨子
早春
天道
得心应手
墨子破云梯
漫画
墨子训徒
墨子教诲青年
瓜农老庄
瓜农老庄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