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的沉默螺旋现象分析

2021-11-13 04:12
声屏世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螺旋意见优势

在当前的学术界,关于“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在互联网社会是否适用有着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情况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旧有的传播理论不再适用于新的信息环境,即认为“沉默的螺旋”已经在当今社会失效。第二种情况认为时代虽在变迁,但“沉默的螺旋”理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适用,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它也会相应地产生其作用的必要条件。

沉默螺旋在互联网中作用的表现

网络传播中匿名性的假象。在网络传播中,人们的社会属性如姓名、年龄等都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隐匿。使用网名使网络用户的身份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没有直接指向用户真实的社会身份,这造成了一种互联网上人人平等的幻想。网络用户抛开职业、地位、社会阶级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这种平等更多是一种假象。其次,尽管网名是虚拟的,但网名背后的个体确是真实的,用户的ID也是固定的。因此,在现实社会中担心被孤立的心理以及所承受的群体压力实际已经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人们试图在网络间发表评论时意识到他人知道自己的现实身份时,79.3%的被访者表示会对自己将要发表的意见有所修正,表明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关系对人们的网络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民有时也会担心自己的真实身份暴露后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比如人肉搜索。因此也选择沉默。这些迹象都表明“沉默的螺旋”的效果在匿名的网络时代仍有很大作用。

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或者在某一方面拥有充分的知识,他们说出来的观点更容易被相信。在网络传播中,这样的意见领袖也同样存在。比如微博大V,由于他们在网络上拥有庞大的粉丝,其所发表的观点首先会被粉丝认可,得到粉丝的积极响应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主流的观点。在很多社会事件发生时,因为拥有众多粉丝明星的发声,往往会把事件推到微博热搜,迅速地引起大众的关注,引爆舆论,这会使得沉默的螺旋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因为通常这些明星具有很高的信任度,一般情况下,意见领袖的言论会被大众当作正确的、优势的言论来看待。

群体压力的存在。在现实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会因为群体压力而选择隐藏自己的观点,转而支持所谓的“优势”意见。在网络传播中群体压力同样存在,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大部分用户在网络上的交流对象并没有脱离真实的生活环境。即使是完全陌生的网络环境,如果发表了与“优势”意见完全不一样的言论,可能会遭到网民的攻击谩骂,甚至人肉搜索。在多数情况下,多数人会选择从众以避免因群体压力带来的恐惧感。除此之外,还会出现群体压力的另一种表现,就是网络水军的言论。网络水军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他们受人所托,受到金钱的诱惑发表某种积极或者消极的观点,这些观点大部分是不客观、不理性的,但因为人数庞大,发出的声音也会迅速扩展,得到多数人的关注,形成一定的网络舆论。网络水军的出现使得那些原来对这件事并不了解的网民受到他们的影响,不知不觉被他们的观点所影响或者迫于群体压力而转向沉默。

个人因素的影响。群体压力存在的前提下,个人因素是形成沉默的螺旋作用的关键。首先是个体既有态度的牢固程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判断感。比如说拉扎斯菲尔的政治既有倾向,个体在选举过程中并不会受到大众媒体的改变,而是与既有倾向有关。其次是信息掌握程度,信息量的多少会影响到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判断感。信息掌握的越少,做出决定时的参照就越少,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判断感就越差,就会容易被其他人说服,反之则结果不同。最后是事件与个体的关联程度,某一事件对个体并没有什么影响与关联时,个体会比较容易采取从众的方式。如果某一事件与个体关联程度大,个体比较不那么冲动的受到影响,会有自己的考量。

意见气候的形成。意见气候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从局部优势意见的形成到局部优势意见的扩散,最后形成总体的意见气候。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先出现一些局部的优势意见,优势意见在某方面反映着公众在以往与这一事件相关的事件中积累的态度,并不是忽然爆发的,而是有一段时间的酝酿。局部性优势意见传播的过程中,网络传播的快速、便捷扩大了优势意见。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不同的意见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形成一股意见,另一种情况是某一种声音在一开始就处于强势地位,在后期传播过程中慢慢压倒一切意见成为主流意见。无论哪种情况,当局部的优势意见慢慢扩散形成意见气候时,都会为“沉默的螺旋”发挥作用而提供基础。

沉默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的破坏作用

网络暴力的产生。“沉默的螺旋”往往伴随着网络暴力的产生。在信息传播的初始阶段,因为网络传播速度的实时性、传播主体的低门槛、信息内容的主观性等特点,形成了关注同一个人或者同一类事件的主体,他们因为共同的兴趣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群体。这是网络暴力形成的基础。在意见表达的过程中,个人在表明自己的意见之前会对群体中的意见环境进行仔细地观察,因为处于一个信息茧房中,接收到的都是同类信息,这时,个人就会十分乐意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时处于“优势意见”的人越来越多,关注相关事件的网络意见领袖一旦发声,就会为网络暴力推波助澜,因为从众的心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络暴力的行列。

影响公共表达的积极性。一个好的意见市场的特点应该是观点多元化、发声自由化。而“沉默的螺旋”则很容易造成意见市场的失衡。“沉默的螺旋”一旦发生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之前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讲,“沉默的螺旋”机制制造出来的可能并非真实的“同意”,而是相当一部分意见被“遮蔽”的“同意”。而且,基于“沉默的螺旋”的作用机理,其发挥的作用越广泛,多元而真实的民意捕捉可能就愈发艰巨。

网络传播中沉默螺旋的打破

媒体:打破“一种声音”,营造意见的自由市场。网络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媒体作为大多数信息的发出者,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媒体要做的就是营造一种相对自由的言论环境,建立意见的自由市场。首先要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来报道信息,保持一个中立的角色,不偏不倚,遵循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的工作准则。其次要让人民群众、让各党各派都可以利用媒体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物的充分的信息。

受众:提升媒介素养,破除回声室效应。在网络传播中,回声室效应被放大,因为部分商业网站会用智能算法来推荐新闻。首先根据用户的历史点击记录推荐相似度最高的新闻。第二种是找到与用户兴趣相似的用户,然后把其他用户关注的内容推荐给这个用户。第三种是是热门新闻的推荐。根据算法来推荐新闻的弊端就是使受众一直处于同一类型的观点中,使受众束缚于某一种信息仿佛置身于蚕茧中一般,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受众作为网络信息的接受者,要想破除回声室效应和信息茧房,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还包括对信息内容的质疑能力和批判能力,包括对各种信源的动机、目的、背景的了解以及对媒介信息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分析能力。要明辨流言和真相,在信息面前有自己的思考,不盲从。

政府: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加强技术监控。我国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应该在网络监管方面做重要的努力,我国目前有关网络的主体法律是《中国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首先,要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国家有关立法部门就要完善有关网络监督方面的法律,要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完善网络监督必须要做到实名制。在各大APP、论坛注册时必须要经过实名认证。而在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各种入网手续时,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明确用户的真实身份,在确定身份后才可提供相关服务,否则不可。当然仅仅通过这些是不够的,也需要适当的技术监控,比如通过技术设置一些敏感词汇的监测,在这一方面我国有做出相应的监控,但是不够彻底。当网民把一些敏感的词汇简化成拼音或者是将言论的发表转换为图片的形式,就会监测不到。另外在删帖和查封之前,相当多的信息已经传播出去。互联网的封网手段大多数情况下只对不熟悉互联网的人有用,对网络高手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充分发挥科学的监测是网信部门目前需要攻克的难题,这将对完善网络监督有巨大作用。

结语

网络传播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与传播体验,因为网络传播与传统的传播有着不同的特性,这使得一些传播学理论因为新的传播环境与传播方式而被否定,这其中包括“沉默的螺旋”。我们明白“沉默的螺旋”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因为新的传播介质,它的作用机制,表现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对于克服“沉默的螺旋”的负面作用,需要政府、媒体和受众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猜你喜欢
螺旋意见优势
矮的优势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旋风“螺旋丸”
画与话
螺旋变变变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