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视角下土味文化短视频的虚拟与现实

2021-11-13 04:12
声屏世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复制品土味赋权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基于互联网呈现的有关乡村文化的短视频大致呈现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美丽乡村”为背景的短视频,如李子柒、丁真等;另一类是以“土味文化”为代表的短视频,如华农兄弟、手工耿、giao哥等。前者通过美好的田园生活缓解着都市人的焦虑,后者通过接地气的操作宣传着“大山里”的故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三四线城市的城镇网民和农村青年已成为互联网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而出生于乡间田野、质量参差不齐的土味文化短视频恰巧满足了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局部”想象,成为其娱乐消遣的工业复制品。通过虚假的真实诱惑着一代代新生网民的土味文化短视频作为展现乡村风貌的途径之一,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拟态”等特征应该受到重视和关注。

“真实”的话语权:虚拟的空间、隐形的壁垒

虚拟的空间。在新媒体技术的赋权下,“土味文化”的创作主体面临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新生网民成为内容表达者和创作者已成为现实。在网络信号允许的情况下,一部手机加上相应的APP,在技术的赋权下这些创作者随时随地直播、快速剪辑修图等各种创作需求完全可以被满足。

“短视频编辑功能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降低视频编辑的门槛,打造傻瓜式、自动化的编辑平台,让用户能够‘秒懂’、轻松上手、‘一秒钟做大片’。”此外,作为“补偿性媒介”的移动短视频比电视、移动端长视频更人性化,它不仅为现实的人提供了线上进行社会交往的可能,而且满足了用户碎片化浏览的习惯。对于土味文化短视频博主来说,长时间处于现实社会阶层底层的他们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赋权拥有了越来越多发声的机会和话语表达的可能。

技术赋权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秀”的成分。土味文化短视频博主将选择过后的“真实”进行展示,这其中包含部分“后台”的场景,比如私人化的生活场景等,但最主要的是将博主想要表达、呈现的“前台”场景进行夸张式放大,比如引人发笑的滑稽动作和各地方言。于是通过博主的“媒介呈现”,屏幕前的观众加深了对场景的记忆,对群体的认同。以土味文化短视频中的情景剧为例,它通过现实中的农村婚丧嫁娶等场景,设置排练好的情节,将所有搞笑、引人关注的情节和夸张的表演集于一身,最终通过十几秒或几分钟的短视频呈现给观众。这样一来,“短视频创造出了一个‘主体泛化,环境延展;视听结合,实时反馈;平民把关,微观叙事’的新型拟态环境。”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博主借助着新媒体的优势通过“接地气”的场景和表演创作出一个个“拟态”的场景,营造着局部的真实。

隐形的壁垒。伴随虚拟空间带来的假象,戏剧性和幻想的因素给观众造成错误认知的同时,传播主体也实现着虚假的自我认同。“网络应用虽然未必会实质性改变人们的社会阶层,但人们的自我感知却可能发生变化。不同社会群体有不同的生活目标与利益诉求,这也会反映在他们对于网络的使用需求和使用方式中。”对于“土味文化”短视频中的传播主体而言,哪怕是随着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媒体的崛起以及B站等视频网站的扩大转型,在媒介技术的赋权下依然存在着隐形的空间壁垒,“媒介赋权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影响赋权效果的因素同样不少,这其中存在诸多媒介技术手段无法突破的社会屏障,例如奇观消费现象等反而加深了农民群体的文化弱势地位。”

移动端的复制品:场景的转换、同质化的生产、符号的消费

场景的转换。“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新方式,创造了新的社会行为,同时也重构了不同的时代文化。”如麦克卢汉所说,如今的手机就是“人的延伸”。它不仅仅具备“电视”的功能,满足人们对于视觉、听觉、审美、叙事的需要,用户只需一部手机,滑动一下手指就可以在不同的App、不同的服务场景、不同的短视频之间随意切换。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也都具有了媒体的属性。在诸多自媒体平台,用户可以自行创作,自主经营。

同质化的生产。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短视频碎片化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土味文化短视频的创作,也呈现碎片化的叙事框架。在一个个单独却又连续的片段中,呈现出的是泛滥的同质化的个体,相似的语言、相似的服装、相似的场景,缺乏整体性、连续性的短视频成为满足消费者的工业复制品。“他们所追求的并非现实中与潜在受众地理距离的临近,而是包括方言、习俗、景观、集体记忆等文化语境的相通,对于拍什么不拍什么,虽无一套普遍化的筛选机制,但总有一套经验性标准始终在发挥作用,即朴素的地方性感知。因而,有选择地再地方化是X团队的基本策略。”土味文化短视频同其他短视频的生产创作一样,内里都有一套符合自身传播逻辑的标准。

符号的消费。除此之外,表演者的身体、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被符号化,拿到用户面前消费。鲍德里亚认为:“身体已经取代了灵魂以及意识形态的角色,成为救赎的对象,成为最美的消费品”。在传播过程中,视频创作主体用夸张的表演、滑稽搞笑的语言,或“丑陋”或“独特”的颜值作为卖点,使之成为“最美”的消费品。

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切换,不断游荡。“观众在不同的短视频中切换,找寻最符合自我情感需求的内容,仿佛本雅明视域中的经典形象——‘游荡者’。”在注意力经济稀缺的当下,短短的几秒钟谁能够吸引住“我”,“我”就为谁买单,于是可以看到“游荡者”们不断消费着新的“复制品”。在“复制品”制造的新型拟态环境中,“游荡者”们满足着自我的娱乐需求,转发、评论、点赞,再次作用于新的土味“复制品”,实现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视频作为一个界面,‘粘连’起了现实与虚拟世界,两边的生活是相互影响、相向流动的。现实生活可以作为灵感源泉与素材转化为视频,而人们在视频中制造的戏剧性或幻像,也可能最终变成现实。”

城乡的二元对立:标签的复制

土味文化短视频打从一出生起似乎就被贴上了“土气”的标签,“土里土气”而不是“接地气”,实则在标签背后有着存在已久的城乡差别因素在起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然而对比城乡经济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经济增速缓慢,城乡社会发展失衡与城乡分割问题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阻碍。”在“土味文化”短视频中人们可以常常看到的是“地头边的尬舞”“灶上大锅菜”“悲情或欢快的背景音乐”“破旧的房屋”“破烂的衣裳”“带着方言口味的普通话”等。面对“土气”标签,出现的是越来越多的复制,而非打破藩篱的革新。现如今的“土味”越来越高级,慢慢地开始有了连续剧、节目预告等各种新形式,不少短视频也有了法制节目、文化节目的味道,不过过于虚假、夸张的包装依然加深着二元对立的鸿沟。

结语

目前的一些土味文化视频中,有着各种滑稽搞笑的动作、不成熟的演技、各色的方言,有着正能量的内涵和意义,比如孝顺、感恩等。这是现在乡村风貌中创作者和观看者共同期许的希望,也恰恰是利用收看人群的特点,视频创作集笑点与泪点于一体的同时,免不了带有刻意、低俗。在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观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土味文化短视频应该由“镜子式”的反应转为“艺术化”的创作,情景剧、美食、歌唱舞蹈都不应该成为单纯的消费品、娱乐品。土味文化短视频的创作应该利用其“接地气”“地方化”的现实特色,逐渐成为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的传播载体或者优秀的文化信息本身。

猜你喜欢
复制品土味赋权
土味生活里有最真实的人间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土味情话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土味”后备箱 用爱串起家国情怀
本期主题:“土味”装甲征集令
试论新媒体赋权
博物馆该不该使用复制品替代文物展出?(下)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城市不应是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