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至今,女大学生失联事件频发。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新浪微博中大量的媒体用户及个人用户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相关报道或评论,但显然由于刻板印象等其他原因使其片面地、错误地引导舆论,只一味地将原因归结于受害者而丝毫不提及此类事件的相关背景及犯罪者情况,且在没有充分采访当事人的情况下单方面地从受害者角度分析案件过程,从而主观推断出受害者是主要过错方并强调受害者自身应加强防范等等的片面观点。
从新浪微博中对“多名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众多报道和评论中,人们不难发现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女性有着过多的要求与苛责,在对女性的形象塑造上有失公允,而这些对女性都是极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新媒体环境下促进性别平等。在当下,社会、媒体鼓励和支持女性进步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而女性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也能极大地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性形象和新媒体中的女性,希望能促进媒介对性别的合理认识,促使人们(尤其是女性本身)为女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争取话语权等更多权利,打破女性的刻板印象,唤醒人们性别平等的意识,更好地帮助女性发展,从而使社会更加平等、民主。
新浪微博认证媒体用户的新闻报道与评论。在新浪微博中以“女大学生”“失联”为关键词,以“加V”认证用户为限定条件进行搜索,显示有将近四万条结果。观察这些微博的内容,可以发现当有女大学生长期失去联系或已有相关人士证实有女大学生失联后,微博媒体用户都及时迅速地发布了相关内容——除了对女大学生失联这一事件的陈述和报道外,还有如公布失联女大学生具体信息帮助寻人这样的内容。
以@人民日报为例,2014年8月18日,@人民日报发布了一条微博:“9日,20岁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阴差阳错搭上陌生人轿车,随后和家中失去联系,至今下落不明……”随后的19日,@人民日报又发布了一条相关微博:“8月9日,20岁的高渝(高1.61米,下巴有小痣)在重庆铜梁区搭错车,上了一辆陌生人的车,和家里失去联系,目前仍无下落……”在19日晚些时候,@人民日报发布微博称女大学生已遇害:“据@平安铜梁,警方查明高渝9日乘坐渝CN3275轿车离开铜梁后失踪。该车车主蒲正福有重大嫌疑,41岁,重庆璧山区人,于今天上午在云南被抓获。据交代,当日途中与高渝发生争执,将其杀害后潜逃。目前蒲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进一步审理中。”三条微博都陈述了同一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根据三条微博内容,可推断出受害女大学生是乘坐“黑车”之后与“黑车”司机发生争执,然后遇害。观察其用词发现,《人民日报》在前两条微博中使用了“阴差阳错”“搭错车”“上了一辆陌生人的车”等词语,同样的类似词语也出现在其他微博媒体用户的微博中,其中有因为直接转发@人民日报微博的,也有发布原创微博使用此类词语的。
对此类事件的评论往往直接紧跟在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之后。@网络新闻联播2014年9月5日发布微博称,单身女性遇害主要是由于搭乘黑车、接收快递、深夜独行三种情况;@人民日报在8月连发数条微博总结出女性不要搭乘黑车、单独行动时提高警惕等建议。这样的微博都被网民大量转发和评论。
由此可见,许多媒体微博在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时,仅仅是简单陈述一些模糊性很大的案件情节,而将重点放在失联女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女性应了解的安全事项等方面上,在案件水落石出后并不做详细的跟进报道,也不从犯罪分子的角度分析案件发生的原因,最后将事件发生的原因归结于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心理防范程度不高、易轻信陌生人等方面。
大量集中地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确实使得公众的关注目光都集中到此类公共安全事件上,但媒体微博选择性的报道、评论,就使公众将注意力从事件本身转移到了受害者女大学生身上,一些公众通过媒体公布的受害者的清晰的照片资料和案发时并不确定的具体情况(如受害者的心理活动),随意指责受害者本人,对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了二次伤害。而微博评论就在无形上引导着另外一些公众的认知方向和舆论方向,使得公众关注事件中女性的弱势、负面形象。
新浪微博个人用户的评论及态度。新浪微博的个人用户对此类事件频发的评论与态度不一。一些用户在微博中对此类事件频发表示惊讶的同时,将关注点完全放在了事件受害人女大学生本身,就事件结果做简单的情感发泄,甚至还透露出以往积累下来的对女性的偏见。还有一些个人用户直指,此类问题多发不应单方面从女大学生、受害者身上找原因,忽略种种社会因素,更应该反思社会现状、执法体系、相关制度等。值得注意的是,前一种观点多出现在早期新闻报道的评论中且多为男性用户,而后一种观点则较晚出现且多为女性用户。早期发表评论的男性用户多从男性本身角度出发,站在“受害都是有原因”的立场上评论此类事件,他们大多不考虑此类事件中的犯罪者的情况(如动机、前科背景)。一些用户产生这样的看法一方面是由于早期报道内容不详尽,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男性用户本身就站在了女性受害者的对立面,不能理解也不能想象到女性受害者面临的情况。而持后一种观点的女性用户,则从此类事件中延伸开来,联想到种种女性遭受歧视的事件,从而再去评论此类事件。导致她们持这种观点的原因一方面是本身受害者与自身同为女性,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则很容易产生同情、抱不平的心理;另一个原因则是大多数女性在生活中经历过性别歧视,作为弱势群体,面对这样的报道与评论,自然不能苟同。有女性网民就表示:“不仅高考性别歧视,现在连女大学生都歧视,很明显想通过这些大量的新闻说明女性接受了教育也是没用的思想。
女权、平权主义微博用户。女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觉醒表现在多个方面。在新浪微博中就有以@新媒体女性、@女权主义贴吧、@女权之声为代表的认证微博以及@还女生平等、@原始女性是太阳为代表的普通微博。这些微博用户都是新时代女性在微博上积极发声的代表和典范,一直利用新浪微博从事女权、平权主义活动。以@新媒体女性为例,@新媒体女性自开设微博以来,一直积极倡导性别平等并为女性争取更多权利。2014年11月,@新媒体女性开始呼吁并倡导大家关注“反家暴立法”事件,受到@财新网、@新华视点等多个认证微博的转发和响应。
女权、平权主义微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目前,各种女权、平权主义微博蓬勃发展,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圈可点,这一点就体现了女性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觉醒,并给了广大女性一个可以发声、倾诉的平台。但这些微博在一些方面仍有很大的问题,如受众人数少、受众面窄;微博内容不够丰富或只着重关注某个方面;在一些事件、问题上过于偏激,只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方法等等。当然,女权、平权微博的发展,不仅只靠这些已觉醒的女性的努力,还需要那些未觉醒的女性的加入,以及全社会性别意识的正确建立。
新媒体的确为女性带来了许多机遇,给了女性一个更好的发声平台,但由于传统观念、社会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女性在新媒体中的形象相比传统大众媒介并没有很大的提升,话语权依旧掌握在男性精英群体中。希望在新媒体环境下,女性可以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将形象塑造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促进自身发展;也希望全社会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性别意识,帮助、推动男女平等发展,建设一个更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