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同样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和挑战。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很多地方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用数字经济给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和现实价值。
乡村振兴需要数字乡村,需要在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下释放数字化的应用,助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现代信息技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转型。数字乡村、媒体融合,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期”和“破冰期”,作为乡村振兴和媒体融合重要主体的广电媒体又该如何应对,如何作为?
打铁还得自身硬,先来看看广电自身的现状:一方面是“居高声自远”,中央广电媒体和一部分省级广电媒体,依靠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在融合发展中先行一步,占得先机,占领了传播高地。另一方面是“心远地自偏”,占绝大多数的市和县地方广电媒体,只能在资源有限、影响有限的环境下,甘于平静、甘于平凡,处于传播力的“下风”,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基于此,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广电媒体同样需要把握战略机遇,努力让“智慧广电”融入乡村振兴。在笔者看来,广大市县广电媒体,可充分发挥自己“更接地气”“更有乡村气息”的优势,牢牢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让媒体融合主动对接乡村振兴,让“智慧广电”真正赋能乡村振兴。
“智慧广电”是广播影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新发展,是广播影视与互联网领域的深度融合。简而言之,就是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转化广播电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把计算机、云技术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社会生活。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的重点是生态乡村和宜居乡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生态环境,我们完全可以在“智慧广电”的支撑下,把乡村资源状况通过图文和声像等媒体以及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开发和产生新的价值,真正聚力“生态美”和“百姓富”。
譬如,借助“智慧广电”的融合优势,可以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的一边保护和一边挖掘,将乡村地区范围内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等综合乡村景观情况加以利用并保护,这对实现乡村美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美丽乡村,美丽场景,乡村美,劳动美。广电业要聚焦个体目标,激发乡村振兴劳动人的信心,以及再生产、加工的能力和热情,从而改变传统广电媒体的单一信息传播模式,让新老村民、返乡创业者、乡村文化人、民间艺人、自媒体人等新生乡村人力资源,成为“智慧广电”的参与者和能动者,实现乡村传播从“由外向内看”到“由内向外看”的视角转换。在“智慧广电”的新媒体环境下,那些乡村振兴的主体劳动者有了更加强烈的传播力,让他们“自诉”农村轶事、劳作故事、生活经验、生长智慧等等,为乡村振兴主体劳动者赋能,让他们从“受众”变为“播众”,反客为主,主动传播,主动创造,讲好“身边故事”,传播乡村原生态好声音,让平民大众成为新的再生产、再加工的主力军。
同时,“智慧广电”环境下的电商直播扶贫等方式,也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创新和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为农民生活富裕开拓了新的路径和方式。目前,四川省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建设全网络的智慧化行业生态;广西努力打造“智慧广电升级工程”,全网智慧融合有线数字电视……所有这些,都为广电媒体聚力美丽乡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助于地方广大广电媒体有力有效地实施乡村振兴的传播“赋能”,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传播模式,实现信息价值的共鸣和共创。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一方面需要凭借构建起数据感知网络、农业产业基础数据体系去改造传统的农业,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互联互通和智能化升级,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求推动互联网创业创新和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提升农村产业品质。
在此背景下,传统广电媒体要打破单纯依赖广告收入的价值创造模式,主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内置”到乡村产业链中,从而创新盈利途径。乡村振兴的重任就是产业振兴,优质的产业经济是最强有力的支撑,失去了产业经济那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广电媒体的优势就在于“从乡村中来,到乡村中去”,有着良好的群众文化认可度和信赖度,完全可以开门合作,扩大合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主动链接好各种社会资源,开启“广电+乡村特色产业”新模式,助力地方经济,助推“产业兴旺”。
他石攻玉,湖南卫视《乡村合伙人》就为广电人提供了“看得见、学得来”的典型案例。《乡村合伙人》中的“合伙人”就是政府、企业、社会以及民众的合作和相约,相约乡村文化旅游,相约乡村资源开发,相约产业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量身定做献良策”,从而优化当地产业结构,赋能农村经济发展。
开创“广电+乡村物流”,畅通乡村电商渠道。聚焦乡村供需实际,聚焦农村流通服务,不断创新流通服务体系。这样,农产品依托“广电+”模式,就可以完成农产品的运输、销售和加工,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冷链、包装、仓储等设施建设,真正做到“硬件要硬”;顺应电商需要,加快建成一批智能化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物流,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让“广电+乡村电商”模式,成为乡村品牌的推广者。
培植“广电+乡村旅游”,引领发展乡村新业态。利用广播电视的即时传播功能,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开辟“致富经”“美丽乡村行”“乡村寻宝”等互动共享途径,引领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促进休闲旅行、健康养生、诗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助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
推广“广电+乡村农业”,提升智慧农业品质。借助“智慧广电”综合平台,发掘物联网功能,推广智能管理,充分借鉴智能温室大棚的“广电智慧”,植入从种菜到收菜的“直播”模式,进一步拓展到智慧农场、智慧牧场,增加人们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从而为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和品牌农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数字化的今天,乡村沟通联系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融合“智慧广电”,进一步助力“乡风文明”。
加强“广电+”文化阵地建设。借助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智慧广电建设的便利,不断完善互联网+广电方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依托“智慧广电”,进一步助力“乡村印象”“乡村故事”“乡村历史”“乡土人情”等文化资源的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让乡村文化成为“影像”传承,生动活泼地走进“乡村博览馆”,走进绘声绘色的“乡村手艺馆”,延伸“非遗”文化网络展览平台,立足农耕文化,传播最美乡村,留得住形象,记得住乡愁。
突出“广电+”乡村文化引领。立足“三农”题材,充分展示广电网络文化优质资料。利用互动平台,植入公益宣传,弘扬乡村文明,传播乡村真善美。加强对青少年的“广电+”榜样引领,让榜样就在身边,从而预防农村少年儿童沉迷网络,助力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打造“广电+”乡村治理平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和政府的愿景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渴望和诉求。乡村治理的现实发展,也为广电媒体提供了有所作为的空间。当下,政务咨询、教育在线、商务资讯等已经成为很多地方广电融媒体的常规线上功能,这些都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问有所应”“求有所果”。不过,在“智慧广电”的环境下,广电媒体还应当着力上档升级,全面提升品质,转角色,强服务,聚民生,勇于在乡村治理中发声发力,全程全网,充分发挥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和助力作用。充分依托“智慧广电”平台,积极链接政务服务平台,推进“阳光村务”“阳光人物”,引领乡村社区规范化建设,规范化运作;积极开展“邻里故事”“有事好商量”线上帮扶,不断提高乡村群众的参与度和幸福度,渗透法治意识、合作精神,推进“法治乡村”进程,让“广电+”延伸到农村、到农户,从而进一步聚焦乡村治理,助力法治乡村建设。
同时,依托“智慧广电”综合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引导城市或高一级医疗机构向农村提供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服务。利用“智慧广电”的即时互通功能,不断完善特殊人群信息服务体系,重点关注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以及有助学、助困等需求的求助群体,让地方广电媒体自然而然地融合到乡村治理的全方位系统中去,提升“智慧广电”的应用品质和服务品质。
总之,“智慧广电”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有着现实的意义和生动的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受各地发展水平的差异影响,以及技术保障和平台建设的装备水平影响,“智慧广电”深度助力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一概而论”“一哄而上”,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科学准确地去落实落细,尤其要依托“智慧广电”战略,打造“媒体+广电智能+信息服务”模式,真正让“智慧广电”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和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