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国风音乐类作品的创新传播路径分析

2021-11-13 04:12
声屏世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传统

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媒介技术的进步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下,各式各样的文化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呈现在受众眼前。但是在资本、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下,泛娱乐化的、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甚至低俗的内容却占据了大量的媒介资源,抢夺了受众大部分的注意力。在这种环境下,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依托新媒体平台有效传播,讲好中国故事,重获大众的关注成为重要的议题。本文通过层层分析自得琴社内容创作的创意和宣传策略的创新来探寻以传统民乐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质文化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破圈出新,重焕生机,圈粉更多的年轻人来接续传承中华民族优质传统文化。

借势短视频: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必然选择

技术的进步推动着视觉文化的发展,媒介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改变着人们的观看方式。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揭示了媒介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传播信息;各类短视频APP的兴起,加深了人们碎片化的浅阅读习惯。加之,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不断压缩人们休闲娱乐的时间,相比静下心来观看一场动辄几小时的演奏会、舞剧和歌剧,人们更愿意忙碌之余刷短视频放松身心。因此,传统文化必须改变原先的传播机制和内容形式,适应大众阅读习惯,借势短视频等新兴方式,吸引更多的流量。自得琴社深谙此道,2015年开始专门制作了《古琴诊所》黑色幽默系列迷你剧,每集正片只有2分15秒,让大众在轻松搞笑的剧情中了解古琴文化和演奏知识。很多年轻人通过观看短视频开始喜欢上古琴这种历史悠久的乐器。其中一个古琴十手联弹西游记主题曲《云宫迅音》的短视频,在借助时下流行的抖音短视频平台发布后,迅速走红网络,短时间内播放量就达到数百万。《古琴诊所》系列剧的尝试为自得后期上传更多国风音乐作品打下了坚实的粉丝基础。

多重符号构建场景,打造视听盛宴

符号本身携带意义,不同的符号排列组合形成多重阐释意义,构成全新的情境。视听语言符号融合创新的短视频具备多维度欣赏和多重解读意义,更能触发受众的观赏兴趣和互动分享的欲望。在短视频已经面临内容同质化、粗制滥造和受众审美疲劳的困境下,加之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较为单调,已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观看习惯,民乐+短视频的模式想要突围出彩,必须打磨精品内容,丰富内涵,不仅展现民乐韵律之美,还应将多种传统文化和艺术元素糅杂在短短几分钟内,形成一定的视听冲击,激发受众兴趣。比如自得琴社的“出圈”之作《空山鸟语》中,第一次尝试将所有演奏者的服制和妆容按照宋人装束进行复原,同时画面背景调成低饱和度的米黄色,随着音乐的流动,宛如一幅动态的宋代人物工笔画。宋服、雅乐和国画等元素的组合将观众一秒带回宋朝,领略风雅,如痴如醉。此后的作品中除了这些基础元素外,自得琴社还大胆创新,结合戏曲、美术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增强视频的观赏性。古琴和昆曲结合的《牡丹亭》,让人们彷佛置身风光迤逦的苏州园林,古老的昆曲非遗艺术全新演绎;《虞姬》融合民乐、戏曲加剑舞,悲壮厚重;还有复原祭祀乐舞的《神人畅》和敦煌壁画乐舞的《月下谣》,都属精品。视频虽短,但极强的戏剧张力足以让受众沉浸其中,使得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别样感受和解读角度。

除了驾轻就熟地利用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外,自得琴社同样擅长古今对话,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场景构建。梅洛维茨在媒介情境论中始终贯穿一种融合观,即并非是对事物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破”为基础的“立”,是一种重组创造。电子媒介消解了“地域”所构成的时空观,通过情境重组创造新的信息环境,导致新的情境的产生,情境的变化又会改变原先身份和行为的界限,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社会角色。电子媒介与传统情境融合将产生古今场景的合并同框。三分多钟的音乐视频《醉成都》将成都的悠久历史和市井百态以古画卷形式滚动展开,画中人身着唐服,却是现代人行为做派:博物馆陈列的说唱俑摇身一变为现代说唱歌手,两个唐朝美女拿起手机自拍,一对唐朝夫妻安逸地吃火锅等看似“时空错乱”意象,营造了一种富有“穿越”感的媒介奇观。配上轻松明快的音乐,串联着川剧表演和流行音乐《成都》的演奏,构成一场生动幽默、妙趣横生的视听盛宴。

契合年轻人心理,卖“萌”博好感

青少年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人。近年来,主流文化率先使用降维的话语形态向青少年靠近,并嫁接青年亚文化,形成全新的话语体系。无论是央视主持人时不时冒出的网络流行语,还是《主播说联播》这些新闻播报方式的革新,都在迎合年轻人的视听习惯和喜好。传统文化更需要用年轻化的语态进行创新性的表达。“萌文化”是青少年的亚文化的一种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喜欢“萌物”,喜欢用萌系网络用语和表情包,做“卖萌”动作等方面。还有,当下年轻人喜欢养猫、撸猫来疏解烦恼和自我治愈,也是崇尚“萌文化”的一种表现。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否能洞察年轻人心理很关键。比如深受年轻人青睐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就请来了“御猫”鲁班担任科普讲解员(后期人声配音),不少网友在弹幕留言“不仅可以了解故宫文化,还可以隔空撸猫,体验感太好了”,着实圈了一波粉。自得琴社也处处彰显着年轻一代的兴趣追求和个性表达。比如在一些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位“卖萌担当”,或是坐在那里撸猫打瞌睡,或是装一个毛茸茸的尾巴,假扮一只猫做一些搞笑动作。甚至自得琴社还专门为鼠年特别制作了《哆啦A梦之歌》一下就将观众带回到追动漫的童年美好之中。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过程看作基于特定需求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因此,面临着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的受众,使用媒介并不是为了获取某些信息,而是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一个情绪的疏解口,便寄情于短视频中的意象:慵懒闲适的猫咪、古灵精怪的卡通形象等来缓解内心的孤寂,排解现实的压力,得到短暂的治愈。

针对不同平台发布内容,构建立体式传播矩阵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新的社会化媒介平台的持续出现让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变得丰富多样。因此打通线上线下,多平台联动的传播矩阵,可以裂变式地扩大传播影响力,引发受众的二次传播。自得琴社的运营模式非常值得借鉴,B站作为青年亚文化和兴趣的聚合地,粉丝培养周期长但却黏度高,将B站作为作品的首发地进行圈层传播,带动口碑效应;微博更多承担“消息公告栏”的作用,作品发布、琴社动态、线上线下活动的预告等都发布在微博,让受众掌握一手消息,以及和其他主流媒体、合作伙伴的互动都在微博上完成;抖音需要5s一个爆点,将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片段剪辑发布,吸引粉丝来看完整版。而最苦心孤诣的一点是,将微信公众号作为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阵地,进行视频内容的补充,将作品中涉及的装束、文化元素,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等以图文的形式详细说明。这种看似“吃力不讨好”的行为,体现的是一种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除了线上全媒体矩阵的搭建,自得琴社还在线下开设音乐课堂、文化沙龙和现场音乐会,来反哺线上艺术创作,也让更多通过视频喜欢上国乐的人们,可以走出家门,亲临现场感受国乐的魅力。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戏曲、音乐、古典舞、手工艺等可供挖掘的题材多,范围广。从李子柒、自得琴社这一类国风博主的成功中可以窥见,古老的事物要以年轻化的表达一代代传承下去。在文化输出时,需要改变追求宏大叙事的官方语系,转而向世界传递国民衣食住行之美、音乐韵律之美、自然风光之美,让世界真正接纳喜爱中国故事。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经常面临资金不足和推广不利等窘境。因此,政府和官方机构要自上而下地建立传统文化宣传推广体系,联合MCN机构和相关企业扶植优秀的文化传承人,主动在官方媒介渠道发声,配合宣传。平台方也应积极整顿平台发布内容,降低泛娱乐化内容的比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倾斜更多流量给文化传承。比如,抖音和快手都推出了相应的“非遗合伙人计划”来保护非遗文化和发掘身边的民间手工艺人,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层。最后,在关于自得琴社的纪录片中,琴社成员之一唐彬说道:“我们不希望民乐成为国潮,潮流总有一天会过去,我们只要淡淡地一直维持下去就好。”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老传统当传承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