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俊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科研处,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让新疆电影“走出去”,是新疆电影人不懈的追求。新疆电影是中国电影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内地电影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水乳交融,难舍难分。新时期新疆电影人和内地电影界合作,不但推出反映本土内容的电影,如《整编岁月》《乌鲁木齐的天空》《生死罗布泊》《真爱》等,也努力走出新疆,反映疆外题材的电影,如电影《西风烈》《赵尚志智取五常堡》《大地就是海》《杨善洲》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社会学习英雄。原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一生没有豪言壮语的宣言,却用几十年默默无声的实际行动,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创造了人类史上石破天惊的发展奇迹,使贫穷落后的云南地区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杨善洲形象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感动中国”的杨善洲深深地震撼了新疆电影人,促使他们把生活中的杨善洲搬上银幕,成为永久的艺术形象。2011年由新疆本土作家董玲、崔民、丁宁、胡翰文等编剧,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董玲担任导演,与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云南电影集团、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合作,联合出品电影《杨善洲》。该片是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献礼电影。影片以杨善洲为原型,再现了他“感动中国”的影像记忆。电影《杨善洲》2011年获得中国政府电影最高奖——第14届华表奖、2012年获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贡献者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杨善洲》以多种叙事策略塑造了时代楷模杨善洲形象。
杨善洲是千千万万奋斗在基层的普通共产党员中的一个,克己奉公,勤政为民。影片主要叙述杨善洲一生的两大贡献。第一个贡献是杨善洲在职期间呕心沥血,把宝山打造成“滇西粮仓”,反映杨善洲作为中共党员“人民公仆”的共性形象。第二个贡献是杨善洲离休后用20多年的时间把故乡的荒山——大亮山,打造成亿元的“绿色银行”并无偿捐给国家,反映杨善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年英雄形象。 影片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叙述杨善洲离休前的日常工作,概述杨善洲在职期间的“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一贯作为;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叙述杨善洲离休后的壮举。而贯穿整部影片的,则是杨善洲无论是在职为宝山服务,还是离休为家乡施甸服务,都是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
影片以航拍高大裸露的连绵荒山为背景,杨善洲步履蹒跚、拄着木棍、脚踏山石砂砾的特写开篇。杨善洲在数山头,暗示杨善洲已经有了“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信念。担水的老倌,给侄子结婚以水作为“贺礼”,凸显水在当地之珍贵。面对毫无生命迹象的群山,老倌对杨善洲感叹“有的干部啊,白吃国家公粮了”。牧歌一样的女声吟唱响起,营造出大亮山的神秘气息。影片结束的时候,航拍绵延不绝的葱绿群山。牧歌一样的女声吟唱再次响起,映照出大亮山的勃勃生机。担水的老倌,给危重住院的杨善洲以水作为“慰问礼”,告慰西南大旱,只有宝山地区水源充足。老倌对杨善洲说:“老书记,我给你送礼来了。你没有白吃国家的公粮。”杨善洲从步履蹒跚的老年到进入坐轮椅的暮年,人民群众看到了 “没有白吃国家公粮” 的杨善洲的“老有所为”。影片从片首的杨善洲数具体的秃山头,到片尾周波报出具体的移交给政府的参天大树覆盖的山头,首尾呼应,凸显杨善洲“一切为了人民”的共产党员本色,影片更以字幕中央领导胡锦涛2011年写的题词“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画龙点睛,来深化主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影片采用首尾呼应的叙事策略,在从“荒山”到“青山”、 水从“贺礼”到“慰问礼”、女声吟唱从抒发“神秘气息”到展示“勃勃生机”、老倌从讽刺“白吃国家公粮”到赞颂“没有白吃国家公粮”、 杨善洲从“步履蹒跚”到“坐在轮椅”的对比中,以朴实的影像,艺术地表现了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活到老,干到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者形象。影片以退休前夕的杨善洲独自一人拄着“手杖”巡游荒山,诞生一个奇特的梦想,到已经退休20多年,实现了奇特梦想。杨善洲的奇特梦想——即中国梦。
中国梦的最低目标是实现脱贫致富,最高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杨善洲作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杨善洲用自己一生的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即“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唯一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数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无数在现实生活中闪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精神”的制造者!中国精神体现在几代中国人的拼搏和坚守里!
影片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了在基层党委的领导下,杨善洲在职期间,立足云南现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群策群力创造了“滇西粮仓”的伟大实践的典型场景。在杨善洲离休前夕,遭遇了天灾“大旱”。 谚语“燕子外迁,地旱天干”,影片镜头出现成群的燕子掠过晴空万里的蓝天,预示旱情来势凶猛!航拍的大地干裂成块状的大特写,由近及远,无限延展到地平线。皲裂的田地里,各种庄稼枯黄,万物失去生机,农民戴着草帽,满脸愁容,或站着或坐着或蹲着长吁短叹,牛车上水箱早已干涸。只有农科所试验基地的试验稻田水源充足,水稻一片绿油油。干旱大地上的一抹绿色,体现了以杨善洲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断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即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学,农业必须走科技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熔铸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它在实践中产生,丰富和发展,并且在指导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影片采用散文化纪实手法,展现了云南特有的抗旱图景。关于抗旱的方案,地委负责人讨论激烈,杨善洲集思广益,勇于担责,最后命令开闸放水。水库开闸放水的特写,水从高处倾泻而下,气势磅礴。县长亲临一线,挥舞着小红旗,拿着大喇叭为抗旱呐喊助威。山脚下,戴着草帽的农民,端着脸盆的,开着手扶拖拉机运水的,用架子车推着大水桶的,用扁担挑水的……当地的农民用各种能盛水的容器,投入救灾中。大批的军人乘坐军车也赶来抗旱了,人们站在梯田上,组成人墙,相互传递着水桶……这是中国西南地区抗旱的写真图。军民共建家园,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抗旱。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抗旱实践,在灾难面前,云南农民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实行“生产自救”。浩浩荡荡的军人救灾队伍的出现,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影片中表现为杨善洲亲自率领云南保山地委的各级领导走在抗灾最前线,在田间地头搭建帐篷,成立临时抗灾指挥中心,吃住在地头,现场指挥救灾。水库的储水对于百年难遇的旱情来说,杯水车薪。严峻的旱情,危及到老百姓的粮袋子,养家糊口的生存线。地委书记杨善洲现场紧急开会,民主投票,把正在修建的地委办公楼停掉,用工程款打抗旱井。杨善洲的行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最高利益”。
影片把抗旱打井的动人场面,通过镜头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毒辣的太阳下,人们情绪高涨地运挖井工具,忙碌地搭木架,欢快地操纵机器在地下运转。老百姓男女老少顶着烈日,充满无限的期待,拿着水桶、脸盆、碗、缸子坐在地头,眼睛渴盼着井水出现。然而地下水接近枯竭,打井效果奇差。紧邻的两个县为了争灌溉用水,差点打起群架。这场旱灾及打井的经历深深地刺激了杨善洲,“一个梦想诞生”,并改变了杨善洲的人生命运。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鏖战之时,杨善洲先于时人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涵养水源,种树是关键。以杨善洲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百年难遇的旱情,竟然因为意外的暴雨得救。影片以雷雨中喜极而泣的人们挥舞着红旗,把杨善洲抛到半空中又接住的狂欢场景,揭示了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同时揭示了杨善洲痛定思痛的感慨,他说:“今后我们不靠天不靠地,一定要自己当龙王。” 杨善洲以他后半生的实绩实现了“当龙王”的梦想。
影片以欢快的节奏,展现了试验田科学种田的成功,参赛人员收割成熟的黄灿灿的水稻场景,以及杨善洲指导农民稻田插秧“双龙出海”场景。这些生产场景既是云南的风景画,又是云南的风俗画。影片不仅以杨善洲离休前夕有代表性的日常工作画面作为聚焦点,塑造了“农民书记”杨善洲“以民为本”“亲民善政”的形象,更以杨善洲离休后带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大亮山风餐露宿植树20多年,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把荒山变成宝山的传奇经历为聚焦点,塑造了造福子孙万代的“老有所为”的“亿万富翁”杨善洲形象。杨善洲给后人留下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奋斗”是实现民族自身成长的阶梯,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
影片没有气壮山河的言语,只是以纪实手法,把老年杨善洲生活中的影像本色搬上银幕,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明星李雪健细腻逼真的演技也使杨善洲形象增色不少。影片绘声绘色地再现云南独特自然、人文风貌的同时,也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共产党员杨善洲投身中华民族千秋大业,勇于砥砺前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影像。杨善洲形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物,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依靠的是整个民族的奋发图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共产党员杨善洲在处理个人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矛盾时,做到“党员个人的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也就是“服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该片在讲述杨善洲处理与亲人及周围的人事矛盾纠葛时,展现了浓浓的人情味。该片寓悲剧于崇高、悲中有喜、喜中有悲。
整天忙于工作的杨善洲,一辈子无憾于他辖下的人民,却愧对于他的家人。当了一辈子公务员的杨善洲没有给他的家人带来任何实惠和便利。母亲、妻子都在农村务农,家徒四壁。大女儿巧凤为了给家里“搭把手”而失学,这成为杨善洲心灵最深的痛。所以当大女儿让儿子阿昌给家里“搭把手”不再上学时,杨善洲立即雨夜赶回大山深处的家里,做家人工作,让阿昌继续学业。当阿昌考上大学的时候,杨善洲送来5000元奖励并亲自送外孙上学。善解人意的二女儿二欢,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搞调动不惜给父亲下跪。公私分明的杨善洲,没有徇私情,内心世界也是翻江倒海,只能沉默无语。二欢不能原谅父亲无暇参加她的婚礼,拒收父亲的新婚贺礼。然而当二欢凭自己本事调到心仪的学校后,杨善洲背着小树苗去庆贺,在女儿院子里挖坑植树以示纪念,然后一人默默离开。杨善洲离休后,一有时间就陪着老母亲在院子里安静地坐着,享受屋檐瓦片下普通农民的天伦之乐。影片分别从近景和远景两个角度展现母子两个老人安详无语地坐着,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看云淡风轻。老母亲弥留之际,请二欢原谅父亲的“无情”,老母亲做到了最大限度对儿子杨善洲党性原则的理解和宽容。杨善洲结婚后,忙于公务,无暇照顾岳父岳母,一生拜访的次数没有超过三次。离休后杨善洲和妻子给岳父岳母扫墓,献上祭品,并在墓碑旁边栽种小树苗以示纪念。杨善洲对妻子充满愧疚和爱恋,在病床上一次次赶妻子回家,却在妻子走后,在窗台上深情地凝望,依恋不舍。
影片揭示了杨善洲对故乡的深情厚爱的根源在于从小吃百家饭长大,杨善洲深深地感恩于故乡的人民。但是杨善洲在职当地委书记期间,公事公办,从来没有给自己的家乡开过一次后门,却在离休后用20多年的时间倾情为家乡报恩,建设绿色银行,造福子孙后代。杨善洲在职期间唯一开后门说情,是给省委推荐自己的老部下牛长平,盛赞他是一个全才。牛长平果然不负众望,靠能力,最后成长为省级领导。杨善洲离职后开过两次后门,去找他曾经的老部下求情办事。 一次是杨善洲为了稳定当地的师资队伍,给山林里逃学的孩子们的老师走后门,解决了70多个农村代课教师的编制,却没有给二女儿解决教师编制。还有一次是感动于周波十几年对林场的贡献,为了挽救周波不易的婚姻,杨善洲走了后门,给林业局打招呼。最终周波还是放不下林场事业,又回到了林场。
影片通过一系列细节,用泛情化叙事策略,展现杨善洲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人民群众,忠于家乡,忠于亲人的深沉家国情怀。
杨善洲对故乡对国家的厚爱及无私奉献也得到了当地政府、人民群众及中央的肯定和赞扬。并不富裕的云南施甸县感恩杨善洲的贡献,奖励杨善洲10万元,他没要。云南宝山市奖励杨善洲20万元,他捐助10万元给宝山一中搞教育,6万元捐给大亮山伙计们修澡堂,4万元留给妻子养老。当杨善洲在病房里奄奄一息时,无数脱贫的人民群众站在医院楼外默默地向杨善洲示意,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和发自内心对“人民书记”的无比热爱之情。杨善洲的事迹感动了全中国,中央领导胡锦涛号召全国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习近平总书记还说:“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
总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电影《杨善洲》通过多种叙事策略表现杨善洲的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无论对人民群众还是他的亲人、友人、同事,杨善洲既坚持原则,又多情多义。杨善洲的家庭困难和不幸是中国从解决温饱到脱贫攻坚,再到小康社会阶段性发展的产物,而在中国艰难腾飞的过程中,杨善洲以一己之力,关注乡村教育,关注贫困人群,解决乡村教育难题,帮助家乡脱贫致富,造福后代。影片以自然朴实的影像塑造了真实、平凡的杨善洲形象,无愧于时代楷模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