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户部尚书翁世资生平事迹考略

2021-11-13 03:24
名家名作 2021年5期
关键词:户部滕王阁江西

郭 佩

明代名臣、户部尚书翁世资,自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至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沉浮宦海四十余年。他在任职期间,勤于政务、廉洁公正、一心为民,政绩斐然。在他四十余年的官场生涯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许多突出的贡献,为人称道。但关于翁世资生平事迹的记载,多散见于《明史》和地方府、县志书中。目前,笔者尚未发现有文章对翁世资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以明臣翁世资为研究对象,希望借此加深公众对翁世资的认识,继而弘扬并传承翁世资身上的可贵品质。

一、翁世资的简要生平与任职履历

翁世资(1415—1483),字资甫,明兴化府莆田县连江里(今黄石镇)人。明正统七年(1442)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其父翁瑛,“官至翰林检讨,掌国子助教事”。翁世资自幼颖敏,嗜书好学,宣德九年(1434),“侍父官京师因乞入太学”。正统七年(1442),他会试中试被授予户部主事。他为人勤奋精进,初入官场便常常利用闲暇时间翻阅档案资料,仔细斟酌、推究政事的利弊得失,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很快他便对国家的典章制度、条例因革十分熟悉,政务处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对于政事得心应手,处理政务也多得要领,事情往往处理得恰到好处。比如,有一次翁世资被派往通州监收士兵冬衣所用的布料、棉花,针对“(布、花)收贮库藏,辖于通州诸卫,宿弊极多”的问题,他提出“宜改属有司,则其弊可革”的解决办法,成功肃清了积弊。

正统十四年(1449),翁世资因父亲去世回家守丧。景泰二年(1451),丁忧服满后,重回户部供职。当时的户部尚书金濂很器重他,“有大议必与商榷而后行”,不久后升翁世资为户部郎中。时值江南水灾,朝廷想要选派一位公正廉洁的京官前往查勘灾情,于是“部以属世资”。他回到北京后,如实报告江南各地的灾情,并奏请免除应天、太平、宁国、安庆、庐州等府以及建阳、宣城等卫的税粮50余万石、草料100多万石。并令地方官府采取措施,赈济穷困饥饿、生活无着的灾民,使江南灾情很快得到控制,成效显著。

英宗复位后,翁世资因能力与政绩突出,又继续受到朝廷重用,被实授户部郎中一职。天顺元年(1451)八月,又擢为工部右侍郎。天顺四年,因触怒英宗被贬为衡州知府。成化元年(1465),翁世资出任江西左布政使。成化五年,升任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奉命巡抚山东。成化八年,翁世资又升为户部左侍郎。成化十三年七月,户部左侍郎翁世资奉命提督北京、通州等处仓场。并于第二年,即成化十四年四月进秩为户部尚书,负责提督仓场。成化十七年,世资被召回京师,负责主管户部事务。成化十九年,翁世资因病求去,朝廷诏加太子少保,准其致仕;六月,病逝于回乡途中。宪宗令辍朝一日哀悼,并遣官按例营葬,封赠太子少傅,谥号襄敏。

二、翁世资为官时期的主要事迹

(一)为民请命,出知衡州

天顺四年(1461),由于朝廷派官前往苏、松、杭、嘉、湖五府提督织造的用于赏赐官吏的上供文绮不够用,内织染局于是奏请另派官员提督加造七千匹。当时正值东南水灾,百姓饥饿乏食、生活困难。翁世资认为“宜当樽节以苏疲困”,于是与工部尚书赵荣、左侍郎霍瑄一起联名上疏,请求朝廷减半。结果,英宗见到奏章后大怒,下令究查主议之人。英宗怀疑翁世资企图借此事沽名钓誉,于是将其下锦衣卫狱,后被贬知衡州。

翁世资到任衡州后,并未因官场的失意而消极怠工,相反他一上任便心系民众,对治所展开了积极治理。他首先清查了先前遗留的许多冤假错案,并为之纠错平反。他“治郡汲汲以革宿弊、厚风俗为务”,很快衡州便出现了“政简民和”的新局面。于是,兴庙学、修石鼓书院、立便民仓等,“凡郡政所不可少者皆以次修举”,使衡州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任职江西,重修滕王阁

成化元年(1465),翁世资升任江西布政使。当时,两广地区爆发藤峡民变,明政府派兵南下讨伐。为了解决战争粮草等物资的供应问题,朝廷有人提议令江西征召十万民夫负责转运粮饷。翁世资则提议不征江西民役,拨银派人直接在广东籴米供饷。由此使十万江西民众免受惊扰及劳役之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翁世资为官廉洁奉公、刚正不阿、不媚权贵。有一次都御史王俭巡查湖湘,路过江西,因翁世资迎送参谒时未向他行“屈膝”礼,而怀恨在心。王俭回朝后诬奏翁世资离任衡州时“隐匿库藏”,于是翁世资被捕入狱。后经查册核对无误,又诏他官复原职。

翁世资在此任内最突出的贡献是主持重修了滕王阁。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后又因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阁中有历代咏阁的图画、诗文、碑拓等,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上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所谓“治世则兴,乱世则废”,历史上的滕王阁屡经兴废。到明初,经前元修缮过的滕王阁遗迹犹存。明太祖朱元璋讨平陈友谅后,还曾在阁中宴请诸将。但不久江岸崩塌,滕王阁也因年久失修加之大水冲击,阁基松动而坍塌,沉于江中。正统初年,江西左布政使吴润在滕王阁旧址上重建,作为“迎拜制诏之所”,遂改阁名为“迎恩馆”(又名“迎恩堂”)。景泰三年(1452),迎恩馆毁于火灾,当时正值都御史韩雍任巡抚于江西,于是在旧址上重建,名曰“西江第一楼”。但此楼自景泰三年落成后,仅过了十三年,便再次倒塌。直至成化元年(1465),江西布政使翁世资见其圮坏,感慨万千,锐意重修。成化四年(1468)五月开始督工修建,同年十月落成,复其名曰“滕王阁”。此后,滕王阁之名便一直沿用至今。翁世资主持下的这次重修,使几乎已毁于现世和世人淡漠记忆中的滕王阁再次屹立于赣江之滨,使之重现风采,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又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三)巡抚山东,赈济饥民

成化五年(1469),翁世资被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命任山东巡抚。他到达山东后,针对山东各府、州、县在赋税征收中存在的积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他针对各粮仓储存的米麦日久腐坏问题,提议道:“诸仓存积米麦,恐日久红腐,宜俟来春青黄不接之时散给贫民,俟秋成如数徵还”,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成化六年(1470)秋,山东因天灾粮食歉收,发生大饥荒,翁世资积极组织人员赈济灾民,发粮五十余万石,赈恤一百六十二万人。成化八年(1472)八月,翁世资又赈济济南、青州等府饥民。他发仓粮五十四万多石,并分给灾民空闲土地和种子,使一百六十二万五千余口灾民得到妥善安顿,重新复业。

(四)任职户部,恪尽职守

成化八年(1472)九月,朝廷“以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翁世资为户部左侍郎”。十三年,又命翁世资负责总理京储。十四年,进秩为户部尚书,执掌仍旧。在其任职期间,翁世资继续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成化十二年(1476),翁世资与平江伯陈锐、副都御使李裕、侍郎王诏等奉命监督漕卒,疏浚通惠河。通惠河位于北京东部,是元代挖建的漕运通道,也是都城北京的一条重要的经济命脉。后来由于战乱以及旱涝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加之年久失修,运河淤塞,虽曾多次疏通,但也屡修屡废。到明成化年间,为了提高运河的运力,朝廷命翁世资以及平江伯陈锐等人再次对其进行疏浚。从都城北京大通桥至张家湾浑河口,全长六十里,“兴卒七千人,费城砖二十万石,灰一百五十万斤,闸板桩木四万余,麻铁桐油炭各数万计。浚泉三,增闸四”。这项工程历时十个月最终得以顺利完成。又引水西湖,使通惠河旱涝无忧,漕舟得以畅通无阻,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运力。成化十七年(1481),翁世资被召回京师,执掌户部事务。

三、结语

翁世资一生为官四十余年,他为官勤奋、精进又敏于政务,处理政务多得其要,深为上司所重;他为官廉洁奉公,掌管户部钱粮,却“家无余资,不营身后”,为世人所称誉;他一生恪尽职守,尽忠于国,政绩突出,多次受到朝廷嘉奖;他身居庙堂,却心系民众,深得百姓爱戴。虽多次受诬被贬,却不改其志,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请命,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翁世资于国有功,于民有德,明代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邑人柯潜曾赠诗赞誉翁世资“爱国心常赤,忧民鬓欲斑”。翁世资的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虽历经数百年仍熠熠生辉,值得后人永远纪念。

猜你喜欢
户部滕王阁江西
江西银行
陈中建
朱元璋道歉
朱元璋道歉
滕王阁
晚清户部铜元成色问题探讨
屡毁屡建,你猜滕王阁重建了几次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南宋的酒库与军费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