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宁姗
笔者从事图书质检工作十几年,在工作中,经常发现一些质量非常差的稿件,其内容根本达不到合格出版标准的万分之一,经过总结分析,这些稿件往往具有几个共性:首先,对于外版书而言,翻译很差,要么翻译存在错译、漏译,要么翻译得让人抓狂,云里雾里;更有甚者,某些译者完全没有按照外版书进行翻译,对于自己理解不了的语句,按照自己错误的理解进行模糊翻译,看似非常通顺,但是和原文的含义相差千里。其次,从本版书来看,文不对题的现象比比皆是;除此以外,数据滞后、图表差错也不鲜见;还有一些本版书,语言文法不当,原稿错误太多,以至于即便经过三审,仍然遗留了很多错误。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原稿质量没有达到编辑加工的要求,编辑的审稿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很多编辑将审稿工作和编辑加工混为一谈,有些编辑认为翻译、写书是译者和作者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自己只要处理好错别字、标点、语法等文字类硬伤就行了;还有一些编辑,一味迷信作者、译者,认为作者、译者写的都是对的,自己看不懂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上述这些都是错误的看法。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将审稿工作落实到位,编辑加工和后期的复审、终审才能锦上添花,进一步地提升书稿质量。就像裁缝裁剪衣服,如果原材料是一堆碎布头,一般的裁缝顶多拼成一个布袋子,能力强的裁缝兴许能缝一件乞丐衫;如果原材料料子好,裁缝可以缝制出一件时尚的晚礼服。
阅览稿件,按照出版物质量要求和组稿(译稿)要求,特别是内容组成、价值和表现形式的要求,对稿件做出评价和选择,提出是否可以采用或者是否可以进入编辑加工的意见,并对稿件提出修改意见与要求的过程被称为审稿。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编辑将审稿和编辑加工混为一谈,甚至将编辑加工替代了审稿。结果,对于质量差的稿件,编辑加工到一半就编辑不下去了,又返回作者修改,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审稿不是编辑加工,不能和编辑加工混为一谈。编辑加工是对审稿后决定采用的书稿或对经作译者修改后可以采用的书稿,按照出版要求进行检查、修改、润饰、标注、整理、提高的过程。编辑加工是编辑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作,是保证图书出版质量的中心环节。书稿的审稿和编辑加工是两个环节,其要求、标准不同,不能同时进行;未经审稿的书稿不应该匆忙进入编辑加工,以免造成返工浪费。
通过审稿决定稿件的取舍,提出修改意见,提高书稿质量,注意审稿一定是涉及内容质量的,目的是提升原稿的质量,此外,这些涉及内容及表现形式的修改意见,必须征得作者的同意,并主要由作者自己完成修改。
现实工作中,一些编辑为了省时间,跳过审稿环节,直接进行编辑加工,结果经常编辑加工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了,又退回译者和作者修改,结果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工作效率低下,吃力不讨好。由此可见,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审稿工作,下面就从外版书和本版书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编辑如何做好审稿工作。
对于外版书的审稿,主要集中在对翻译稿件的审稿上。要做好外版书的审稿,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把好政治关,坚守翻译质量关。
首先,编辑在外版书的审稿工作中要有敏感的政治意识,把好政治关。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不通,作为其文化产品的图书也必然具有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烙印,特别是经管、心理类外版书尤为如此,编辑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诬蔑和歪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历史文化、颂扬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现象。因此编辑在做外版书的审稿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在审稿过程中把好政治关。
其次,编辑在外版书审稿工作中要坚守翻译质量关,培养自己扎实的外语尤其是英语基本功,在外版书审稿过程中,对照原文,发现翻译中的谬误,保证图书的翻译质量。众所周知,翻译讲求“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译文不背离原文,疑问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所谓“达”,就是译文通顺流畅,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所谓“雅”,就是译文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译文本身的简洁、优雅,甚至于翻译出来的文风类型应该贴合原作。编辑在外版书的审稿过程中,也要从上述“信、达、雅”三个方面进行评判,翻译质量不过关的书稿坚决不能进入编辑加工。
实际工作过程中,编辑在外版书的审稿上,要严控三个环节,即试译、中耕、回稿。
首先,外版书的翻译必须做试译工作。试译的目的是找到适合翻译图书的译者,看看译者是否适合翻译该图书。在试译环节,编辑在审稿之前需要先判断图书的内容和风格,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文风,正如小说要文通字顺,要富有生活气息;专业书除了文通字顺以外,还多了专业知识的准确表达、逻辑清晰等,这些都是编辑筛选译者和审稿时需要关注的点。
如果试译环节发现译者翻译得不行,或是不适合该书的翻译,一定要下决心寻找更合适的译者。有些编辑碍于人情,觉得可以让译者再改改,但是须知译稿改是改不出来的,故而寻找合适的译者翻译才是上上之策。
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无论什么书都找一个译者,这也是有问题的,译者的专业和语言能力可能适合这本书,但是不代表他适合做所有书的翻译。故而不同的书应该寻找适合这本书的最佳译者。
其次,是中耕环节的审稿把控。中耕的目的是把控翻译稿的中期质量,检查翻译进度。实际工作中,中耕应该检查试译提出的修改意见,译者是否已经落实并修改到位。此外,编辑在中耕环节审阅中耕稿件时,一定要从语言表达、逻辑关系、术语规范性等方面入手,检查书稿的翻译质量。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和译者沟通,确实是错误的或是读者不易理解的句子,在后面的翻译中要注意修改和订正。中耕环节是保证书稿翻译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很多编辑觉得中耕会打扰译者,抑或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指出译者问题,结果到了回稿发现译稿错误百出,这样反而降低了出版效率,影响到回稿和编辑加工。
最后是回稿环节的把控。外版书回稿审稿的目的是检查外版翻译回稿的质量是否符合翻译要求,译稿是否达到“信、达”的标准,能否进入编辑加工。回稿审稿要检查中耕提出的修改意见,译者是否已经落实并修改到位,且后面的翻译是否也未再出现中耕提出的翻译问题。回稿审稿不必对照原文逐字逐句检查,但是可以通过数段落的方式来检查书稿中是否存在明显的漏译。此外,一旦阅读中发现逻辑不通、令人费解的内容,编辑需要及时对照原文,检查翻译是否存在问题。
在上述三个环节中,试译是关键,找不到合适的译者,随便找一个译者顶上,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造成译稿返工,所以编辑应该把遴选译者摆在首位,找到合适的译者,自然事半功倍。另外,中耕是保证翻译质量的重要环节,有些编辑在实际工作中把中耕当作走过场,结果翻译稿件回来傻眼了,但是为时已晚。中耕环节最好不要只做一次,最好在译者回稿之前每个月或每半个月沟通一次,这样做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译稿质量。
译文:家庭部门,支出了它们的收入——因为提供每年300单位的劳动力而获得的收入,为消费55蒲式耳小麦、30码布匹和每年40单位劳动力直接服务进行的支付。
分析:这句译文翻译完全错误,读者读起来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家庭部门用其提供的300单位劳动力收入来支付55蒲式耳小麦和30码布匹的消费,以及40单位劳动力的直接服务。
上述译文如果只有个别错译,还可以请译者修改,但是如果全书比比皆是这种错译,则建议放各自一条生路,编辑应该及时止损,重新找译者进行翻译,编辑须知,如果翻译本身就是一团糟,译者靠改是改不出来的,找一两个审校妄图提升稿件质量,也是不现实的,根本改不出来。重新找到合适的译者,重新翻译,是最节省成本的方式。千万不要硬着头皮接受,这样问题越往后越难以解决,如果不幸走到编辑加工,编辑就从“编辑”变成“译者”,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往往会忽略编辑应该注意的统一性、知识性等内容。
译文: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时代“和”外包时代“将变成同义词,它们将共同铸造一个真正的新经济时代。电子产品产业的生产正是这种变化的标杆。除了少数情况,一家电子产品企业如果不采用采购战略,显然难以为继,因为在庞大且复杂的电子产品世界,如果进行大而全的投资,只能获得很少的收益,只有专业的公司才可以很好地利用资本,因为它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收益。所以,电子产品企业总是和电子元器件厂商合作,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经济生态。
分析:这段译文看似翻译通顺,但是完全和原文不符。之所以能发现这个错误,主要在“采购战略”上,因为上下文都没有提到采购战略,故而这个词在句子中十分扎眼,核实原文发现这一段话主要内容全部翻译错误。这段话实际上是说: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时代”和“外包时代”将变成同义词,它们将共同铸造一个真正的新经济时代。电子产业的外包制造就是这种变化的标杆。除了少数情况,一家电子产品企业如果不采用外包战略,显然难以为继,因为要维持企业运营,所需投入的资本太多,而获得的收益太少。只有专业公司才能更好地筹集资金,因为通过它们的专业,可以创造足够的业务量来产生有吸引力的回报。因此合同制造商与原始设备商共同成长,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由于编辑在阅读翻译稿时,很难逐字逐句去和外版书核对,故而很难发现这种错误。由于在阅读中,结合上下文发现了“采购战略”这个上下不搭的词语,才发现整个段落的翻译错误。这本翻译书的译者是某个翻译公司,在实际工作中,编辑也需要注意,专业书最好不要找翻译公司翻译,虽然能保证翻译流畅,但是专业不过关,译员很有可能一味图流畅,而忽视了翻译的准确性。在此,也建议编辑在审稿或编辑加工时,一定要从逻辑和上下文连贯性出发去思考,而不是一味追求流畅性,却忽视了正确性。
编辑在工作中,除了对外版书进行审稿以外,更多的是对本版作者的投稿进行审阅,或是通过独立策划组稿,审阅组稿内容。本版书的审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把握政治导向关,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检查:地图国界与地区归属、国名、地名是否正确;有无明显地宣扬西方价值观,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问题;有无明显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或者侵害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和民族风俗、习惯的问题;有无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照片的问题,引用名人著作,党和政府文件及领导人讲话、文章等是否准确;有无明显的庸俗、低俗、媚俗、封建迷信的内容;有无泄密问题;有无明显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有无侵害企业、他人合法权益的问题;等等。
要注意书稿的取材是否切题,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判断:书名是否恰当,与选题申报信息是否一致;书稿的深度、广度是否符合目标读者的需要;书稿篇章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写作大纲的要求;书稿层次、体例是否统一,是否符合编辑策划的要求;对内外审意见的处理是否恰当;等等。
要注意书稿的文字表达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大篇幅的文字表达不精炼、不通顺、网络化、口语化等问题。
要注意书稿是否存在大篇幅的技术错误;是否存在大篇幅的陈旧内容,如淘汰产品、旧数据和过时的案例;名词术语、符号、代号等是否符合国家颁布的最新标准,是否做到了基本统一。
书稿是否符合“齐、清、定”的标准,书稿内容是否齐全;图稿是否定稿,图形、图字是否清晰等等。
综上,审稿工作是编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切实关系到书稿最终的成书质量。质量把关,首先就要将审稿工作做到位,磨刀不误砍柴工,审稿工作做得细致,最终省时省力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