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助力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来自安徽的启示

2021-11-12 01:17:08江禹
清华金融评论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安徽A股资本

江禹

资本市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成为时下重要课题。本文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机制、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果,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三方面阐述资本市场如何助力安徽高质量发展。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座谈时明确提出安徽要“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2020年,总书记再次赴安徽调研强调:“安徽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要继续夯实创新的基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近年来,安徽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走出了经济发展的加速度。2020年,安徽省生产总值(GDP )规模近3.9万亿元,同比增长3.9%;今年上半年,安徽GDP突破两万亿元,同比增长12.9%,超越了作为长三角桥头堡的上海。而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区的安徽省会合肥,其经济发展成绩更为亮眼。2020年,合肥GDP达到一万亿元,首次跻身“万亿”俱乐部。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助力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资本市场对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科技创新企业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相较于债务融资风险容忍度低,对还款有一定时限要求,且一般需要提供抵押担保物等特性,股权融资能够更好地满足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过去三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加速发展以及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序幕拉开,A股资本市场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以半导体、技术硬件与设备、医药为代表的科技行业融资规模增速自2010年起显著高于市场均值。同时,按照Wind行业分类,2020年以来的一年半时间里,A股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IPO)融资规模排名前五的行业中有三个为科技类行业,分别为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技术硬件与设备以及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融资规模合计2193亿元;而1990—1999年的十年间,无科技类行业跻身IPO融资规模前五大行业,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技术硬件与设备以及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三行业IPO融资规模合计仅为194亿元。

资本市场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优化,以此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多动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作为科技企业的核心资产,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更好地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推动企业成长。习近平主席在谈人才培养时提到创新发展“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便是授予员工股票期权。自2006年以来,上市公司发布的股权激励方案数量逐年提升,且随着注册制允许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实施条件与形式,科技创新类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数量显著提升。从衡量企业创新性的指标之一专利数量情况来看,无论是专利总数量还是发明专利数量,上市公司申请数量都大幅高于非上市企业。

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企业赋予更高的估值和流动性,加速其成长壮大。例如,特斯拉自2010年上市以来,数次通过发行股票或可转债为其研发投入和生产募集资金,金额合计超百亿美元。有了资金的支持,特斯拉研发支出逐年增长,2020年研发支出近15亿美金,2014—2020年研发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1%。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特斯拉的创新成果也非常认可,给予其极高的估值。截至目前,特斯拉市值已高达7300亿美元。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科技龙头企业的成长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上市于1899年的通用电气,从诞生到市值达到一千亿美金用时103年,而上市于1986年的微软用时22年,上市于2004年的谷歌用时只有8年,他们都通过资本市场获得了跨越式成长。

除股权融资,资本市场还为企业提供产业并购和控制权转让的平台,大大提升产业和技术整合效率。国外市场研究表明,对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收购,是实现大企业创新非常重要的实现途径之一。通过产业并购与市值的良性循环,企业得以进一步快速成长。

注册制改革引领下资本市场新趋势

资本市场作为能夠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动力支撑之一,推动其深化改革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自2019年注册制改革落地以来,资本市场加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第一,上市可预期性增强,上市企业形态更加多元化。在注册制下,A股IPO发行审核周期缩短,发行节奏保持常态化,上市可预期性大幅增强。我国资本市场走过31年,目前A股共有4400多家公司上市;而2019年试点注册制以来,已有535家公司上市,占比达到12%。注册制下企业的形态也更加多元。充分考虑科技创新企业前期投入大、资本消耗大、不确定性大等特征,注册制允许存在财务亏损、表决权差异、红筹架构等情况的公司上市,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有效的估值支撑和长期资金支持。例如,从上市标准选择上看,科创板已受理企业中,适用第二到第五套标准的企业占17%;已上市企业中,特殊表决权2家、红筹企业4家、无收入企业2家、未盈利企业20家。

第二,定价市场化、退市常规化,市场化配置资源效果初显。注册制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套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进行询价、定价、配售,发行人、股东和高管员工、保荐机构等多方参与博弈的市场化定价机制,旨在真正实现由市场来配置资源。与此同时,注册制下,退市制度常态化,2019年以来,A股退市数量已达45家,数量超过2010年以来A股退市总和的一半,资本市场生态趋于改善。同时,上市公司估值与成交量均呈现“二八效应”甚至“一九效应”等现象。A股前20%的上市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市值总和的78%,占净利润总和的103%;A股市值前10%的上市公司成交额占市场总交易金额的比例接近50%。这些都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正在逐步向市场化回归,资本市场企业价值发现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

第三,投资者结构“机构化”“国际化”,机构投资者“头部化”。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A股投资者结构呈现“机构化”“国际化”趋势。一方面,机构投资者比例从2015年的38.5%升至2020年的48.2%,外资持股比例也由2015年的0.26%升至2020年的4.06%,外资持有市值规模已达2.6万亿元。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也在快速进行着“头部化”的进程。2020年,主动偏股基金前20%的管理规模合计占比已达76%。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在投资选择上的根本性差异,使得投资者持股愈发倾向于各领域的优质龙头,这也反向促进企业不断进行创新,提升企业质量。

第四,注册制下的分化推动资本市场向产业逻辑回归。注册制以来,估值和流动性不断分化进一步缩窄普遍性的证券化红利,促使市场回归到产业发展的逻辑上来,只有真正的优质资产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本市场溢价。可以看到,科技、医药、消费等新经济行业受到资本市场青睐,获得更高的市场溢价及成交活跃度;市场前20大市值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也从从前单纯由金融、能源等行业组成演化为当前科技、医药、消费行业占比达到三分之一。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将不再仅仅盯着IPO一种股权融资途径,产业并购将同样成为企业重要的证券化路径之一。未来,产业进化、技术变革、治理优化、金融环境变化都将成为企业的并購诉求。

安徽应优化产融投生态圈,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近年来,科技创新已成为安徽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得益于前瞻性的布局以及多年精细培育,安徽已初步形成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芯片研发制造集群以及新能源车汽车产业集群。截至2021年6月末,安徽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兴显示屏的企业数量已分别超过1700家、1400家和3000家。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建设上,最近十年,安徽公司上市数量及融资金额均迅速增长。不过,目前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以及上市公司数量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外,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有力工具之一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程度上,无论是募资金额还是投资金额,安徽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助力安徽“三地一区”建设,我们建议进一步打造良性互促高效的产融投生态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继续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维持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企业发展、降低融资交易成本非常重要。安徽可以通过利用科技优势建立企业信用大数据中心等方式,建立财政、税务、海关、金融、市场监管、行业监管、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等单位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民间、官方信用信息共享,从源头防范企业信用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胜劣汰。

第二,产业基金引导,打造募、投两旺的投融资环境。作为全国政府引导基金的标杆,安徽政府引导基金在提升科技创新企业资本形成能力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政府公布数据,截至2021年6月末,安徽省级股权投资基金累计募集资金484.0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项目612个,投资金额达309.56亿元。未来,安徽可以进一步结合本地新兴产业,完善引导“基金+母基金+子基金”布局,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融资及基金管理,打造募、投两旺的资本市场环境。

第三,发挥产业龙头作用,积极布局产业并购。安徽在若干特色产业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安徽可继续发挥诸如科大讯飞、长鑫、海螺、奇瑞、蔚来等产业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的多地市场证券化来形成资本市场的“安徽板块”效应,并通过多地资本市场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可引导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并购进行行业内整合,带动产业链升级。

第四,调动市场各参与方,打造产业和资本融合生态圈。以良好的信用环境为依托,来自政府以及市场的募投各方形成良性循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安徽可进一步调动产业链企业、供应链企业、机构投资者等各市场相关参与方,着力打造产业和资本紧密结合、良性互促的生态圈。

第五,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助力安徽经济发展。专业机构是链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桥梁。安徽可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的作用,形成金融服务矩阵式覆盖,不断提升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为加快建设“三地一区”增添动能。

猜你喜欢
安徽A股资本
资本策局变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2
1月A股市场月统计
第一资本观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20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12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2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0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商事法论集(2015年2期)2015-06-27 01: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