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打造苏州经济升级版的思考

2021-11-12 15:17曹钦
安防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苏州科技人才

通过对苏州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研判,并研究比较了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若干经验与做法,对苏州经济的升级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发展策略

针对苏州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过高,内生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发展策略。以市场为准绳,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激励。考虑到经济发展的要求及经济转型的诉求,政府在指定优惠政策方面,要更加聚焦于高端创新行业及高端创新资源。针对内生创新力不足的问题,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优化和提升企业营商环境,并且进一步的提供、优化要素交易平台,促进企业间的科技要素的转移、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结合环境制定、调整企业的用地准入和退出标准,引导企业向高端化、集约化发展。

二、优化创新驱动总体部署

推动江苏自贸区改革开放创新,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培育开放新优势、新动能,把自贸区建设成为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新高地。

江蘇是全国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占经济总量的八成以上,而苏州又是制造大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从经营角度看,引导企业从横向流量扩张转向纵向流量的变现。过去几年,在货币量化宽松的大背景下,流量型公司受追捧。但是随着过去若干年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资产泡沫,从2015年起,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中央银行已经开始了货币政策常态化,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在做这样的转变。随着2017年起的金融紧缩,流量红利逐渐褪去,公司的获客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从公司规模看,不再一昧强调大而不倒,应当转向小而美。引导企业做精做细,在所处行业里面成为领头羊甚至隐形冠军。为此,应当进一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同时,要充分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政策等多种手段,调整、完善、增补与自主创新相关的各项政策,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向自主创新领域,化解自主创新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努力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型骨干企业。重点提升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在地方科技计划中优先支持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通过专项资金补助等方式,引导企业积极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支持企业进行全球品牌推广。进一步优化、完善创业、融资、发展平台;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速器等等。

引导企业从快速扩张转向稳步推进。稳扎稳打,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及存活率。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价值链的高增加值环节攀升。充分利用苏州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强化苏州土地企业与外来产业和创新资源的连接,形成内外融合的创新网络。

三、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协同推进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着力推进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努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体系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提升。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精准发现、有效匹配客户需求,促进新技术组合、集成和规模化网络化应用。大力支持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支持智能化生产系统的开发运用,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创新科技服务供给的组织方式,推进科技创新转变为面向产业链、供应链,加强政府与企业间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的分工合作,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一家的企业的创新也不足以支撑整个供应链的创新。转变传统的单打独斗的思维,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升行业、产业的创新能力,明确创新分工,优化创新协作。支持企业间的协同创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合作创新,尝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企业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帮扶。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提高产业附加值。

加强海内外创新资源集成。一方面,做好“引进来”:近年来,苏州培养、引进了一批高水平人才,特别是近几年来一批在国外工作和留学人员相继来苏州创业,在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人才支撑上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苏州应当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海内外协同机制,充分利用海内外科技资源,引导企业进行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另一方面,做好“走出去”:鼓励苏州企业走出去,设立海外研发机构。不做井底之蛙,积极参与、投身全球竞争,“洋为中用”,拓展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好海外的优势资源并且吸收、消化、利用。

四、优化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

抓住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江苏自贸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立足苏州临江(长江)和南北向快速交通的区位优势优化产业集群的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明确指出,要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布局建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中,与苏州密切相关的当属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

上海市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是“3+4”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明确要求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目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批复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5年来持续发力,一手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手抓重大创新平台,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显示度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级也在进一步强化。目前,张江布局了上海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张江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产出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在张江建设的李政道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苏州应积极加强与其加强合作,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等既有原先优势的产业行业,进一步深化合作,吸收成果。

另外,张江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围绕政府创新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创新投入、人才发展、开放合作等6个方面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各项试验任务顺利完成,在全国复制推广的56条改革经验举措中,上海市贡献了12条,位居全国前列。据此,苏州应当结合切身实际,聚焦束缚科研人员的“细绳子”,坚持“小切口、大突破”,继续深入开展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在技术转移、机构改革、技术转移人才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发挥大型企业集团、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搭建苏州-上海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苏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当下,以自贸区为契机,应该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在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及周边长三角地区的互动中导入创新发展资源要素,集聚、整合和吸引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与上海协同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国际开放新门户。重点抓好以苏州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为重点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等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服贸通”的积极作用,聚焦服务贸易建设的新型通信基础设施,有效提升苏州片区服务贸易企业跨境数据交互能力。依托國家级境外投资平台和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推动境内外合作园区快速发展,支持本土企业在海外投资项目。对产业链中关联度较高的多家企业实施整体监管、全程保税、便利流转,从“点式”管理升级为“链式”管理将创新红利惠及更多苏州企业。打造保税检测集聚区,发挥综保区“保税+”平台功能,加速推动检测检验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与上海、宁波等一线港口互联互通、一体化运作,提升物流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发挥“关助融”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完善进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助力进出口企业提高信贷额度、降低融资成本;围绕重点产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专利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运营管理服务。

五、建设全球领先的创新发展基础设施和平台

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苏州原始创新能力。战略科技力量首先应该是增强战略能力和基础能力,平台就是这样两个能力的重要体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建设相关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研布局。

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纳米技术基础研究中心;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支持苏州大学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大力度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在苏设立研究院,增强创新支撑作用。

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积极推动个人或机构成立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并努力为在孵企业提供系列增值服务。要以自主创新广场为龙头,形成政策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线上线下对接与技术经纪人撮合相结合的技术转移新机制。通过举办银企对接会、人才项目路演会、科技金融政策报告会,吸引科技型企业、银行、创投、保险公司、创业园参加。积极扩展“科贷通”合作金融机构,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通过举办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辅导、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现场交流会、科技企业创新服务咨询会等,激发企业创新热情。依托苏州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专项资金补贴奖励,整合共享苏州及长三角地区的研发资源,更大限度的发挥集仪器共享、检测认证、研发设计、技术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研发公共服务链,促进大型仪器和研发设施的开放和共享,有效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成本。

六、积极参与科技资源的全球流动

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落户,推动外资企业技术溢出和人才溢出。吸引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国际学术组织和产业组织在苏设立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鼓励苏州企业与国际机构联合开展科技合作项目,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拓宽企业国际化发展渠道和路径,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使苏州成为上海开展国际高端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主要代表和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撑。

强化人才服务,把握人才发展规律,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所提到的八条人才规律,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苏州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政策,完善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和开放包容的环境。

始终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加快建设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行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培育政策和更具吸引力的海外人才政策,包括充分激发在苏的各类创新主体,发挥它们在吸引高端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在吸引外国人来苏工作制度方面,向上争取赋予苏州更大的自主权,对所急需的外国科技人才,包括申办工作许可,进一步放宽年龄、学历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并进一步研究、争取开展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试验。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和创新方向,重点培养领军人才、青年骨干和优秀科研团队。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及人才奖励制度。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化合作,探索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共同创新合作机制。与国外知名院校加强交流合作,探究一条与世界知名院校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路径。将科创人才分为6类——世界一流高层次科创人才、杰出青年科创人才、基础前沿科创团队、重点产业领域科技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科技服务人才。对6类人才做到引育并举。

七、深化科技金融改革与创新

继续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继续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扩大“科贷通”业务量与覆盖面,惠及更多的科技型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建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风险评估和奖惩制度,建立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特征和需求的业务营销和风险管理机制。

继续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根据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特点和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建立科技保险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政府、企业、保险公司之间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缓解参保企业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推动科技保险与其他融资渠道融合发展。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有利于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加强科技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出一批能识别科技创新,能对科技创新的风险和收益进行估计,能与创投、资产评估、担保、保险等机构保持良好沟通的科技金融人才,提高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科技创新与标准化互动发展——以科技创新提升标准水平,以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标准化,2021(19):22-23.

[2]田鹏,孙博. 科技创新助力质量提升[N]. 中国航天报,2021-09-24(002)

曹钦,1983年7月,男,汉族,江苏,研究生,讲师,经济管理

(此论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2016SJD630124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打造苏州经济升级版》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苏州科技人才
人才云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苏州一光
科技在线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