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楠:百姓的笑容是最高的荣誉

2021-11-12 10:25曾涛
西藏人文地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藏干部工作

曾涛

闫楠(右三)和同事们冒着大雪在调研

聂荣,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下辖县之一,位于唐古拉山南麓,一座高海拔的原生态牧业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长冬无夏,年降雨雪100天以上,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这片2.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了3.8万名百姓和24万头查吾拉牦牛。

一年多前,奔波于北京、香港负责国际业务的闫楠,肯定想不到,用不了多久,人生会和3000多公里外的羌塘草原紧密相连。他的身份也由彼时的一名央企干部,变成了县委副书记。

说到这些改变,讲起已经进行了三分之一的援藏工作,闫楠显得特别淡然和平静。

“援藏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必须去!”

报名援藏,没敢和我妻子商量。”聊到自己的“先斩后奏”,这位38岁的北京老男孩笑得有些“没心没肺”,“万一家里不让走,就左右为难了。”

直到国家能源集团党组研究做出决定,将他作为援藏援青干部上报,他才和妻子开了口。

不难想象,妻子最初的反应有多大,毕竟家中2个男孩最大也才10岁,父母亲都已近古稀之年。但是,闫楠也有自己的理由——

自2002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團先后派出7批次10名干部对口支援聂荣县的建设工作。“轮换之际,组织第一个找我征求意见,我肯定得去。”之所以这么坚决,是因为闫楠觉得,对口支援西藏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能作为备选对象,就意味着组织对自己的信任。

另一方面,闫楠也想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做出榜样:“党和国家还有很多地方和事业需要一代代人去坚守和完善。”

2019年7月,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第九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闫楠来到聂荣县。

说起初到藏北的苦,闫楠云淡风轻:“我不爱说这些,内地的人去了高原,谁都一样。”

闫楠不是不觉得苦,只是从不对外说。“难受就自己忍着呗。”

“做好援藏工作需要政治定力”

第九批援藏干部工作时间正好是2019年至2022年,其中2019是祖国70华诞;2020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2021是“十四五”规划开局,更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2年,全党全国上下将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为这一任期的援藏干部,闫楠感觉到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

从首都北京到西藏牧区,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党委,从逐浪市场到服务人民……一系列的变化,也在牵引着闫楠工作思路的转变。

新官上任三把火,闫楠却把自己给“烧”着了。雷厉风行的他,发现接连几个工作都落不了地,急得他心急如焚。

和自己生了几次气,闫楠找到了原因:高原地区气候环境恶劣,加之人力、物力各方条件限制,工作效率自然受到影响,工作还是要不急不躁。“想想是非常正常的,要不让咱干什么来了,不就是协助、支援西部地区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加快发展嘛。”

很快,闫楠就学会了“慢”下来。“慢”可不是不干,而是力戒急切情绪和形式主义,把自己融入到属地干部和群众中去,多思考、多琢磨,细致地引导和推动事情发展。就这样,工作思路逐渐理顺,工作效果也越来越好。

闫楠感慨,只有实事求是,理论有效联系实际,才可能把援藏工作干好。

藏北高原风大寒冷,自古难种出庄稼,只有天然草甸和传统的放牧方式。在推进畜牧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工作中,国家能源集团出资1200万元援建嘎确牧场,试点现代化集中养殖,同时解决77位建档立卡户就业。

但是,万事开头难。牧区要转变生产方式,牧民要开启经营思路,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集中养殖除了必要的技术指导外,早晚温差太大,牛容易生病,草料又比内地贵出很多;海拔高、气温低,牛还生长得慢。所以老百姓把自家的牦牛看得很重,当作是固定资产,惜杀惜售。这样可就成本和市场‘两头在外了。”

国家能源集团援建的聂荣县希望小学

如何破局?

闫楠和同事们一边为老百姓做工作讲道理,为他们的牛草料上保险,一边积极引导致富带头人参与到集体经济来。同时,他们还加强产业宣传和培训,推进现代养殖与传统放牧相结合,努力提高牦牛的生育率、产奶量、体重和出栏率。

2019年,聂荣县成功参加的国家能源集团消费扶贫采购会,“4700查吾拉”品牌高海拔牦牛肉首次成为商品销售到北京,为牧民增收近20万元。

一个个计划的落实,是闫楠融入这片土地最好的证明。这名经历过工程建设、党群政工、纪检监察、市场营销等多个岗位磨砺的央企干部,在援藏的工作中自然没有逊色。而闫楠也不仅仅满足于此,他希望把更多的管理理念带到这里,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对干部职工和老百姓却越来越耐心用心。

“扶贫工作,给物胜过给钱;项目管理,不能‘交钥匙,要‘交支票;凡事都要有可研报告,必须调研清楚,还要计划先行、过程监督……”闫楠的一系列要求,起初让很多干部不太适应,却让援藏工作愈发规范、科学。

“百姓的笑容是最高的荣誉”

说起在西藏工作的心得,闫楠的回答有些让人意外:“淡化‘援藏干部这个标签。”

作为当地党委班子的一员,闫楠看到,有太多的干部、群众在为建設社会主义新西藏尽心尽力。“不管是不是援藏干部,也无论藏族、汉族还是其他民族,大家都是一样努力。”

2019年1月29日,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聂荣县正式退出贫困县。从2016年开始,聂荣县有2531户共10804人脱离贫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征程里,聂荣县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在过往的十多年间,国家能源集团累计向聂荣县投入扶贫资金5.3亿元,援建各类项目240个,涵盖经济、社会、民生、产业等各个方面。

87岁的村民玛久让闫楠印象最深刻。这位无儿无女的藏族老人原来只能依靠乡镇供养度日,县五保集中供养中心正式运行后,玛久是第一批搬进这里的老人。老人不仅生活得到了保障,还有其他老人作伴,也不觉得孤独了。

每次见到闫楠等援藏干部,老人家都会伸出舌头行贴面礼:“共产党呀古都(好)!共产党哈将呀古都(真的好)!”

这让闫楠很受触动,也让他倍感荣耀,党的富民兴藏政策,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收到实惠。

——他们累计投资18157万余元,建设那曲市首个小康示范新村、首个生态示范村、首个城中村改善示范村等7个小康村,改善百姓居住条件;

——援建两所希望小学和幼儿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受教育;

——援建县人民医院和乡镇医院,购置远程诊疗平台以及CT机等医疗设备,基本实现“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有帮扶”的医疗保障目标;

——先后投资265万元,对聂荣县境内怒江水系自然生态屏障和水源点进行保护,围栏护水、退牧种草,守好这一方绿水清山、冰天雪地;

……

说到西藏的变化,像玛久这样的老人最有发言权。他们见证了西藏从民主改革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历程,切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为西藏人民谋来的福祉。

面对百姓们的感恩,闫楠说,自己没有特别的成就感,他只是干了分内工作:“所有伟大事业都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结晶,功成不必在我。”

不过,他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己作为源源不断的援藏干部队伍中一员,能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功成必定有我。”

猜你喜欢
西藏干部工作
都是西藏的“错”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不工作,爽飞了?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