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用于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11-12 03:32:16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9期
关键词:创伤性股骨头骨髓

王 航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MR室 广东 佛山 528000)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多见于骨折人群,以30~60岁为高发年龄,发病原因可分为非创伤性、创伤性,其中非创伤性包括其他疾病、饮酒过度及长期使用激素等,创伤性包括股骨颈骨折、髋部扭伤、髋部外伤及挫伤等[1]。由于股骨头是机体构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下肢连接纽带之一,一旦出现缺血性坏死,就可对机体髋关节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残疾。目前,临床多采取保守治疗、手术方案等治疗股骨头坏死,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可修复髋关节功能,但反复修复可对股骨头结构产生一定影响[2]。由此,治疗前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以了解其病变部位、程度等情况,以采取最佳手术方案。用于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方法有CT、MR检查等,但不同检查方式准确度不一,需合理选择[3]。本次选取82例患者,研究MR影像技术用于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8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股骨头坏死;②资料完整者;③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CT检查禁忌证者;②合并精神疾病者;③合并交流、意识障碍者;④中途退出者;⑤存在MR检查禁忌证者;⑥合并恶性肿瘤者;⑦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CT组、MR组,各41例。CT组中男20例,女21例,年龄42~74岁,平均(58.25±3.85)岁;坏死部位:单侧29例,双侧12例;病理诊断分期:Ⅰ期16例,Ⅱ期13例,Ⅲ期7例,Ⅳ期5例。MR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43~75岁,平均(58.44±3.72)岁;坏死部位:单侧28例,双侧13例;病理诊断分期:Ⅰ期12例,Ⅱ期17例,Ⅲ期7例,Ⅳ期5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CT组行CT检查,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将下肢内旋并保持该姿势;设备选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由美国GE公司提供,设置层距为1.25 mm,层厚为1.25 mm,电压调节为120 kV;以股骨头为基准线,对患者实施CT扫描,扫描范围以髓臼上缘为起点,直至股骨颈部位;将扫描所得图像上传至工作站,由2位具有5年临床经验的影像学医师阅片,若意见不统一,经讨论直至统一意见。

MR组行MR检查,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将下肢内旋并保持该姿势;设备选用1.5T MR成像仪,由西门子公司提供,设置层厚为3 mm,调节层距为0.6 mm,扫查范围以髓臼上缘为起点,直至股骨颈部位;扫描病灶包括横断面、矢状面等,收集、整理不同波段的序列数据,并将扫描所得数据及图像上传至工作站,由2名具有5年临床经验的影像学医师阅片,若意见不统一,经讨论直至统一意见。

1.3 观察指标

(1)诊断准确率:以检查结果为依据,对患者股骨头坏死程度进行分级:图像中可见骨质疏松症状,但未出现股骨变形情况的为Ⅰ期;图像中可见明显增粗情况,且断骨小梁端骨质出现硬化,可见斑片样病灶的为Ⅱ期;图像中可见股骨头出现明显塌陷的为Ⅲ期;图像中可见股骨头关节间隙出现明显骨质增生情况的为Ⅳ期。

(2)阳性征象检出率:包括骨髓水肿、囊变及线样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用t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诊断结果对比

MR组的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组;MR组总诊断准确率为95.12%,显著高于CT组的70.73%(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结果比较[n(%)]

2.2 两组阳性征象检出率对比

CT组对骨髓水肿、囊变及线样征的检出率分别为17.07%、21.95%、29.27%;MR组对骨髓水肿、囊变及线样征的检出率分别为39.02%、43.90%、56.10%。MR组的骨髓水肿、囊变及线样征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阳性征象检出率比较[n(%)]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属于髋关节病变的一种,是一个病理演变的过程,初始多发生于股骨头负重区域,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坏死的骨小梁结构出现损伤,酗酒、长期使用激素药物及部分自身疾病均可诱发该疾病[4]。股骨头坏死发病早期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若未能得到及时诊治,随着疾病进展可导致持续性关节疼痛症状出现,进而限制患者日常活动,部分患者甚至丧失关节功能[5]。现阶段,临床尚未有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统一方案,手术修复可视为首选方案,虽然可迅速修复患者髋关节功能,但术前若无法准确掌握患者病变情况,术中可能出现错误操作,进而对股骨头结构产生不利影响[6]。因此,采取安全、有效的检查方式,于术前明确患者股骨头坏死程度,对增强临床疗效及改善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多用CT、MR等影像学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但对于上述方法的应用效果仍然存在一定争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MR组总诊断准确率95.12%显著高于CT组的70.73%(P<0.05);MR组对骨髓水肿、囊变及线样征的检出率分别为39.02%、43.90%、56.10%,均显著高于CT组的17.07%、21.95%、29.27%(P<0.05);提示MR影像技术应用于临床,可有效诊断股骨头坏死,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分析原因,CT是临床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常用手段,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及重复性好等优势,可实现对病灶部位的连续多面扫描,具有较高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股骨头坏死部位、程度等,且扫描时间短,成像速度快,可明显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但是CT应用于临床,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的准确率较低,且难以清晰显示骨髓修复、坏死等病理情况,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MR影像技术具有诊断准确率高、安全性高及无创伤性等优势,且不受扫描范围的限制,操作起来更为便利,可清晰显示病变情况,同时可为临床诊治股骨头坏死提供多种生化信息,获取参数数量更多,且不具有辐射性,可确保检查安全性[7]。其次,MR影响技术可利用电磁波对患者坏死病灶进行扫描,其断面成像不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不仅可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还可显示关节积液情况,进而提高成像质量。此外,MR影像技术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相较于CT扫描,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且可针对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小梁变形等情况进行反馈,以准确显示病变范围。但值得注意的是,MR影像技术用于临床检查,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如检查时间较长、检查费用较高及患者可出现不耐受情况等。因此,临床诊治股骨头坏死,可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选择检查方式。

综上所述,股骨头坏死诊断中MR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提高阳性征象检出率,在分期诊断上准确率更高,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创伤性股骨头骨髓
Ancient stone tools were found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中骨髓抑制与骨髓照射剂量体积的关系
赞美骨髓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2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基层中医药(2018年3期)2018-05-31 08:52:11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西南军医(2016年2期)2016-01-23 02:13:48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中医治疗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