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丽
重庆师范大学
“位于西北半球南部的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科学家们发现有一只蝴蝶偶尔振动翅膀,会带动千千万万只蝴蝶同时扇动翅膀,从而让美国德克萨斯州形成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科学家洛伦兹把这一自然现象称为‘蝴蝶效应’”。[1]1963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又再次重申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已纳入到科学家的研究领域。
中国古代有着许多“蝴蝶效应”的例子:“卑梁之畔,血流吴楚”;由吴卑梁、楚钟离两国小镇两名采桑女因桑叶之争从而引发吴楚大战,最终改变吴楚两国的政治形势;“司马炎之泪”,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时,司马炎皇后杨艳提出--许白痴儿司马衷继位,司马炎知儿痴傻不堪,但耐不过皇后的请求最后“流涕许之”。司马炎死,白痴皇帝司马衷闪亮登场,自此司马氏祸起萧墙,边疆不稳,客观上导致了五胡趁机涌入,北方进入长达130多年的乱世纷争时期。[2]诸如此类以小见大、由细枝末节事务影响历史的事件还有很多,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历史表情,在发展过程中便悄悄打破原本固有的动态平衡,从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到最后酿制成大事,构成丰富多彩的历史史实。
一个微小的事件,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西方曾流传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3]这是蝴蝶效应在政治方面以及军事方面的反应。一颗钉子的丢失,本仅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它所引起的“长期”效应却能决定一个帝国或存或亡的现实。基于此我们也能明白在历史教学中蝴蝶效应的重要性。那么蝴蝶效应在历史教学中又该怎样运用呢?
1.把握细节。
历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都是教书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的教育者。教师要时刻谨记“教育无小事”,留心在教育中的“蝴蝶效应”。历史是一门贯穿古今的学科,所学习的内容繁杂琐碎,但识记各朝代时间、名称、人物、都城等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内容。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把基础内容列为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在教授完毕后学生要能制作历史年表与历史大事记表,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脑海里有各朝代更迭的基本线索。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并加以更正。对于历史朝代人物等的学习非常基础,也非常必要,若最基础、最细节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固,往后又如何对历史重要名词、事件起因等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所以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大事年表完成情况,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正讲解,偶尔对学生进行抽背,确保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对于基本朝代、人物、时间等的学习,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置之不理,日积月累,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未来学习历史更复杂知识的巨大障碍。比如明代朱元璋为何废除宰相制度?如果学生不知道宰相制度的起源是在夏商周,确立在春秋战国、全盛在两汉、限制发展在宋的历史脉络,不知道宰相在各个朝代的重要性及其危险性,又怎么能够对于朱元璋废宰相有清晰认知?历史学习也就像“蝴蝶效应”的圈,不知因不知果;不知细枝末节,不明大事起止。
同时“蝴蝶效应”对我们产生了如下启示:“要特别注意“‘蝴蝶’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4]历史科代表与组长可以是这只微小的“蝴蝶”。他们在活动时,越强烈的煽动翅膀,那么产生的气流就会越强,经过气流转换又导致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又引起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由部分“蝴蝶”带头学习,从而带动全体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极大兴趣。开了好头,在所有学生的努力下,相信没有烂尾。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于知识细节基础的把控、部分带头“蝴蝶”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
2.重视赏识。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存在,都有各自不一样的闪光点。“教师要平等的对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对于一些爱在课堂上捣乱的学生或者不自觉会犯错的学生。教师不应对他们带着有色眼镜,发现问题就色厉内荏地批评,而是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对他们进行表扬与肯定,让他们在教师鼓励中寻找学习学习热情。”[5]历史教学同样也是一样。纵然历史博古通今,但也不失活泼之处。针对学生的不一样的思考,教师也应从另外的角度对学生予以肯定。
学生有着自己的思考,会从教师想不到的角度对教师进行提问。比如某位教师在讲到初二《中日甲午战争》时,正在对邓世昌坠海的情节进行慷慨激昂的讲述,当时邓世昌坠海,靠近的官兵都用救生圈救他,但他由于看到无数官兵遇难,不忍苟且偷生,于是他推开救生圈,但他养的狗,游到他的身边,欲把他救起。但邓世昌决意以身殉国,随即按下狗头到海里,自己也淹没在浓浓大海之中,享年四十岁。老师正亢奋,学生正肃穆,一位同学便站起身提问:“老师,军舰上怎么可以养狗呢?”又如另一位教师在教授初一《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这一课,在讲到山顶洞人这一部分时,教师陈述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了骨针的历史事实,并展现了相关图片,有一学生提问:“原始人是怎么钻出来骨针眼的?那骨针头上的眼是这么的小”。再如某教师在上初一《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时,讲授到四大发明之造纸术时,某同学提问:“蔡伦发明纸以前,我们用什么擦屁股”?[6]不太成熟的教师可能会对三位提问的同学做如下一些回应:第一位教师由于头脑没转过弯,完全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呆若木鸡,但随后呵斥学生,不要提不紧扣课堂的问题。学生失落地坐在了位置上。第二位教师不开心地问学生能不能关注重点?第三位教师勃然大怒,随后把学生赶出了教室。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三位教师对于学生所提问题不约而同都采取了同样的态度,就是无视与生气,他们不仅没有解答学生的问题,反而还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及其自尊心。教师这样的回应学生还该如何进行提问?谁还敢、谁还能够提问?学生并没有提与课堂无关的问题,只是对知识的细节模糊想要得到明确的答案而已。那么教师应该从赏识的角度来鼓励学生,比如这位同学真是另辟蹊径,关注到了我们都没有关注到的问题,同学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打开思路,从不同的方向解答问题。又或者这位同学你关注到了我们自身,目光投向了解决自身的问题,那么就请这位同学在课下去搜集资料,下一节课请你来向大家做详细的介绍。诸如此类的回答既可以缓解教师在当时的尴尬,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又能够保护以及激励学生进行再思考,也让同学看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及其肯定,对他以后的生活及其学习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帮助。学生不是教师的仇人,反而是促进教师进步的帮助者,因此教师应进行赏识教育,去肯定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建立学生信心。给他们多一点启示,给一声喝彩,就很有可能改变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成为他们生命中新的起点。[7]
3.注意点。
“蝴蝶效应”启示我们:一个极微小的起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及其多种因素的参与作用后,可能会对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造成强大的影响力。那我们就要重视这个微小起因的好与坏,注重微小事物的变化,那也就是要慎用惩罚,避免形成不好的“蝴蝶效应”。台湾作家三毛自杀经心理学家分析后认为三毛之死与其上学期间所受到的惩罚有关。三毛小时候数学成绩不好,在初中二年级时,因一道数学题没解出来,老师就把她叫到台前用墨汁在她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随后让她转身让所有同学观赏。下课后,老师还不满足,又让她绕校园跑一圈,使她在全校同学面前丢了脸面。从此,三毛精神严重不济,浑浑噩噩,以致于最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一想到上学就昏厥,最后患上了“自闭症”,开启长达七年之久的自闭症生活。最后,她在自己的创作巅峰高潮时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8]她就因为那个数学老师的一瓶墨汁、一支笔,造成了性格上的缺陷,最后导致她自杀身亡结束了悲惨的一生。熠熠生辉的文坛新星,就这样落下了帷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滥用惩罚形成的不良“蝴蝶效应”而造成的糟糕影响。这启示所有教师一定要慎用惩罚,采用合理的惩罚手段,合适的惩罚力度,对学生在各个层面施加积极的正面影响,从而形成“蝴蝶效应”的良性循坏,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