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堃
贵阳市观山湖区中天北京小学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去提问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去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思考,更好的去理解文章。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问题,尽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文章。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给学生下达一些提问式任务,让学生自主去研究一些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文章带来的不同感受。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对于一篇文章的质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题目就好比是一个文章的浓缩,可以将文章的经典之处,通过题目展示出来,有人也将题目比作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题目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文章题目的含义,题目的设置有何巧妙之处,通过文章的研究,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具有初步的认识。[1]
比如,教师在教授《四季》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们预习课文,在课上,首先要向学生提问:学生们通过这篇文章的题目可以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吗?然后邀请一位举手的学生去回答问题,在越学生回答后,就可以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让学生根据音乐判断歌曲内唱的是哪一个季节,回答后可以把图片以及视频向学生展示,并说明春天的美丽。以此类推。夏天、秋天、冬天也可以用这个方式给学生展示。最后学生对四季有了认识和理解后,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回课文,然后通过研究课文让学生对四季有深刻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四季,感受到四季。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课堂中的主动积极性,由此提高课堂的效率。
每一篇文章都有若干自然段组成,而每一个自然段都有它表达的意思以及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自然段中都会有开头或者结尾的一句话作为中心思想句,也就是所谓的题眼,能够准确地让学生把握该自然段的内容以及文章的走向,进一步让学生对于文章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2]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内容去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所叙述的含义。
比如,教师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文章中的一些比较精美的段落进行体提问,让学生陷入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体会课文的美。教师在讲到第一个自然段的时候,可以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通过图片可以看到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在讲到第二个自然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图比较,小蝌蚪找到了谁结果怎么样?之后根据课文,还可以向学生提问:“从鲤鱼阿姨的回答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是什么样子的?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呢?”教师通过不断地提问,推动学生对于整篇课文的理解与学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年龄以及思维还缺乏严谨性,因此对于课文的理解可能会与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偏差,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学生这样的阶段性特点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故意设计一些教学陷阱,看学生是否能够发现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所设计的陷阱,学生通过积极动脑、不断思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提问,例如小猴子首先发现了什么。是玉米吗?是桃子吗?还可以随着课文学习的进展,对学生进行提问:小猴子最终得到了什么是得到了西瓜吗?学生通过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可以积极讨论展开思考,对于教师提出的陷阱性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关键在于通过问题,让学生了解课文真正想表达的含义。学生通过规避教师提出的陷阱问题,也能够形成较为严谨的逻辑,对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主动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教师通过不断对学生进行提问,目的不在于问题是什么,而在于学生通过问题能够掌握到所学内容,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断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养成学生勤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教师也通过用题目设计问题、用课文设计问题以及设计陷阱问题,引发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刻理解纠正学生的错误,不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