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胜
甘肃省武山县鸳鸯初级中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人文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法治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而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核心素养理念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理论指导的教育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将学生人文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更为良好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应积极的进行人文因素的挖掘、人文意识的引导,以渗透教育的形式来实现学生人文意识的形成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做好素质、意识方面的铺垫。
人文是一个具有广泛内涵的概念,既包括所有外在的文化现象,同时也包括人们的意识状态和意识活动。而人文素养的具备不仅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素养,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对与自然、社会以及集体关系的处理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1)有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就应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渗透,使学生在对人文精神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德育引领,有助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2)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综合素质能力体系的一部分,学生只有具备了人文素养,才能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理性的思考能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能有效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体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极大的实现了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1.转变观念,提升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文渗透作用。
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渗透教育功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渗透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从自身的专业素养出发,通过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来发挥自身有效的渗透教育功能,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渗透教育效果的优化。
首先,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人文教育理念作为教育理论指导,在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为独立的学习个体,在对其个性化学情、学习需求的充分尊重下,营造人文性的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其次,教师应注重自身人文价值教育水平的提升。教师是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及发展的重要指导者,其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渗透教育的效果以及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发展的情况。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人文素养渗透中,教师应充分注重自身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并以言传身教、行动示范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渗透、熏陶,以此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效果。
2.优化目标,提升认知能力,实现人文素养渗透教育有效性。
随着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普及,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而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进行渗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科学性目标体系的优化与构建,使学生能在明确、科学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获得有效的人文素养渗透,以此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效率。如,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体现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三个维度中最具人文性的,集中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人文性以及学生道德意识塑造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就应在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将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进行融入,并在对这一教学目标进行实现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与开展,以此增强人文渗透教育的有效性,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3.关注内容中人文因素的挖掘与利用,提升学科人文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之所以具有高度的人文性,与其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以及浓厚人文气息教育内容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人文素养渗透教育中,教师就应从教学内容入手,通过人文教育资源的拓展以及内容中人文因素的挖掘与利用,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引导,实现学生人文意识的形成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首先,深入挖掘,有效利用,实施人文性教育的渗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就应以教材为立足点,通过对教学内容内涵的深刻解读来进行其中人文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使学生在这一有效教育契机下获得人文性教育的渗透与引领,以此来优化人文渗透教育的效果。如,在对学生进行“集体生活”方面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场景再现、分角色扮演以及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内容、案例中人文教育因素的挖掘,使学生能从更加深入的讨论与分析中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以及集体环境有效的感染性。这样学生就在基于教材的学习与理解的基础上获得了人文性教育因素的影响,获得了自身人文素养的大幅度提升。
其次,结合生活,积极拓展,增强教育资源的人文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进行人文素养渗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积极的将具有人文性的教学资源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以此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增强课堂的人文性。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体现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案例、背景知识等教学资源进行引入,使学生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种具有人文性教学素材及资源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人文性因素的熏陶,有效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4.创新拓展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人文性学习体验。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同时在落实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理念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形式应进一步的进行优化与创新,使学生在更加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中、在更加全面的人文教育引导下,活动人文意识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首先,教师应通过人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人文学习体验,优化渗透效果。情境教学模式是各个学科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还原教学场景、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进行人文素养渗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应通过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人文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激发学生的人文体验、增强学生的人文感受。如,在对学生进行“我们的情感世界”等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播放一些反映亲情的影视片段或音乐作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性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会在视听感官的刺激下产生强烈的参与积极性,纷纷进行自己与家长相处情况的描述,并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情感世界,学会处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以此获得了良好的人文引导,实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其次,教师应通过合作探究团体活动的开展,进行人文内涵的分析与渗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人文因素大多具有一定的隐晦性和抽象性,仅靠学生的自主感悟,很难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围绕某一个人文教育的知识点进行深刻的探究与讨论。这样就有效的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中人文因素的认知,深化了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内涵的理解,从而有效的提升了人文素养渗透教育的效率。
5.注重环境渗透功能,创设具有人文性的学习环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其心理状态以及行为都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人文素养渗透的教育中,教师就应充分利用环境因素的渗透教育功能,通过浓厚人文性学习环境的创建,来提升渗透效果,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首先,教师应通过教室环境的优化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教室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教学环境的有效构建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以及学习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就应组织学生对教室环境进行积极的优化。如,应要求学生有效的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鼓励学生对教室环境进行个性化的装饰与布置,并通过相应标语、名人名言的张贴以及绿色植物的摆放,来增强教室环境的人文性,使学生在具有人性化、温馨舒适教学环境下,获得人文性的感染与熏陶,以此优化人文渗透教育的效果。
其次,教师应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教学氛围也是教学环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放松,以此产生良好的人文感受。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积极的进行自身与学生之间位置关系的调整,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能有效的增强教学环境的人文性,同时教师也能在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引导,以此实现良好的人文渗透教育。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重要课课题,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就应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发展需求,积极的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使学生在教师示范、环境熏陶以及内容渗透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人文性,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及良好的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