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芳
(肇庆市艺术研究室 广东 肇庆 526000)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全新的时代,戏剧创作行业也如同市场上其他行业一样,重点解决质量、品格、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戏剧行业在正本清源上展现出了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了新作为,戏剧创作生产的质量不断提升。但是从整体来看,戏剧创作的整体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接地气、流传度广、留得下的精品戏剧作品还是不够多,百姓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供给依然不足。所以目前戏剧创作者需要把提高艺术质量作为戏剧创作的生命线,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而这恰好也是广大戏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戏剧创作者的担当。
自从引进了西方的话剧,中国的戏剧创作形势便从根本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话剧成为了现代戏剧创作形式的主导,并迅速占领了戏剧创作的重要地位,但是,现代中国戏剧的创作和运转都不理想,而且由于市场行情和新媒体的出现,退居到了艺术表演形式的外围,但这并不代表戏剧行业从中国社会公共视野中消失。其实,戏剧行业的发展和新媒体娱乐的发展并不冲突,两者可以互相刺激、共同发展。但由于中国现代的戏剧创作没有完整的经典的戏剧作为文化积累和实践积淀,也没有专业的观念和理论为剧作家提供合理的戏剧创作本质的认知基础和戏剧艺术创作规律,导致现代中国戏剧创作的领域,没有出现新媒体发展带动戏剧创作发展的情形。
中国戏剧创作的文学水平和文化运作早已经在1930年代发展成熟,但由于我国戏剧创作仍然缺少传统的经典戏剧的指引、积累和成就,致使剧作家后期创作出来的中国戏剧缺少了戏剧艺术独特的表现能力,与此同时,受当时市场大众和领导个人观念的影响,剧作家创造出来的戏剧,从情节和表现形式来看,太过于像戏,这严重偏离了传统戏剧的特点。所以,现代剧作家和主管部门都应该更深刻的认识戏剧发展的规律,并从本质上重新了解中国现代戏剧的本质和历史,这关乎中国戏剧创作的命运。
戏剧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它并不能满足人类某种物质上的使用要求,而是在精神层面上,满足人们感情上、心理上、思想上的需求。所以说,现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市场大众的需求趋势,社会流行的大众文化等都能影响戏剧艺术的创作和发展趋势。而戏剧创作团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为规划而规划,所制定的规划是为了应对评估检查,对本剧种艺术特色和艺术实力缺乏清醒的认知,使列入规划的一些创作项目,存在一定程度的臆想成份,不切实际。而且,大部分创作者在中长期规划中为重大时间节点规划的项目,重视程度不够、思想准备不足,缺少前瞻性和针对性,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个重要的创作环节缺少必要保障,流于做表面文章。
欣赏戏剧艺术是人类的精神消费,但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适合精神消费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多,这导致传统模式的戏剧艺术失去了它本该具有的文化吸引力,而且,欣赏戏剧艺术的观众减少,会导致戏剧创作,戏剧的表演形式,甚至是戏剧的发展越来越滞后。
所有文学方面的创作都要顺应文学的艺术规律和法则运行,这表明具有经典基础的文学创作比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更容易发展,更容易获得成就。虽然戏剧行业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但因创作者缺乏对其本质的正确认知,导致了中国现代戏剧创作没有很好地依托这丰厚的发展基础,这也是戏剧创作越来越难出经典的根本原因。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剧作家和主管部门对戏剧创作的本质观念认知不具体,中国戏剧在创作过程中缺少了最基本的经典意识,反映在中国戏剧创作的发展逐渐背离当初戏剧创作本意的现象。所以,剧作家要顺应经典艺术的规律和法则,找到创作戏剧的初心,努力创作经典佳作。
当前,部分剧作家缺少创作戏剧的热忱,也直接影响了经典戏剧作品的产生与积累,限制了中国戏剧行业的发展。一些戏剧运动也干扰了剧作家在戏剧创作中对戏剧本身独特要素的摸索和体会,使剧作家缺乏戏剧创作的正确认知,让戏剧经验的传承和发展变得模糊,从而影响戏剧文学艺术的创作与发展。
现如今,戏剧创作并不理想,在戏剧创作过程中添加了非专业人士的主观意识,导致创作戏剧事倍功半。这也表现在,剧作家和现场活动负责人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与舞台的设施制定的戏剧,被外在因素强制灌输个人的主观认识,只为完成任务而做事,完全违背了戏剧创作的初衷,导致创造出来的戏剧作品不伦不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大众也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消费质量。但对于戏剧行业来说,其传统制作观念和推广体系滞后于社会发展状态,较为理想化的戏剧情节,也不被新时代的青年观众所喜爱,这一部分的青年观众更喜爱贴近于现实生活的情节,并且,部分观众在潜意识中误认为戏剧艺术的存在形式与宣传标语地位相当,这也是现在许多剧作家无法创作出新的经典戏剧的原因,戏剧行业走出这样的低谷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如果戏剧艺术创作无法摆脱固有的、毫无创新意义的陈旧观念,就会导致戏剧艺术的展现形式和题材较为单一。同时,传统的戏剧题材与现代社会的市场及需求不符,观众很难与戏剧中的情节产生共鸣,无法真正融入其中。所以,剧作家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除了要遵循戏剧创作的基本规律之外,还要结合当下的文化背景,及大众的审美需求,使戏剧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重回艺术文化的主流。
现在的戏剧创作可以从致敬经典戏剧着手,只有先尊重艺术才能感染大众去接受戏剧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创造出更多、更贴合百姓实际生活的戏剧题材,以此来激发大众的观看欲望。在这个创新过程中,切记不要模糊戏剧的基本性质和戏剧创作的初心。在戏剧创作中增加戏剧因素,指的是使创作出来的戏剧情节较为曲折(如通过雷声等烘托悲凉的气氛、通过鸟语花香烘托轻松的氛围等等)、情感有起伏变化,能够紧扣观众的心弦,令观众能完全置身于戏剧演出中。戏剧情节的曲折,可以增加戏剧整体的空间和时间,使戏剧讲述的整个故事更加具体。
由于传统戏剧创作的经验主要是由师傅口头叙述给学生学习的,没有明确的戏剧创作的明文规定。剧作家在进行戏剧创作时,在满足戏剧创作的根本条件之外,还要进行适当创新,使创作出来的戏剧情节更贴合实际,从而使之符合大众的品味,推动戏剧事业重回艺术巅峰。相关主管部门及领导也要牢记戏剧艺术的初心,在戏剧创作的过程中,不过多干涉,尊重戏剧艺术及其发展规律。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要求戏剧创作者了解并熟知党与社会进步的新要求,以戏剧历史的发展为起点,严格坚持“三并举”原则,让戏剧重新焕发活力。现代戏剧是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最具有说服力的艺术之一,只有真实反映百姓的生活,与观众产生共鸣,才能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一部戏剧是否成功,与戏剧院团长的格局和戏剧创作者的自律与创作功底有关。从某方面来说,戏剧院团长的眼界比戏剧创作者的创作功底更重要,也就是说戏剧院团长的决策可能决定一部戏剧作品、一个戏剧创作团队的成败。戏剧院团长一定要坚守艺术底线,恪守艺术良知,制定好的创作规划、寻找好的题材创意和最适合、最贴切的创作者。由于生活经历、阅历的不同,学历与眼界的差异,使得各位戏剧创作者各有所长,所以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追求的戏剧创作者,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正视自己的短处,尽全力提升自己所擅长的戏剧种类的质量。
要想戏剧创作重回艺术文化的巅峰,就需要剧作家在遵守戏剧创作的本质的同时,对戏剧创作进行适当的创新,丰富戏剧创作的题材,使创作出来的戏剧更受现代大众的喜爱,推动戏剧行业向着多样的、多色彩的、多品种的道路持续发展。